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穿越到大周朝,她从小厨娘成为大司农 > 田地账

田地账(2/2)

目录

姚姜等了片刻,不听皇帝出言,才微笑着道:“多谢二位大人为下官思虑了这许多,但在下官看来,陛下为姚姜任命一位专司百姓事务的官员,只会让百姓的难处不能及时被姚姜得知。而奏疏我可以自行书写,不必他人代笔。只有亲自写奏,才能将农人的种种难处都陈示于陛下眼前。”

“百姓粗野不识礼数,皆因仓禀不实之故。人生在世,最为要紧的便是存活。无有能与存活相提并论的难题了。毕竟人都不在了,别的难处也随之消失。”

姚姜淡淡地道:“这世间百姓,居有其屋,耕有其田的不过十之四五,”

“姚大人,”一名官员打断:“姚大人这是说百姓无有田地?我大周共有五百二十万七千六百二十三顷田地,每户农家女子耕种十亩,男子耕种十八亩,你说耕者有其地的仅十之四五,那许多田地被你上下嘴皮一碰,便说没了?当真是信口开河,何其荒谬!”

这官员四十左右,立在文官当中,他对着皇帝所在拱手:“陛下,这等随意说事的无知妇人,不能担当国之横梁。让臣与其同朝为官,乃是对臣的折辱!”

姚姜等他说完了,才问:“这位大人可指教完了?”

那官员轻蔑地哼了一声。

姚姜又等了片刻,不听他言语了,方才道:“陛下,臣先前的话还未说完。”

皇帝点砂:“你接着说。”

姚姜:“这位大人家中有多少田地?可也是按这个数来的?家中下人可是不能有田地的!”

那官员一愣,回头看了姚姜一眼,没有出言。

姚姜:“陛下,臣还有一问,不知可能问得?”

皇帝:“你且问来。”

姚姜:“朝廷上一回清点各郡田亩,是何时的事?男女各自耕种的田地数目,又是何时颁布?”

皇帝:“何人能答此问?”

一名官员出列:“陛下,臣来回答。”

他对着姚姜拱了拱手:“姚大人,朝廷每隔数年都会清点各郡田亩。至于男女各自耕种的田地数目,是大周自开国时颁布,百姓按这个分得田亩,一直沿用至今。”

姚姜对着他揖礼:“请恕姚姜初来,不知大人尊姓。还请大人勿嫌姚姜粗野。”

那官员拱手还礼:“在下姓贺,任户部员外郎。”

姚姜微笑:“多谢贺大人解惑。我不说远的,仅说三十年间,大周二十九郡共经历天灾近十回,囊括旱、洪涝、蝗灾、冰雹、疠、地动,每回天灾都会有百姓为了生存成为流民。这便是百姓减少、迁徙的情形,无主田地会由官衙重新分给百姓,同时应运而生的便是田土买卖。”

“田地买卖本无可厚非,种不完的田地放荒芜了不如换成银子,有人照料总比没人照料强。能买田地的,都是家资丰厚之辈。买的田地多了,还能请了庄头来管事。有许多田亩是在农人沦为流民之前便已卖出。农人没穷困到揭不开锅,不会卖出赖以为生的田地。流民随丰就食到灾难过后,大半还是要返回家乡,这是因他们去随丰就食之地的田亩都有其主,灾荒过去后,他们真要留下,便会上无片瓦下无寸土。若不卖身为奴,只能做零碎活计,朝不保夕。”

“而他们回到家乡,已卖出的田地都有主,官府能分派的只是无主之地,绝不会再给男子分十八亩,女子分十亩田地了。三十年间,按女子十五出嫁,男子二十成家来算,每户人家都会增添两代人口。但也意味着这户人家的吃穿用度都得增加。官府不会因百姓家中添了人口便增给田亩,农人家中的田地不会随着添丁进口而增加,还会因儿女成长要分家。没有田地的百姓也要活下去,他们只能去租种被富户买下的田亩。因此我说天下农人只有十之五六能耕者有其田……”

姚姜并非信口开河,她说的数目都有据可查。

听政殿内寂静之极,只有她清脆的话声缓缓说来:“现下的大周农人,男有十八亩女有十亩田地的人家,都家中富裕,寻常农家早已没那许多田地。寻常三口之家仅有三四亩田地,五口以上的人家仅三四亩田地的也不在少数。每亩田地出产都有限,缴纳了田赋,许多人家能剩下的食粮仅够支撑半年。不是四处做活,便是卖儿卖女,这情形下,百姓哪还有礼数,粗野无礼是为了活下去!不该与他们计较!”

姚姜停了一停,不听有人反驳,才又接上:“陛下为天下百姓之君父,爱惜子民,才希望他们都能跟随臣栽种良种。臣得亲自与百姓一同栽种,听他们说话看到他们的情形,才能真正知晓他们的难处,才能设法让他们吃饱。”

“臣在北疆建农庄时,从田地的设置到流水的引渠,甚而是庄稼的分布,都亲自摸索过,仔细分派,才能将农庄建成。若臣那时也将许多琐事交由哪位大人相助应付,北疆的农庄到现今是何情形还不好说。因此臣请陛下派给臣愿意跟随臣一同下田培育良种的助手。至于与农人百姓打交道,臣必定要亲力亲为,这是因臣能得知他们所需,才以设未能为他们解难题。且臣以为若有人传话,传话中丢失了要紧消息,或是被人添了些许言语,反倒会让易事转难,难事更加烦难。”

北疆农庄乃是大周北疆平安的根本,姚姜这时提起来,文武官员都避了开去。

直到姚姜说完,也没人接话。

皇帝开口了:“姚爱卿,你这账算得详细,众位爱卿若觉数目不对,还可再问。”

朝堂内寂静之极,皇帝等了片刻,对姚姜道:“姚爱卿,看来你念所言已无异议,你回去将今日所说都写为奏疏,明日呈上来。”

司殿太监等得片刻,才道:“各位大人可还有本要奏?若有要上奏者,便请奏来。”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