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玄幻奇幻 > 开局给周幽王剧透烽火戏诸侯[历史直播] > 第80章 第八十章 三合一

第80章 第八十章 三合一(2/2)

目录

大宋如今看着富庶强盛,实则却有很多很多的问题,如若得不到解决,也许在数十年之后变回走向末路。

王安石作为大宋臣子,当然不希望他最后落得这个结局。

如果他的变法能给大宋带来改变,他会感到无比的庆幸。

......

自从赵匡胤建立大宋以来,李煜已经很久没有像这段日子那样,过的那么的快乐了。

显然在国家摇摇晃晃,妻子重病在床的时刻,这种快乐显得既不合时宜又没有良心。

但他故意的忽视了这两点,选择日日与娥皇的妹妹在宫中私会。

两人悄悄见面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了,所以李煜也便知道了她的名字。

她的小名与娥皇相似,就换作女英。

女英和娥皇长的很像,李煜每每看到她,就好像看到了他与娥皇的少年时期,那段日子,他的人生少有的快乐。

生活的越是痛苦,就越是会想起一生中最快乐的情景。

李煜虽然不敢承认,但是他确实生了想要将女英纳为妃子的想法,但他知道娥皇一定不会同意。

更何况,他与女英的相爱,产生于娥皇病重之时,以李煜对她的了解,她如果知道了这件事,会感受到前所未有的侮辱,必定大发雷霆。

但这样,对她的病情也没什么好处。

所以,李煜就又给自己的偷情找了一个绝妙的理由,那就是为了娥皇的身体着想。

女英当然也是这样想的,她既担心姐姐的身体,有很难拒绝陛下的好意,所以就只好半推半就的答应了和他一起瞒着姐姐。

这天,两人又一次坐在宫中的花园里一同观看天幕。

他们这个时代,对天幕里提及的诗人都十分的陌生。

什么苏轼、王安石、苏辙、欧阳修没有一个人认识,而关于他们的事迹,关于他们带给大宋的影响,李煜更是不想关心。

那么在看天幕里的什么呢?

它偶尔提出的一句又一句的诗,于李煜而言,倒是算得上专业对口。

“此心安处是吾乡。”李煜小声呢喃着这句词,仿佛在自言自语,又仿佛在细细品味。

而此时,四周侍从皆已屏退,他坐在冤种的石凳子上,女英坐在他的腿上,两人正卿卿我我,一面品诗,一面调情。

女英的负罪感其实比李煜更重,毕竟她和娥皇是亲姐妹,她做事情需要顾虑姐姐的心情,但是李煜却比她放飞自我很多,哪怕他嘴里说着的话,同样担心娥皇的病情。

女英有点怀疑,是不是这种偷情的感觉,给他带来了一些奇怪的体验以及满足感,不然他怎么这么痴迷于这件事。

李煜不知道怀中的人在想些什么,口中念着诗句,过了一会儿,含情脉脉的看着她,说道:“这个苏轼确实是写诗的一把好手,简简单单,就把我内向的感受写了出来。”

“什么感受?”女英故作不解。

“此心安处是吾乡。”

“......”女英沉默了很久,还是没能想出来该如何回答他。

在进宫之前,她其实从来没有想过,她与这个,在身份上是皇帝,在亲缘上是姐夫的人能够扯上什么样的关系。

发展至今,也完全是偏离了轨道,意料之外的事情。

不敢拒绝是另一方面,喜欢李煜又是另一方面。

至少,从她的视角看来,李煜不是那个软弱无能的君主,只是一个温和有才的普通男子。

而两人之间唯一的阻碍,就是眼前的这个人是她的姐夫,她现在所做的事情,是背着她躺在病床上的姐姐而为的。

纸包不住火。

皇宫里人多眼杂,即便李煜勒令人和人不得将他与女英的关系传入皇后的耳中,但女英还是十分的担忧,并且知道,他们两个人之间的事情总有暴露的一天。

李煜沉浸在自己的情话中,不曾发现怀中之人的眉头已经紧紧的蹙到了一起。

他只是看见她不说话,猜测他或许是在担心皇后的病情,于是宽慰道:“别怕,皇后一定会好起来的。”

听到这个安慰,女英不知道该哭该笑,更不知道李煜是想安慰她还是不想安慰她。

平心而论,她当然希望姐姐可以尽快好起来,可是等她痊愈之后,必然会发现李煜和自己的妹妹偷情,那她能够理解吗?

大发雷霆和姐妹相对就在眼前了,李煜还让她别怕,女英有点无语。

但是人总是这样,鱼与熊掌想要兼得。

如果姐姐好起来和她发现自己与陛下之间的事情一定会同事发生,那么这个结果也不是不能接受,这段在宫中的日子,就当作是她在做梦吧,反正时间也不长,日后忘了就是。

然而生活总是充满了戏剧性,最戏剧的就是,它不会按照你预设出来的那样进行。

女英和李煜都没有想过,皇后发现他们两人的私情,原来就在不久之后的一个平平无奇的下午。

那天服侍完姐姐睡下之后,李煜命人传信过来,说在花园里等她。

女英忙完当下的事情,见姐姐睡得沉了,短时间内不会找自己,便匆匆过去赴约。

李煜总是在没有人的时候,对她做出一些亲密的举动,但不知道是因为刚从皇后那里过来的缘故还是别的什么,女英心中的愧疚感,比以往每一次都要深重,所以就婉拒了他那些亲密的举动。

他们两人还是如往常一样,手拉着手,在花园中散步。

幸好只是散步,所以娥皇在看见自己的妹妹和丈夫手牵着手站在自己面前的时候,才没有立刻晕过去,但女英显然是慌了。

她过来的时候姐姐才刚刚睡下,这个时间过来不是巧合而是抓奸。

她看着姐姐苍白的面容,冷漠的神情,从来没有哪一刻像今天这样绝望。

姐姐大概已经对她失望透顶了,这是此时此刻女英唯一的想法。

两个人紧握着的手在触及皇后视线的那一刻,仿佛被滚烫的水浇过一样,立马分开。

随即皇后笑了一下,什么都没说,也没做,默默的离开了原处。

那笑里三分自嘲,三分冷笑,剩下几分,女英看不出来。

其实她早就应该料到的,宫中人多眼杂,光是李煜的命令怎么可能什么事情都防的住。

今天在花园里相见之时她为什么心绪不宁,究竟是因为自己的愧疚,还是因为在服侍姐姐休息之时,她突如其来的问候。

她问女英,最近没有有什么有趣的事情要跟她说。

娥皇在宫中生活了数年,思绪早已经形成了定势,看见世间万物都是一个皇后的视角,不像女英,天真活泼,觉得什么都有趣。

光是蚂蚁怕树,她也能看一下午,然后回来兴致勃勃的说给娥皇听。

可是,妹妹已经很久没有给她讲过那些有趣的事了。

因为生病太医说要静养,娥皇总是蜷在床上不敢出门,唯一的快乐就是女英给她说的那些事,就算全是废话,光是看着她生机勃勃的在自己的面前手舞足蹈,她也觉得十分快乐。

前天下午,近身随侍的宫女告诉娥皇,陛下和女英之间有私情的时候,娥皇的第一反应是这个宫女在胡说八道。

她想都没想就将那人打发去做了苦役。

妹妹和陛下之间怎么可能有私情,李煜是个什么样的人娥皇不敢保证,但她妹妹绝对不是会背着她和她丈夫偷情的人,就算真的有,难道满宫里就没有一个人看见吗?为何到了这个时候才有人了告知她?

可是嘴上说着不信,心中的疑虑却还是需要自己证实。

因此在娥皇的左思右想之后就有了在花园里的那一幕。

每个将死之人对自己的身体都有一个大概的把握。

娥皇不知道自己已t经卧床了很久的身体,今天是怎么有力气起来去花园里证实妹妹和陛下之间究竟有没有私情的。

也许是攒了许久的能量忽然爆发,也许是回光返照,总之在回程的路上,她终于认命而悲悯的知道,自己命不久矣了。

坐在空无一人的殿中想了很久,娥皇还是不知道应该怎么面对门外站着的丈夫和妹妹。

死亡并不是人生中最可怕的东西,只不过她从来没有想过,在自己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她至亲的妹妹和挚爱的丈夫,会成为背叛她的人,以及压垮他的最后一个稻草。

可惜,皇后的命令不能阻止皇帝的独断专行。

无论她现在多么的不想见人,李煜还是进来了。

娥皇并不如之前每一次见到他时的样子,温和行礼问安,做一个善解人意的皇后。

她甚至没有起身迎接,就只是冷漠的看着眼前的人,仿佛在等待一个合理的解释。

等了许久,李煜只是淡淡的说道:“对不起,你要怪就怪我吧,不是她的错。”

长久以来被生病的压抑,以及今天揭开的真相之后露出的丑陋真相汇聚在一起,终于爆发了极其严重的争吵。

在娥皇一生的记忆里,她从来没有这样对过任何一个人,何况是李煜。

也许是因为人生已到尽头,她现在颇有一种破罐子破摔的感觉,想到什么说什么,想到什么做什么,瓷器砸碎了一地。

帝后吵架自然无人敢劝,门外一圈儿的侍从跪在地上,无人敢率先说话。

女英一个人站在离门最近的地方,急切的望着里面的影子,不敢进去也不愿意离开。

身后跪着的侍从或许对她很是鄙夷。

其实她对自己又何尝不是一种鄙夷呢?趁着姐姐重病和姐夫勾搭在一起的人,应该被所有人鄙夷吧。

但实际上,一群侍从对她一点想法都没有,如今人人自危,担心自己的命,谁会去鄙夷一个有可能成为陛下后妃的人,他们只是打工的,又不是活腻了。

宫中争吵的声音终于停了下来,女英以为两人已经商议结束,陛下将姐姐劝慰了下来,谁知道这时候却听见里头的一声怒吼传来:“快传太医!”

......

这一晚,宫中忙碌不已,哪怕天幕又一次打开都吸引不了众人的注意。

皇后的病情在与陛下争吵之后变得十分严重。

宫中太医连夜会诊,最终还是无力回天。

在娥皇生病的这段时间里,女英曾经想过姐姐无数次临终的模样,想她有什么心愿为圆,想她有什么大事需要交代,但她唯独没有想到的就是现在这个结局。

姐姐默默的看着她,什么话也没有交代,她似乎有话想着,也可能没有。

要交代的话,是说给自己妹妹听得,不是眼前这个和自己丈夫偷情的女人听的。

所以,她放弃了最后一次和女英交流的机会,也放弃了最后一次和李煜交流的机会。

在外头的麻雀落满枝头的夜晚,娥皇终于离开了他们。

以一种决绝而又孤独的方式,离开了这个世界。

女英站在原地,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绝望。

姐姐不会原谅她的,哪怕是在九泉之下,也会一直带着对她的恨意,日后等她死了,她也将无言再见她。

女英赴死一样闭上了自己的双眼,李煜似乎感受到了她的不适,握着她的手想给她一个安慰。

然而这个举动能够安慰到她吗?

很明显根本不能,他是皇帝,当然不会在意别人的眼光,甚至对于皇后的死,他的心里都不会有多少负罪感。

但女英不一样。

当李煜握着她的手的那一刻,她的全身像是掉入了冰窟一样冷,周遭的空气好像一下子消失了,她整个人都陷入了窒息。

她想,因果报应,她一定会为今天的所作所为付出代价的。

......

天幕打开的时候,正值深夜。

苏辙睡眠浅,听见外头有动静,立刻将衣服披上,打开了窗,拿出早就准备好的笔墨纸砚,准备开始记录。

都已经这么久了,天幕怎么也应该说道关于他的内容了吧。

既然要说关于他的内容,那必定离不开自己是怎么在苏轼多次被贬的时候,费尽心思的救他。

苏辙觉得,为了让以后的计划万无一失,他必须提前做准备。

而他想出来的办法,就是等着天幕再次盘点,然后把大概的过程一一记下来。

天幕好像还在做准备工作,苏辙打了个哈欠,有点困了。

他想给自己泡一壶茶提提神,但是妻子还在睡觉,如果自己的动静太大肯定会把她吵醒。

半夜强行开机的感觉一点也不好,困的不行。

想到这里,苏辙揉了揉自己的眼睛,决定让自己物理清醒。

幸亏今天的前奏并不算长,不然苏辙觉得,他可能也要等不下去了。

【讲完了苏轼的一生,终于能够再次提到他弟弟苏辙了。】

【前文说过,苏轼和苏辙的感情十分深厚,在入朝为官,因为调任的目的地不同而分开之前,两人几乎从来没有分开过,比起现代人因为上学上班的不断分离,在一起生活了二十多年的苏辙以及苏轼感情深厚,是情理之中的事。】

【这一点,在苏轼写给苏辙很多诗句之中可以提现。】

【苏轼写给苏辙的那些诗里,最著名的一首就是《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一首词,既有失意时刻的豁达,又有孤独之时对亲人的思念,种种情感的交织可以说极具苏轼的风格。】

【当然,他写给苏辙的诗肯定不止这一首,在这里我们就不一一举例了。】

【那么在苏轼这个不断被贬的人生历程中,苏辙到底是怎么捞他的呢?】

【其实,从整体的人生历程来看,苏辙做事显得比苏轼要稳重许多,很难有人能将他和那个不算太靠谱的哥哥联系在一起,但是两个人一同长大,同吃同住又共同学习,且都是老爹苏洵给架构的学习框架,又怎么会出现巨大的差别?】

【本质上,苏辙和苏轼是同一种性格的人,只不过苏辙在入仕之前就已经栽过一次跟头了,所以他知道收敛。】

【苏辙栽的跟头,是在他考进士的那一年。】

【苏轼说话只有本心,不经大脑,苏辙比他哥还要牛一点,苏轼至少知道用暗示的方法表达自己的不满,或者给朋友写信排解苦思,虽然因此牵连了不少无辜朋友。】

【苏辙就不一样了,年少轻狂的苏辙直接在答卷之中对皇帝破口大骂,骂他老而昏聩,声色犬马。结果就是把宋仁宗气得半死,也葬送了自己一部分的仕途生涯。】

【但他还是幸运的,幸运就幸运在,他生活在宋朝,宋朝的文官,在朝堂上不说很过分,但肯定有横着走的,宋仁宗虽然十分恼火,但估计也不是第一次被骂了,也还能接受。】

【朝中一部分人觉得苏辙虽然年少但敢于直谏,是个做官的好苗子,另一部分觉得他对皇帝不敬,应该立刻发落。】

【宋仁宗虽然很气,但是,又不想让人觉得自己心眼儿小,于是就给了苏辙一个很小很小的官,让他随便干点儿活,别在自己眼前晃就行了。】

【有可能,就是因为这样的经历,苏辙才会慢慢改变自己与兄长同样激烈的性格,成为一个稳妥的人。】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