首页 > 女生言情 > 穿越到大周朝,她从小厨娘成为大司农 > 先后

先后(1/2)

目录

先后

姚姜这些日子事多忙碌,早将静王府抛到了脑后!

卫骏驰:“让外祖母担忧,是我们思虑不周。静王府乃是隐藏的祸患!他们迟早对我们不利。若是放过了,后面还会有许多烦难。”

他即刻派人前去打听。

不多时,田兴才回来禀报,大理寺及城门口都贴出了檄文,细数了静王府的种种恶行。

静王府谋逆一案证据确凿,静王赐鸠酒,其正妃侧妃及儿女皆赐白绫。

静王饮下毒酒,静王正妃与两位侧妃及其儿女孙辈都于接旨后在府中悬梁自尽。

刑部官员待他们咽了气,将静王的尸首擡出,又将悬梁自尽者自房梁上解下来,仵作与太医上前验明了正身,勾了名字,清点了人口,而后送往城外掩埋。

静王的正妃侧妃,连同数位儿女及数名孙子孙女,全都没能幸免。因此这日自静王府送出城的尸首有十数具。

静王府的姻亲,连正妃与侧妃的母家都给静王府赠送过财物,都以谋逆论处,都没逃过。

檄文虽未提及从前的战马换铁器案,但此案与谋逆相关,便也算作谋逆案的一节。

涉及谋逆的官员,轻者丢官,重者下狱流放,各有惩罚。即便那官员已乞了骸骨还乡,也要伏法;若官员已过世,则由家人代其受罚。

谋逆大罪极少有,且这一回死的人也不少,纵使刑部已封了街,但架不住好事的百姓在刑部运送尸身的路旁偷看。

不过半日,街头巷议都是这桩大事,传得沸沸扬扬。

静王府的结局让朝臣都警惕,翌日,朝臣皆来参与朝会。

这日依旧是姚姜有本上奏。

司殿太监将姚姜的奏疏读了一遍。

姚姜在奏疏上详细写了田土、天气对良种的不利,又细述了良种在各地的差异,最终提义在各郡都开设青苗署与良种司,并请求离京赴各郡培育良种。

这奏疏写得详细,姚姜还写了良种有栽种与收获的时刻,连每株稻麦所结的子实数目,子实的大小都写得清楚分明,因此奏疏读完后,听政殿内无人出言。

皇帝等了片刻,缓缓说道:“姚大人现下已在皇庄培育良种,户部的青苗署与良种司也在筹办了,众卿可有提议?”

片刻后,一名官员小声说道:“陛下,姚大人公忠体国,乃是国之栋梁。但臣有顾虑。”

姚姜没出声,余光轻轻瞟了一眼,出言的官员乃是文官,不年轻了。

她虽不与朝中文武官员来往,但看了这文官站立处,用是御史台官员所在。

御史们都不怕死,连皇帝都敢骂,今日才出言,也算是给颜面了。

皇帝:“王中丞且将你的担心说来。”

王中丞行礼,而后上前两步:“姚大人的苗稼术一绝,百姓仓廪实足有望……”

王中丞对着姚姜拱了拱手:“去往外郡培育良种,奔波辛苦,姚大人必定辛苦至极。臣以为,姚大人与其四处奔波,不如多教导人手。这是因姚大人为女子,总有不便,无人有姚大人的本事,百姓没了良种,便耽搁了农时……”

姚姜知晓这位王中丞前面的好话都是为了引出后面这些话来。

直等到王中丞说完,她才微笑着行了个礼:“这位大人所言有理。若说女子这一生最不便的时刻,大约便是生儿育女了。我在北疆三年,在北疆出嫁,连我的小女儿都是在北疆出生。我的女儿出生前,小孤城还被游牧骑兵围困。那时缺人手,我接管了小孤城的箭支制作与醉牛羊草培育,并未让百姓挨饿,也未曾耽误军机!”

小孤城被围之后守城,直至游牧骑兵退去等情形,早在游牧骑兵退去后,便已被卫骏驰写了军报送往了归雁城。

军报无人敢更改,归雁城将和谈时的种种写为奏疏送往兵部时,小孤城被围的情形也据实上报,连同卫骏驰的军报一道送到了朝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