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 朝朝远行 长岁这次并没有在京城待多久……(2/2)
“好,不过这样送下去,太医院的太医可要不太够用了,看来朕还得下令让太医院多培养些太医了”见宋玉瑶这样道,胤禛的眼神越发柔和了。
“有何不可?多培养一些高明的太医有什么不好?太医多一些,也不愁没有得用的了。臣妾还想着,要是能在各地建一些像是官学一样能为大清、为百姓培养好大夫的医学就好了。
太医们只在宫中当差,并不接触民间,接触的疑难杂症总是有限,医术到底难以精进。民间大夫们良莠不齐,良医是有,庸医更多,百姓们也常常为庸医所累。”宋玉瑶对着胤禛畅想道。
“瑶儿的这番想法是好,可是却难以实现哪!官学已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若再开医学,开支更大,这一切可都要从百姓的赋税上来!现在对百姓来说,一旦有灾,赋税就已经难荷了。”胤禛有些无奈地道。
宋玉瑶想到去年胤禛才因为天灾减免了直隶、江南等四十九个州县的赋税,不禁沉默了一会儿,道:“是臣妾妄言了。”
“也不算妄言,朕知瑶儿是一片慈惠爱民之心。若等将来,有大化之君,国富民富,焉知不能将此事做成呢?只朕在位时,却是难了。
不过,来日等政通人和,朕广招天下医者来京同研医道,汇天下良方,再编一本传世医书,倒是未尝不可。”胤禛想着皇阿玛在位时编了许多书,也不禁动了想要让人编书的念头。
不过,他很快就按捺下来了。大清现在吏治腐败、国库空虚、百姓生活困苦,让百姓们都有饭吃能活下来,尚属不易,并不是做这些事的时候。
“好,臣妾等着皇上将大清治理得政通人和的一日。”宋玉瑶的眼神变得越来越柔和了。
胤禛身为皇上,能做的有很多,受限制的地方,也有很多。那她呢,她能不能再多做点呢?想到自己的异能,她心里又有了底气。
当这日,胤禛走后,宋玉瑶屏退下人,又开始坐在书房修炼异能了。随着功法的运转,一种无形无色的水系异能能量沿着周天路线在体内运转,最终汇聚在自己的下丹田处。
从康熙五十年的时候,她的异能升级到四阶,这十多年的时间,都没再提升过异能了。
随着异能等级的提高,升级越发困难了,每一次打坐带来的异能增长,都只是杯水车薪,离升级的界限,远之又远。远到让人怀疑,在她有生之年,还能不能修炼到下一级异能。
不过,就算再难,自己也还是要继续修炼的,修炼总比不修炼要强。宋玉瑶还是一遍又一遍地打坐着,时光的磨炼,赋予了她足够的沉稳和耐心。
而修炼完,她便又去了院子里那片菜地,还是让小田子他们下去了,她要自己打理。
异能悄悄地运转着,水系能量从她手中悄无声息地流出,逐渐渗透进院子里的某几株庄稼上。玉米已经改良出来了,接下来就该再培育下一种了……
时间就这样渐渐过去了,因为青海大捷,这个年过得不算差,不过,因为两个孩子都不在身边,宋玉瑶这个年过得还是觉得缺了些什么。
胤禛现在来陪她的时候越发多了。除了年贵妃那里,就是来她这里了,而在两人之中,来她这里的时候要更多些。至于其他人那里,他去的少些,只偶尔过去坐坐,聊一聊孩子的事。
宫中妃嫔年纪都不小了,倒也没闹出什么争端来。
太后看着这个状况,也没说什么,现在正是胤禛要倚重弘旭和年羹尧的时候,对两位贵妃多偏宠一些也说的过去,这不先皇的孝期还没过呢吗?等过了孝期再说吧!
至于谦嫔的不满,那就让她不满着吧。自己堂堂圣母皇太后之尊,难道还需要顾忌一个小小的嫔不成?
一个隔房的侄女而已,连个阿哥都不能为胤禛生,还整日上窜下跳的,也忒惹人厌烦!
看在是自己娘家人的份上,皇后和两位贵妃已经够给她脸面了,要不然这样不知道天高地厚的,岂能容她蹦跶到现在
要她说,也就是老四后院人少,若是在先皇的后宫里,这样的蠢货,别说还能生下两个格格养大了,就连她自己,只怕也是用不了多久就能折在宫里!想起谦嫔,太后眼神里忍不住闪过一抹嫌弃。
时间就这样继续过着,转眼又到了这一年的四月,青海事已经处理好了,长岁被胤禛召回来了。胤禛给他的赏赐不少,不过暂时并没继续给他升爵位。
胤禛悄悄告诉她,长岁的爵位他是迟早要给他封的,不过长岁现在还年轻,还是得给他压一压。
宋玉瑶没说什么,长岁也没什么不满的。毕竟平定西藏的老十四现在也还只是个郡王呢,要是胤禛以平定青海为由给长岁升了亲王,那太后肯定就有意见了。
胤禛自己当初也是封了郡王很多年之后再封亲王的,这都是老传统了。而长岁作为长子,胤禛的年长的亲儿子,早晚胤禛肯定是得封的。又着什么急呢?
回来的长岁还是继续在胤禛的安排下参与政事,也会被胤禛派去做一些差事,比如去巡查河工、去监督审理一些大案,以及帮着负责户部的老十三清查账款、追缴亏空等。
朝朝和额驸并没有回来,恭格拉布坦被胤禛任命为青海办事大臣,在西宁府驻军。这是清朝开辟青海办事大臣的开始,恭格拉布坦成了这个世界的第一任青海办事大臣。
朝朝也和他一起,现在已经在西宁建起了公主府,未来他们将会长期驻守在这里了。并没有回喀尔喀,反倒是在青海的西宁归牧了。
不过,青海这里,不就如同当年的漠北吗?西宁这里,不就如同当年的归化城吗?朝朝倒是觉得,这里就很好。
站在西宁的土地上,遥望着百废待兴的青海、更远处的西藏,朝朝的眼中闪过野望。姑姑能权倾漠南漠北,那自己呢?
远在西宁的朝朝逐渐开始了她的行动。
时间到了这年的秋天,今年的甘薯和玉米已经要成熟了。
经过快四年的不断培育,宋玉瑶当初献出的甘薯良种,已经逐渐有了足够多的薯种,在朝廷的推广下,在大清各地种植起来。甘薯逐渐取代了原先的产量低、口味不佳的薯种。
当然,由于现在大清的赋税还不收甘薯,所以虽然很多地方家家户户都在菜地里种些甘薯,倒是也没太过影响到麦、稻、黍等五谷的种植。
不过,在很多偏远、贫困地区,饥荒闹得严重的地方,当地百姓种的就多了一些。五谷种了主要用于交税,而种一片甘薯,却是用这产量大、好养活的东西来填填饱肚子了。
去年宋玉瑶培育出的玉米,经过这一年的培育,所得的玉米种子也更多了许多。但想推广到各地还是有些不足,还需要把这些玉米种子培育得更多才行。所以,宋玉瑶答应其他娘娘的玉米宴,是暂时还不能兑现了。
而这个秋天,她的菜园子里,又有一种良种出现了,这次出现的是几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