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4章 开年朝议惊雷落(2/2)
“我等勋贵,世受国恩,拱卫社稷!此等动摇国本之事,断不能容!”
勋贵的咆哮还未平息,六部阵营中也响起了激烈的反对声!礼部尚书,一位以古板守旧着称的老臣,抖着胡子,痛心疾首:“陛下!《周礼》有云,六官分职,各率其属!此乃圣王之道!今设内阁,统揽六部事务,实乃变乱祖制,悖逆圣贤之道!礼崩乐坏之始也!” 他引经据典,唾沫横飞,仿佛内阁制一推行,天就要塌下来。
吏部、户部、工部的几位实权堂官也纷纷出列,他们倒未必反对变革本身,但章程中明确限制内阁干预六部具体执行,同时赋予内阁协调之权,在他们看来,这就是给六部头上套了个紧箍咒!以后做事,还得看内阁那几个人的脸色?这如何能忍?
“陛下!六部乃国之柱石,各有专责!内阁若事事‘协调’,处处‘票拟’,六部官员岂不成了提线木偶?政令如何畅通?效率何谈提高?此乃叠床架屋,徒增掣肘!”
“臣附议!内阁之设,名为辅政,实为掣肘!弊大于利,万不可行!”
守旧的清流言官们更是如同打了鸡血,引经据典,上纲上线,将内阁制批判得一无是处,甚至有人影射此乃李承宗为谋“权相”之位而蛊惑圣听!一时间,金銮殿变成了一个巨大的菜市场,反对的声浪一浪高过一浪!勋贵、部分六部堂官、守旧清流,这三股平时未必和睦的势力,在“祖制”和“自身权力可能被削弱”的共同恐惧下,结成了一个松散的同盟,对着内阁制的草案口诛笔伐,唾沫星子几乎要把大殿的穹顶掀翻!
太子朱常洛端坐于御阶下首,面沉如水。他身后,李承宗神色平静,眼神却异常锐利。李朗等太子党官员以及部分支持改革的年轻官员,看着眼前这汹汹反对之势,又惊又怒,几次想开口反驳,却被更洪亮的反对声浪淹没。
李明作为章程的参与者之一(虽然主要是李承宗执笔,但他深度参与讨论),品级不够站在前排,只能列席在文官队列的中后位置。他感受着这扑面而来的、几乎凝成实质的反对风暴,心跳加速,手心微微出汗。这阵仗,比他预想的还要猛烈十倍!勋贵的咆哮、六部堂官的愤懑、清流的道德绑架…各种声音交织在一起,形成一股强大的、名为“祖制”和“既得利益”的洪流,试图将任何变革的萌芽都彻底冲垮!
他下意识地攥紧了拳头,目光投向御座之上。皇帝陛下依旧面无表情,如同风暴中心的礁石,任由惊涛拍岸,岿然不动。那深邃的目光扫视着下方群情激愤的臣子,似乎在评估,在等待。
就在这震耳欲聋的反对声浪中,李明敏锐的耳朵似乎捕捉到了殿外一丝极细微、极熟悉的嘟囔声。他微微侧头,透过高大殿门的缝隙,隐约能看到殿外侍卫队列旁,一个异常雄壮的身影正伸长了脖子,努力想看清殿内的情况,正是担任钦差随扈得以在宫门附近“站岗”的张铁柱。柱子抱着他那根油亮的擀面杖,听着里面传出来的、虽然模糊但依旧激烈的争吵声,黑红的脸上满是困惑和…一丝不屑?他挠了挠头,小声嘀咕了一句,声音虽轻,却仿佛带着某种穿透力,清晰地钻进了李明的耳朵:
“嚯!好家伙!这动静…比俺们村东头老王家和老李家抢水渠干仗的时候…还热闹哩!唾沫星子都能淹死人了!”
李明:“……” 他差点没绷住笑出来。柱子这朴实无华却又一针见血的吐槽,在这肃杀紧张的朝堂风暴中,竟像一股清流,瞬间冲淡了他心头的凝重。是啊,这金銮殿上的滔天巨浪,为了权力和“祖制”的争吵,在柱子看来,可不就跟村里抢水渠一个道理?只是场面更大,后果更重罢了。
然而,轻松只是一瞬。李明重新将目光投向那汹涌的反对浪潮,眼神变得更加沉凝。他知道,这仅仅是开始。内阁制这块巨石砸下的涟漪,才刚刚扩散。更大的风暴,还在酝酿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