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炮灰如何配享太庙(科举) > 第64章 064 看对眼

第64章 064 看对眼(1/2)

目录

第64章 064 看对眼

上一回在聚仙阁见了宋征舆, 段之缙倒是很满意,下午便和沈白苹商量着先问问妹妹的意思,然后再和母亲、姨娘商量。

沈白苹听了段之缙的描述, 宋征舆是否是良配尚未能知, 但也是替妹妹相看以来条件最好的男子了,虽说家中穷些, 但是段家不差钱, 宋征舆又和秦先生、邹大哥共事过, 不看僧面看佛面,料想成亲后不会亏待了霓丫头。

段之缙托沈白苹去和妹妹说一说宋征舆,若是她能接受, 自己还能想法子叫妹妹见一见,瞧瞧相貌喜不喜欢。

沈白苹高兴应了, 去周姨娘院子里和霓丫头说话。

周姨娘正在给妹妹做衣裳,见沈白苹来了连忙上去迎,沈白苹对着庶母微伏了伏身子,笑道:“我今日新描了花样, 来给妹妹看。”姨娘就叫丫头带着她去段云霓闺房。

段云霓正在读书, 自从开了窍, 她便日日离不开书,言说自己出不去门, 也得在书中领略万千世界才行, 今天嫂子来了, 她就要跟人家讲游记里的风土人情,谁知沈白苹却是为旁的事来的。

两个人牵着手,沈白苹脸上笑嘻嘻的,凑在她的耳旁说:“你哥哥给你相看了男孩儿, 他自己是满意了,特派我来问问你这样的人家行不行。”

男女相配,人伦大礼,段云霓虽有些羞,可也知道这是自己一辈子的事,催着嫂子快说。

“人家不是很富裕的人家,为了给他的母亲治病,整个家底都淘澄干净了,后来得端王赏识这才缓过来口气,现在母亲的病也痊愈了。我想着这不是什么大事,你的嫁妆比不得那些豪门贵女有什么前朝的瓷器,但金银珠宝定不会少,日后日子不会难过。”

段云霓又问:“那他自己怎么样呢?”

“你哥说是难得的人才,十五岁中举,只是当初生父亡故这才……也是世事难料。”

可惜,想来宋家的家境原本很不错,要不然也难以供养一个儿子全心全意地读书,只是天不遂人愿,家里的男主人没了,这个家也就塌了。

段云霓听着也难受,但选婿不能图人家可怜去照顾人家,段云霓脸上红了红,凑到嫂子耳边问:“那他长得如何?”

沈白苹脸也跟着红了腮。总是男人挑女孩儿长相的多,哪有女孩儿挑丈夫长相的?但说不得,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凭什么霓丫头就不能找一个俊俏的郎君。

“这你放心,你亲哥哥选的,定没有错!若是你想见见,你哥哥想方设法都要把你偷出去的。”

段云霓羞怯地点点头,还是见见好,若只看脸都觉得烦气,再过一辈子岂不是日日都要唉声叹气?

沈白苹应下,回去和段之缙通风报信,段之缙知妹妹不嫌弃宋征舆的家境可算松下一口气,只等着哪天再安排一番,叫段云霓远远地看一眼。当然,这个事情还得靠秦先生或是邹文来做。

但计划赶不上变化,西北的赤砂人叩开了止步关,银泉城被洗劫一番后只剩下一片狼藉,边境战火又起。朝廷备战,户部为筹备粮草军饷忙成一团,明明只是暂领户部的端王也脱不开身,灵寿郡主出嫁那天都在户部衙门里。

只有那一日以王府为起点,一路蔓延至方家的十里锦绣和满城的百姓知道郡主出嫁的风采。

而国子监内的段之缙也已经焦头烂额,今年西北大战,若说明年的殿试会与此无关分明是痴人说梦,雍朝的出策问的要求就是“严合实务”,绝不出无病呻吟之题,因而这些日子痛补行军用兵之法,务求从粗处走到细处,事事明晰。

薛永旺大人是帮他过会试的,按理说会试已过,老大人也该回去歇着,但没人说这个事儿,老大人也乐得在国子监内教书,接着辅导他准备殿试。

殿试十几年前还在考时文,但如今只以策取士,格式有规定字数却无限制,从二三百字到千余字皆有,现在虽仍无限制,但书二三百字者往往名次靠后。

无他,二三百字讲不清道理也难以有真知灼见。

建朝初,承袭前朝旧制,殿试于会试放榜后一月举行,但太祖皇帝很快发现士子们多习四书五经,答老生常谈之钱粮刑名尚可,可于国家大政一概不知,有一年殿试题为“羡余”,意指当时地方官员乱收税赋用于地方之用,剩余银两解送上司,谁知不少士子将今之“羡余”当成唐之“羡余”,直接将太祖皇帝气得头昏。

笑话,唐之羡余上供给皇帝,上下一起盘剥,殿试如何敢出题暗指皇帝搜刮民脂民膏?

此事出后本朝的殿试便延后一年,叫士子们做好准备再来应试。有了这一年的准备,殿试题更爱以近些年的重大政务拟题,因而国子监上下对西北战事都极为关注。

薛永旺大人先前已经讲过了写策的格式要求,今日来讲出题和撰文。

“策题之发问,均与近年国家政事有关,或问治国之道、吏治政风,或谈通商阜民、民生仓储,若有战事,则问武备筹边。太宗时用武边疆,元正四年殿试除时文之外,策题为‘筹饷’。现在不考时文,殿试便考策一道,分两小问。”

用武边疆便问“筹饷”,段之缙细思两者的关联,发问:“大人,是因为用兵而问筹饷,还是因为缺饷而问筹饷?”

这其中的差别可不小。若是朝廷只是将用兵当做一个出题的角度,那能出的题可海了去了,除了筹饷还有武备,不是武备还可以是战后安民。可若是因为缺饷而问筹饷,那便已经对题目进行了一番限缩。

薛大人眯眼一笑:“问到了点上!策问两项,一项是常考的吏治民生,如治水、惩贪一类,另一项是朝廷之忧。太宗用兵之际的确有军饷不足之患,但是殿试之时问题已然解决。今年若要出与用兵相关的题目,恐怕得等着战事稳定。”

“且历年来的策题题文都不长,如‘求得真贤’、‘治天下’、‘养民力’,少者如‘安民’、‘吏治’等。但是不论长短,都绝非某事某方面,因而你只写二三百字纯属偷奸耍滑,若写四五百字则为一知半解,千字以上才能讲出真对策。现在以羡余为题,你写一篇策问出来。”

段之缙在纸上写下羡余二字,审视起来。

题目只给了这两个字,那么应当要自己来解释什么是羡余,然后说出羡余的问题并指出解决之法。

段之缙理理思路,提笔写道:“今州县征赋有常,而羡余之加无常。夫羡余者,正供之余而取于民者也……”说其启贪蠹之门,然后提出定章限额、裁汰冗费、厚养廉俸三法解决羡余的问题。

薛永旺大人接过他的文章,一目十行过了一遍,摇摇头笑道:“你这一篇看似头头是道,可在读卷官们看来却是夸夸其谈。”

段之缙不解其意,薛永旺接着道:“殿试的读卷官以内阁四位中堂为首,圣上再从吏、户、兵、刑、工五部、通政院、大理寺、都察院、詹事府中挑拣八名,十二位读卷官一起阅卷。他们都是实务里滚了十几年的老人了,政令能不能行通一眼便知。我问你,羡余为何会出现?”

“自然是县俸薄而用繁,上司需索而无度,遂不得不取盈于百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