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9章 救不救高闯王?(2/2)
当初江瀚可是在眾人面前许下承诺,要让这帮孩子读书识字,將来有个出身。
江瀚对这帮孩子可是寄予了厚望,不仅是为了培养人才,也是他牢牢握在手里的根基。
要知道,在大明现有的教育体系下,读出来的士子多是些只知道四书五经,不识庶务的空谈之辈。
而那帮投降的原明廷官员,虽然暂时低头了,但却未必能和江瀚一条心。
所以江瀚才要培养一批懂科学、明事理的新式人才。
而这些孤儿,也是江瀚日后打破千年儒家垄断、建立新秩序的根本。
为此,他大手一挥,直接把成都城西边、洗墨池周围那片官署衙门全给腾空了。
这几个月的时间里,工部的匠人们都在加班加点地对其进行改建。
工部硬是在城西清出了一块两百多亩的地盘,建成了一座功能齐全的大型书院。
竣工当天,江瀚就亲自带著王承弼等学部的一眾官员,前去城西验收工程。
王承弼如今掌管的学部可是个肥差,不知道有多少人眼红他的学部主事的位子。
关键不在於油水和权柄,而是在於今后的发展。
明眼人都能看得出,汉王对这座新修建的书院可不是一般的上心,连山长的头衔都给自己掛上了。
当然了,具体管事的肯定不是江瀚。
其中教学,管理的任务,就落在了王承弼这个副山长的头上。
要知道,这批孤儿可是有数千人之多。
即便只有一半能成才出仕,將来也是一股不小的政治资源。
王承弼也知道这是个肥差,为了不辜负江瀚的信任,他最近几个月可都没睡过什么安稳觉。
每天一睁眼就要跑到汉王府,和江瀚等人制定书院的各种规章条例、编纂筛选教材,累得是晕头转向。
经过筛选后,首批入学的孤儿共有一千二百人,男女比例在八比二左右。
这帮孤儿年纪差不多在七八岁左右,他们需要先进行为期两年的开蒙。
这开蒙並不是简单意义上的识字,而是一个打基础的阶段。
旨在完成文化扫盲与德行奠基,掌握最基础的实用技能,锻造强健体魄与集体意识。
这个阶段的学习比较简单,主要是三个学科。
首先是国学正蒙。
以《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为核心教材,再配上江瀚从后世带来的拼音,完成基础识字扫盲。
教材优先选“字浅、义明、贴近生活”的內容,避免生僻字与晦涩註疏。
此外,还有多位四川儒生共同编纂的《新编蜀中蒙书》,內容大多是些著名的歷史人物故事。
比方说蜀地最出名的诸葛丞相、射洪陈子昂、眉山苏軾、仁寿虞允文等人。
江瀚希望通过这些出自四川的歷史名人,来培养这帮孩子的德行。
最后则是一些基础的写作练习:
从对对联开始,再到学习书信、记流水帐,强调语言的准確与朴实。
然后是算学初阶。
江瀚引入了阿拉伯数字,以及简单的加减乘除符號。
这门课程要求熟练掌握整数、小数的加减乘除四则运算。
孩子们要学习如何记帐、核算,这是未来无论从政、从军、从商都必备的技能。
第三门课程,是基础的军事操练。
学院中每天都有固定时间,进行列队训练,锻炼体能,教育纪律。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门课程,格物启蒙。
这不是一门正式学科,而是更偏向於引导。
江瀚会抽出时间,亲自带领这些孩子们观察自然现象:
为什么沉重的舟船能浮於水为什么槓桿可以省力为什么会有四季和昼夜
不急於给出答案,而是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提问的习惯,为下一阶段学习自然科学埋下种子。
两年开蒙期满后,通过考试的孩子则会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江瀚称之为广识期。
这一阶段的目標是拓宽视野,建立基本的世界观和科学思维,並开始逐步接触高级技能。
比如国学,难度增加后就会加入《论语》《孟子》等经典的选读,以及一些优秀的唐诗宋词鑑赏。
写作不止於文章,新增吏事课,培养基层行政基本功。
学子们將要学习,如何书写正式的奏报、公文、告示,要求文辞简练,逻辑清晰,直达要害。
算学也要进一步深化,引入《几何原本》的基础內容,並结合《九章算术》中的部分內容,要求能解决更复杂的数学问题。
新增经义课解读政策、新增实技课,学习《农政全书》、《远西奇器图说》。
新增地理,记住大明两京十三省的大致山川、险关、重镇,尤其要详细研究四川、陕西、湖广地理。
同时还有《坤舆万国全图》,让学子了解五大洲、四大洋的概念,知道泰西各国的大致位置。
这个阶段的学习,大概在四年左右。
到了这个阶段,学子们就可以开始著手考试,准备入仕了。
如果有想法的,还可以进一步深造,成为研究型的人才。
这个阶段的各个学科,基本都是最难的內容。
像是国学,基本就是围绕一些“治国难题”解读经义,学习更深度、详实的歷史著作,並进行案例分析。
学子们需要撰写策论,书院还会並组织学员进行定时“策论交流”,就同一重大议题分组辩论。
江瀚或者一些官员会偶尔到场点评,从中筛选“有想法、敢直言”的优秀学员。
题目全部来自现实困境,如治理水患、推广新粮种、平定土司叛乱等,要求学员进行调查研究,提出有数据支撑、有具体步骤、有逻辑层次的解决方案。
甚至江瀚还开设了泰西语言,准备让学子们学习拉丁文或葡萄牙文。
目的除了交流,还可以第一手阅读传教士带来的欧洲学术著作和图纸,减少翻译中的信息损耗从这个学府里考出来的学子,最优者可以直接进入关键衙门;普通的派往各地担任基层官吏或军官;
合格者则留校担任教习。
江瀚一行人走到城西,工部员外郎丁钧早候在书院门口了。
这地方原先是成都县治所在,经过改建之后,白墙青瓦,气象一新。
书院门前,还悬掛著江瀚亲笔题写的“天府书院”牌匾。
丁钧恭敬地引著江瀚、王承弼一行人入內参观,並详细讲解。
占地两百多亩的学院,被清晰地划分为教学区、生活区、操练区、行政后勤区四大功能板块。
其间以廊墙、甬道、林木分隔又相连,並然有序,动静分明:
核心的教学区有蒙学斋作为小教室,还有数座大型厅堂,用於合班上大课堂。
格物馆摆著坤舆万国图、地球仪、以及一些简易的机械模型。
藏书楼高大宽,江瀚把原蜀王府內的各类经史子集、以及千方百计搜集来的算学、农学,乃至西洋书籍都捐存在了这里,供师生阅览。
生活区有生员舍供学子居住,里面基本都是通铺。
饭堂有两个,定时供应三餐。
其他的医馆、盥洗所、公共茅房等基础生活设施也是一应俱全,
操练区是个大校场,用於每日队列、体能、以及一些武艺训练。
行政后勤区则由总办处、仓储、护卫营房组成。
书院的组织架构也颇为完善:
山长由江瀚亲任,副山长由王承弼担任其下配有各类专职教习、舍监、管事等,总共有三百多人。
每日作息制度严格,从卵时正起床操练,到戌时正晚课结束。
其间文化学习、军事训练、休憩用餐安排得张弛有度,充分体现了“文武並举”的办学理念。
丁钧领著江瀚等人,一一走过这些区域,详细介绍各处的功用与修建考量。
江瀚仔细查看,不时询问细节,对工程的进度和最终呈现的效果总体上颇为满意。
王承弼跟在身旁,则已在心中默默盘算著如何儘快选出合格的教习,將庞大复杂的课程落到实处。
正当参观接近尾声,一行人於藏书楼前驻足时,外头一个传令兵急匆匆的跑了过来。
传令兵从怀中掏出一封標著红签的书信,亲手递给了江瀚。
而这封书信,正是汉中邓阳传来的密报。
当看到这封密信时,江瀚才恍然惊觉。
原来都到这个时间点了,高迎祥到底还是进了汉中。
这高闯王,倒是挺有脾性,进了汉中也不派人来跟自已打个招呼,看来是打定主意要领兵北上了。
但江瀚心里很清楚,高迎祥如果选择走子午道,那就等著被孙传庭生擒吧,
估计此时孙传庭已经在关中的各个道口布满了探哨,仔细监视高迎祥的动態。
只要高迎祥从石泉一动身,孙传庭就会立刻在黑水裕设下埋伏,围剿高迎祥。
那么,现在问题摆在了江瀚面前:
到底要不要拉高迎祥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