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南京市《玄武区》(1/2)
一、管辖区域与行政区划
玄武区位于南京市主城东北部,是南京中心城区的核心板块,东与栖霞区接壤,南与秦淮区相邻,西与鼓楼区毗连,北与栖霞区、鼓楼区交界,辖区内紫金山横贯东西,玄武湖镶嵌其中,山水资源与城市空间交织,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全区行政区域总面积75.46平方千米,是南京市面积较小的市辖区之一,但因地处城市核心,人口密度与发展密度均处于全市前列。
截至2024年,玄武区无下辖县与县级市,共设有10个街道办事处,各街道功能定位明确,涵盖行政核心、科教高地、商业中心、历史文化街区等多元功能区。10个街道分别为:
- 梅园新村街道:位于玄武区东南部,是南京重要的行政与红色文化核心区,南京市委、市政府驻地位于此,同时拥有梅园新村纪念馆等红色遗址,兼具行政服务与文化纪念功能。
- 新街口街道:地处玄武区西南部,与秦淮区、鼓楼区交界,是南京传统商业中心“新街口”的核心区域之一,聚集了德基广场、中央商场等高端商业体,商业氛围浓厚,是全市人流、物流、资金流的核心集散地。
- 玄武门街道:位于玄武区中西部,因临近南京明城墙玄武门而得名,辖区内包含玄武湖公园、南京站北广场等重要节点,是连接主城与城北的交通枢纽,同时兼具生态景观与交通服务功能。
- 锁金村街道:位于玄武区东北部,紧邻紫金山与玄武湖,辖区内有南京林业大学、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等高校,同时聚集了锁金村美食街等生活配套区域,是科教与居住融合的街道。
- 红山街道:地处玄武区北部,北接栖霞区,是玄武区面积较大的街道之一,辖区内有红山森林动物园、南京站南广场等标志性场所,同时分布着多个大型居住社区,是城北重要的居住与休闲板块。
- 孝陵卫街道:位于玄武区东部,紫金山南麓,因明代“孝陵卫”(保卫明孝陵的军事单位)而得名,辖区内有南京理工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高校,以及中山陵、明孝陵等核心景区,是科教与文旅融合的重点区域。
- 玄武湖街道:环绕玄武湖分布,辖区内包含玄武湖大部分水域及周边景区,同时覆盖南京站周边区域,是玄武区生态景观资源最集中的街道,承担着景区管理与交通疏导的重要职能。
- 兰园街道:位于玄武区中部,是南京老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辖区内有江苏省人民政府、南京市人民政府等行政机构,同时分布着多个老旧小区,行政服务与居民生活功能交织。
- 长江路街道:地处玄武区南部,以长江路为核心轴线,沿线分布着总统府、南京图书馆、江苏美术馆等文化地标,是玄武区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交融的街道,文化氛围浓厚。
- 后宰门街道:位于玄武区中部,紫金山南麓,因明代“后宰门”(明故宫北门)而得名,辖区内有明故宫遗址公园、南京博物院等历史文化场所,同时靠近中山陵景区,文旅资源丰富。
二、历史沿革与文化脉络
(一)历史沿革
玄武区的历史与南京城的发展深度绑定,作为南京主城的核心区域,其辖区范围虽随时代变迁有所调整,但始终是南京政治、文化、军事的核心承载地,历史沿革可追溯至先秦时期,历经多个朝代的发展,留下了厚重的历史印记。
- 先秦至秦汉时期(起源阶段):玄武区所在区域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考古发现的北阴阳营遗址(位于今玄武区北京东路附近),距今约6000年,是南京地区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之一,出土了大量陶器、石器、玉器,证明此处早在远古时期就是人类聚居地。春秋战国时期,该区域属吴国,后属越国、楚国,楚威王时期“埋金镇王气”,金陵之名初现,玄武区成为金陵城的早期核心区域之一。秦朝统一后,设秣陵县,玄武区属秣陵县管辖;汉朝时期,先后为楚王韩信、吴王刘濞封地,后恢复秣陵县建制,区域内开始出现早期城镇雏形。
- 魏晋南北朝时期(都城核心):三国东吴时期,孙权定都建业(今南京),玄武区所在的北部区域因靠近紫金山,成为皇家园林与军事防御的重要区域,当时的“后湖”(今玄武湖)被辟为皇家湖泊,用于训练水军。东晋时期,司马睿定都建康(今南京),玄武区成为都城东北部的重要板块,先后修建了多个皇家宫殿与寺庙,其中鸡笼山(今鸡鸣山)一带成为佛教文化传播的重要场所,始建于西晋的鸡鸣寺(当时称“栖玄寺”)在此时期逐渐兴盛。南朝宋、齐、梁、陈四代均以建康为都,玄武区作为都城核心区域,宫殿、官署、寺庙密集,如南朝梁时期修建的同泰寺(鸡鸣寺前身),成为当时江南地区规模最大的寺庙,梁武帝曾多次在此“舍身”为僧,推动了佛教在江南的传播。
- 隋唐至宋元时期(起伏发展):隋朝统一后,隋文帝下令夷平建康城,玄武区所在区域随南京整体地位下降,成为普通州县的一部分,官署、宫殿多被损毁,仅部分寺庙得以保留。唐朝时期,南京改称升州,玄武区属升州管辖,虽不再是都城,但因临近长江与后湖,成为江南地区重要的交通与商贸节点,区域内逐渐恢复城镇活力。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定都金陵(今南京),玄武区东部的紫金山南麓成为皇家陵园区域,同时对后湖进行疏浚,恢复其水利与景观功能。宋朝时期,南京改称江宁府,玄武区成为江宁府东北部的行政与文化区域,鸡笼山一带设立官学,文化教育功能逐渐凸显;元朝时期,南京改称集庆路,玄武区属集庆路管辖,区域内的寺庙与水利设施得到进一步修缮。
- 明清时期(核心地位确立):明朝是玄武区历史发展的重要时期,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今南京),玄武区成为都城核心区域之一。朱元璋下令修建明故宫,其核心区域位于今玄武区长江路至后宰门一带,成为明朝初期的皇宫;同时疏浚玄武湖,将其定为皇家禁地,用于存放全国户籍与赋税档案(黄册),设立“黄册库”,使玄武湖成为明朝重要的档案管理中心。1421年明成祖迁都北京后,南京改为留都,明故宫仍保留部分官署功能,玄武区依旧是南京的行政与文化核心。清朝时期,南京改称江宁府,玄武区属江宁府管辖,明故宫逐渐损毁,但区域内的行政与文化功能未减,清朝在鸡笼山设立“江宁府学”,在今长江路一带设立江宁织造署(部分区域位于玄武区),成为当时江南地区重要的文化与手工业管理机构。
- 近现代时期(历史转折节点):1840年鸦片战争后,南京成为通商口岸之一,玄武区作为主城核心,受西方文化影响较早,区域内开始出现近代学堂与新式建筑。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定都南京,玄武区成为民国政治核心,长江路一带成为民国政府机构聚集地,如总统府(原两江总督署)成为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与国民政府的办公地,梅园新村成为中共代表团驻南京办事处所在地。抗日战争时期,南京沦陷,玄武区遭受严重破坏,大量建筑被损毁,人口减少。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还都南京,玄武区恢复政治核心功能,区域内进行了部分近代城市建设,如修建中山路、中山东路等主干道,连接新街口与中山陵,提升了区域交通与城市功能。1949年南京解放后,玄武区成为南京市的中心城区之一,1955年正式定名“玄武区”(因玄武湖而得名),此后历经多次行政区划调整,形成如今的辖区范围,始终是南京市委、市政府驻地,保持着行政核心的地位。
(二)文化脉络
玄武区的文化脉络深厚且多元,作为南京历史文化的核心承载区,融合了皇家文化、佛教文化、红色文化、科教文化等多种文化形态,形成了以“金陵核心文化”为基底,多类型文化交织共生的独特文化体系。
- 皇家文化:玄武区因多次成为都城核心,皇家文化痕迹尤为明显。明故宫遗址是皇家文化的核心载体,虽仅存午门、东华门、西华门等遗址,但仍能窥见明朝皇宫的恢宏格局,遗址内的石刻、柱础等文物,见证了明朝初期的皇家规制;玄武湖在明朝时期作为皇家禁地,其“黄册库”遗址虽已不存,但相关历史记载与考古发现,反映了明朝皇家档案管理的严谨体系;孝陵卫街道因明代保卫明孝陵的“孝陵卫”军事单位而得名,区域内的卫岗等地名,仍保留着明代军事文化的印记,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玄武区皇家文化的核心内容。
- 佛教文化:玄武区是南京佛教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佛教传入南京后,首先在玄武区一带扎根发展。鸡鸣寺作为南京最古老的梵刹之一,始建于西晋,历经多个朝代修缮,成为佛教“律宗”重要寺庙,寺内的药师佛塔、大雄宝殿等建筑,保留了不同时期的佛教建筑风格,每年春季樱花盛开时,鸡鸣寺樱花路成为南京标志性景观,佛教文化与自然景观在此融合;除鸡鸣寺外,玄武区历史上还存在多个寺庙,如位于紫金山南麓的灵谷寺(部分区域曾属玄武区管辖),虽现属栖霞区,但历史上与玄武区的佛教文化交流密切,共同推动了佛教在南京的传播与发展。
- 红色文化:玄武区是中国近现代革命历史的重要见证地,红色文化资源丰富。梅园新村纪念馆位于梅园新村街道,是1946年至1947年中共代表团驻南京办事处所在地,周恩来、董必武等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此工作,纪念馆内保存了大量革命文物与历史照片,还原了当时的工作与生活场景,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此外,玄武区还有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位于紫金山北麓),纪念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中外航空烈士,馆内的烈士纪念碑、史料陈列馆等,展现了抗日战争时期的航空抗战历史,成为红色文化教育的重要场所。
- 科教文化:玄武区是南京科教资源最集中的区域之一,科教文化底蕴深厚。区域内聚集了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多所顶尖高校,其中南京大学与东南大学是“双一流”建设高校,在国内外享有盛誉,这些高校不仅为国家培养了大量高素质人才,还推动了区域内科教文化的繁荣;同时,玄武区还有南京博物院、南京图书馆、江苏美术馆等重要文化场馆,南京博物院是中国三大博物馆之一,收藏了大量历史文物与艺术珍品,涵盖从新石器时代到近现代的各类文物,其“历史馆”“艺术馆”“特展馆”等展区,系统展现了江苏地区的历史文化脉络;南京图书馆是中国第三大图书馆,藏书量超过4000万册,是区域内重要的知识传播与文化交流平台,这些科教文化场馆与高校共同构成了玄武区科教文化的核心载体。
(三)历史人物
玄武区作为南京历史的核心舞台,涌现出众多历史人物,他们或在此执政、或在此治学、或在此革命,其事迹与贡献成为玄武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政治军事人物:
- 朱元璋:明朝开国皇帝,1368年定都南京后,在玄武区修建明故宫,将玄武区定为都城核心,其执政期间,玄武区成为全国政治中心,明故宫的修建奠定了玄武区的城市格局,同时他疏浚玄武湖、设立“黄册库”,对区域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 孙中山: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1912年在玄武区长江路的总统府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成立,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他在南京期间的活动,使玄武区成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重要纪念地。
- 周恩来:无产阶级革命家,1946年至1947年率领中共代表团驻南京梅园新村,在此期间与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推动了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的发展,梅园新村纪念馆成为纪念他革命事迹的重要场所。
- 孙权:三国时期东吴开国皇帝,定都建业(今南京)后,玄武区所在区域成为东吴的军事与皇家园林区域,他下令训练水军于后湖(玄武湖),加强了区域的军事防御功能,同时推动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 文化科教人物:
- 萧统:南朝梁武帝长子,被封为昭明太子,在玄武区鸡笼山一带的东宫(今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附近)主持编撰《昭明文选》,这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对中国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鸡笼山因此也被称为“文选楼”所在地。
- 王羲之:东晋着名书法家,被誉为“书圣”,曾在玄武区鸡笼山一带的寺庙活动,相传他曾在鸡鸣寺附近的“墨池”练字,其书法艺术对玄武区的文化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区域内的多处历史遗迹都与他的传说相关。
- 陶行知:近代着名教育家,曾在玄武区创办晓庄师范学校(部分区域位于玄武区),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等教育理念,推动了中国近代教育改革,他在玄武区的教育实践,使区域成为近代中国教育革新的重要发源地。
- 傅抱石:现代着名画家,曾在南京大学(位于玄武区)任教,擅长山水画与人物画,其作品融合了传统笔墨与现代审美,他在玄武区的生活与创作,推动了区域内美术文化的发展,江苏美术馆内常设有他的作品展览。
三、政治与经济发展
(一)政治地位与治理
玄武区是南京市的政治核心区,南京市委、市人民政府驻地位于玄武区梅园新村街道,同时江苏省人民政府驻地也紧邻玄武区(位于鼓楼区与玄武区交界附近),使玄武区成为江苏省与南京市两级行政机构的核心聚集区,在南京乃至江苏的政治治理中具有重要地位。
在区域治理方面,玄武区坚持“精细化、智能化、人性化”的治理理念,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近年来,玄武区依托“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打造“玄武政务”线上服务体系,实现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就近办”,辖区内的街道便民服务中心与社区服务站实现全覆盖,居民可就近办理社保、医保、户籍等各类政务服务事项,大幅提升了行政效率与群众满意度。在城市管理方面,玄武区推行“网格化管理+信息化支撑”模式,将全区划分为多个基层网格,每个网格配备网格员、城管队员、物业人员等,负责区域内的环境卫生、矛盾调解、安全巡查等工作,同时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建立城市管理指挥平台,实现对城市问题的快速发现与处置,有效提升了城市管理的精细化水平。
作为南京主城核心区,玄武区积极融入南京市“强芯聚核”发展战略,加强与周边秦淮区、鼓楼区、栖霞区的协同合作,在交通互联、资源共享、产业协同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例如联合秦淮区推进长江路文化旅游集聚区建设,联合鼓楼区优化新街口商业圈功能布局,联合栖霞区推动紫金山生态旅游资源整合,通过区域协同提升整体发展能级。
(二)经济发展概况
玄武区虽地域面积较小,但凭借核心区位优势与丰富的资源禀赋,经济发展呈现“总量稳定增长、结构高端优化、质量效益提升”的特点,是南京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市辖区之一。2023年,玄武区地区生产总值(GDP)达到1200亿元以上,人均GDP位居南京市前列,三次产业结构优化为0.1:15.9:84.0,以现代服务业为核心的第三产业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形成了“高端服务业主导、科技创新驱动、文旅产业特色鲜明”的经济发展格局。
- 产业结构与核心产业:
- 第三产业(现代服务业):是玄武区经济的核心支柱,重点发展金融服务、商贸流通、科技服务、文化旅游、数字经济等高端服务业。
- 金融服务业:玄武区是南京重要的金融集聚区之一,辖区内的新街口街道、梅园新村街道聚集了中国银行江苏省分行、工商银行江苏省分行、南京银行总行等多家金融机构总部及分支机构,同时还有众多证券、保险、基金公司,形成了完整的金融服务体系,2023年金融业增加值占全区GDP比重超过20%,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 商贸流通业:依托新街口商业圈(部分区域位于玄武区),玄武区的商贸流通业发展成熟,区域内有德基广场、中央商场(玄武店)、金鹰国际购物中心(新街口店)等高端商业体,涵盖奢侈品零售、精品百货、餐饮娱乐等多元业态,其中德基广场是南京高端商业的标杆,年销售额位居全国前列,带动了玄武区商贸流通业的高端化发展。
- 科技服务业:依托区域内的高校与科研机构,玄武区的科技服务业发展迅速,聚集了大量科技研发、技术转移、知识产权服务等科技服务企业,其中紫金山科技城(玄武片区)是重点发展载体,吸引了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高校的科研团队入驻,推动了“产学研用”深度融合,2023年科技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区GDP比重超过15%。
- 文化旅游业:凭借丰富的历史文化与生态旅游资源,玄武区的文化旅游业成为特色产业,中山陵、明孝陵、玄武湖、总统府等核心景区每年吸引大量游客,2023年全区旅游总收入超过200亿元,同时长江路文化旅游集聚区(包含总统府、南京图书馆、江苏美术馆等)成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推动了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
- 数字经济:近年来,玄武区大力发展数字经济,重点培育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产业,依托“玄武数字经济产业园”,吸引了一批数字经济企业入驻,同时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例如商贸企业开展线上线下融合销售,金融机构发展数字金融业务,数字经济已成为玄武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 第二产业(先进制造业):玄武区的第二产业以高端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先进制造业为主,因地域面积限制,工业企业主要集中在红山街道、孝陵卫街道的产业园区内,重点发展小型化、高精尖的制造产业,例如电子元器件、精密仪器、医疗器械等,依托高校的技术优势,这些产业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与附加值,2023年先进制造业产值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80%。
- 第一产业:玄武区作为城市核心区,第一产业占比极低,主要以都市农业、休闲农业为主,分布在孝陵卫街道、红山街道的部分区域,例如种植观赏性花卉、发展小型生态农场等,以满足城市居民的休闲与体验需求,对经济总量的贡献较小。
- 开放型经济与创新发展:
玄武区是南京市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依托核心区位与优质服务,吸引了大量外资企业入驻,截至2023年底,世界500强企业中有超过50家在玄武区设立分支机构或办事机构,主要集中在金融、商贸、科技等领域。同时,玄武区积极推动本土企业“走出去”,鼓励科技服务、文化创意等企业参与国际合作,提升国际竞争力。在创新发展方面,玄武区重视科技创新与人才引育,设立科技创新专项资金,支持企业开展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2023年全区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超过4%,位居南京市前列;同时,积极引进高端人才,出台人才安居、子女教育、创业扶持等政策,吸引了大量高校毕业生与高层次人才在玄武区就业创业,截至2023年底,全区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才超过10万人,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