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赶海美食博主在七零 > 第216章 众人 有钱有颜的大姐姐可是很受欢迎的……

第216章 众人 有钱有颜的大姐姐可是很受欢迎的……(1/2)

目录

第216章 众人 有钱有颜的大姐姐可是很受欢迎的……

“穗穗, 我小学还要和你做同桌。”

“于暮秋,我下个学期也还要和你做同学。”

“于暮秋,我昨晚又在电视机里看到你了, 喝下快乐汽水, 烦恼统统拜拜!”

小豆丁们七嘴八舌地说,还给她塞各种颜色的糖果。

穗穗笑眯眯地接过, 放入自己小斜挎包的夹层, 再拿出果冻当作回礼送给同学们。

此时, 张文心和葛泰也到了,他们也满眼宠溺地看着众星捧月的小孩儿。

于初月注意到于知乐几人,开口提醒:“穗穗, 乐乐妈妈他们都到咯。”

闻言,穗穗眼睛一亮, 三言两语哄走朋友们。

紧接着,她哒哒哒跑到于知乐和张文心身边,笑得眉眼弯弯,奶声奶气地夸道:“乐乐妈妈, 文心妈妈, 你们今天真漂亮。”

“穗穗也很可爱哦。”于知乐蹲下捏捏她的脸, 然后将一条麦穗平安扣项链戴在她脖子上,“这是送给穗穗的礼物, 恭喜你幼儿园毕业。”

与此同时, 张文心往小孩头发上别了一个镶嵌了红宝石的发卡。

于初月走近一看, 两位好友的礼物不是金玉,就是红宝石,表情颇为无奈。

张文心提前截了她的话头,环视四周, 问:“陈昭还没有来?怎么也不见小宝和齐二?”

说曹操,曹操就到。她话音才落,三人匆匆赶来的身影便闯入她们的视野范围。

陈昭从友谊商店买了精致的洋娃娃,于迟带了彩色铅笔和绘画本,而齐二竟然弄来了一台小型胶片摄影机。

穗穗尤其喜爱齐二的礼物,简直爱不释手,直到要上台参加表演节目才肯交给秦云柏。

“都说不要送贵重的东西,结果你们一个比一个离谱。”于初月这才开口吐槽他们。

张文心笑道:“穗穗也是我们闺女,别说这些零碎的玩意,她想要星星月亮,我们也想法子给她摘下来。”

“嗯,穗穗值得拥有更好的。”于知乐应和,随即又宽慰于初月,“以后我们给她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念就行。”

于初月想回话,被音乐声打断,看其他人都一脸赞同,也只能作罢。

这会儿的毕业典礼办得简单,小孩们大合唱几首歌,老师们送点小礼物,整个流程便走完了。

齐二带了照相机,在一行人闲逛学校的时候,顺便帮穗穗拍了一组图。离开前,大家在门口拍了大合照。

之后,他们带穗穗去了年初开业的石景山游乐园,让她尽情体验其中的游乐设施,她玩得不亦乐乎。

午饭是与曲蓉、秦青等长辈们在京瑞饭庄吃的。比起于知乐几人,她们送的礼物更贵重,有过之而无不及。

对此,于初月不好说什么。她决定在暑期带于迟和穗穗游历全国各地时,再着重进行教育。

七月中旬,食品厂开始筹备今年秋季广交会的事宜,于知乐和张文心开始忙碌,但工作日也抽出时间去送她们。

“乐乐妈妈,文心妈妈,再见,穗穗会想你们的。”穗穗从车窗探出头,朝两人招手。

于知乐二人挥手回应,看着火车完全出站才离开。

彼时快到中午饭点,站外的吃食摊沿着道路两边衍生出大几米远,粥粉面饭一应俱全。

“闻着味还不错,不过还是胡三哥做的饭菜香。”张文心说。

车经过摊子时,于知乐多瞄了几眼,应道:“确实,如果胡三哥来摆摊,生意应该不错。”

两人只是随口一提,没曾想下午胡老三和胡蓝还真去办公室找她们。他们提出辞职,准备去摆摊。

进京四年,胡老三收了不少厂里员工的孩子当徒弟,尽心尽力教他们厨艺。年初他就起了摆摊的心思,但还是等到这个月所有徒弟都出师来才来提这事。

于知乐没有强行挽留,而是询问他们的计划,看能否提供一些有用的建议。

“街上卖粉面和盒饭的人多,没有人卖涮菜。”胡老三讲出这段时间的观察结果,“所以我打算卖麻辣烫和麻辣拌,蓝妹在旁边卖冰粉和冰饮料。我们还打算弄点优惠活动,我摊子的客人去蓝妹摊位买东西,优惠五分钱。”

于知乐点了点头,说:“这法子很好,能互相照应,冬天蓝姨可以卖些小烧烤或者糖炒栗子、烤红薯。”

旁边的张文心爽快地批了两人的离职申请,问:“什么时候开始出摊?到时大家去捧捧场子。”

“下周五开始,每天中午和傍晚在钢铁厂附近摆。”胡老三回答。

张文心应好,傍晚开广播宣布了他们离职的事,并告知他们出摊的时间、地点。厂里人颇为惋惜,但还是纷纷送上祝福。

胡蓝和胡老三的行动力很强,第二天就在市区租好了房子,并摸清了进货渠道。他们按照于知乐的建议找木匠定制餐车,也没有选择传统的方桌,而是做了宽五十厘米左右的长条桌子。

在两人热热闹闹地张罗小摊子时,齐二带来了一个好消息。

他说:“海隅村的故事很符合最近奋斗拼搏的宣传主题,制片厂把它卖给了京市电视台。以后会剪成三十分钟一集,每周六晚播一集。”

为了响应改革开放的号召,他还新增了几个人物特辑,拍摄了从海隅村副业组走出去的陈昭、蓝圆圆和胡蓝二人。

多了一个免费宣传渠道,于知乐自然是十分欢喜的。她和张文心等人商量过后,决定买一台彩色电视放在厂里,以此来庆祝此事。

九月初,穗穗进入小学学习,于迟升了高中,海隅村的纪录片也正式开播了。

晚八点的海隅食品厂文化室内,少了平日的喧闹,所有人屏气凝神看向21英寸的电视屏幕。

广告结束,纪录片片名随着激昂的音乐渐渐呈现。内容并不是完全按照拍摄顺序呈现,齐二选择在开篇放海东镇在这几年的副业发展对比,再将镜头聚焦于海隅村。

三十分钟一晃眼就结束,大家如第一次听陈昭的电台那般,意犹未尽。殊不知,全国各地有很多人与他们一样,期待第二集的到来。

几集过后,定时定点在电视机前蹲守的观众们变多,海隅牌的名声更响亮,连带着海东镇也在国内有了名气。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