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5章 长赢宪章(1/2)
长赢集团总部顶楼的会议室里,落地窗外是繁华的都市夜景,霓虹闪烁,车流如织,如同一条条光的河流。窗内,却是一片异样的寂静。
集团年度战略复盘会刚刚结束,巨大的投影屏幕上还停留着最后一页PPT——一组令人瞠目结舌的数据:市值突破万亿,业务遍布全球五大洲,年度利润堪比一个小型国家的GDP。“科技赋能的空间开发与运营”这条主航道,已然成为一艘劈波斩浪的超级航母。
然而,端坐于长桌首位的程长赢,脸上却没有半分喜悦。他指尖轻轻敲击着光滑的桌面,目光扫过在场每一位核心高管——苏晚晴、陈墨、钱明,以及更多在腥风血雨中成长起来、如今已能独当一面的新一代管理者。他们脸上有疲惫,有兴奋,有对未来的憧憬,但也有一丝不易察觉的……迷茫。
是的,迷茫。敌人已经倒下,巅峰已然抵达,然后呢?
“我们在讨论明年利润率要再提升零点几个百分点,在争论下一个百亿级别的市场在哪里。”程长赢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带着一种金属质的冷感,“但我们有没有人想过,十年后,二十年后,长赢是什么?当我们这些人都不在了,长赢靠什么活下去?靠什么避免成为我们曾经对抗过的那种,唯利是图、最终被时代和人心抛弃的怪物?”
一连串的问题,像重锤敲在每个人心上。会议室里落针可闻。连最跳脱的陈墨,也推了推眼镜,陷入了沉思。
“打败沈哲瀚,击溃‘衔尾蛇’,靠的是运气,是技术,是大家的拼命。”程长赢缓缓站起身,走到窗前,背对着众人,望着脚下这片他重生归来、一步步征服的钢铁森林,“但守护一个帝国,让它基业长青,靠的不是这些。靠的是规矩,是魂儿。”
他转过身,目光锐利如初:“我们需要一部‘宪章’。不是规章制度,不是企业文化手册。是长赢的‘魂’,是无论谁坐在我这个位置上,都必须遵循的‘天条’。”
《长赢宪章》。
四个字,重若千钧。
项目秘密启动,由程长赢亲自挂帅,核心班子参与。起草过程,比任何一次商业谈判、技术攻关都要艰难。这并非文字的堆砌,而是对企业灵魂的拷问,对商业本质的探寻,更是程长赢将两世为人的感悟、刻骨铭心的教训,熔铸其中的过程。
他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整整三天,谢绝一切打扰。面前摊开的,不是文件,而是一本空白的笔记本。他回想起前世天台的寒风,回想起陆天的背叛,回想起赵天雄的贪婪,沈哲瀚的狠毒,还有“衔尾蛇”那令人不寒而栗的冰冷……这些,都是“失魂”的代价。
他又回想起这一世,从“启明地产”那个小小的置业顾问起步,打造“翡翠新城”,攻克“锦绣家园”毒地,推出“天工OS”,鏖战星海,远征南洋……支撑他们一次次穿越绝境的,究竟是什么?
不是利润,至少不全是。是对“家”的守护,是对“承诺”的坚守,是对“科技向善”的信仰,是对脚下这片土地和其上人民深沉的责任感。
深夜,台灯下。程长赢笔下流淌出的,不再是商业计划书里冰冷的数字和逻辑,而是带着温度的文字:
“序言:我们的初心” “长赢之名,非为独赢,乃求长久之赢,与客户、员工、伙伴、社会、自然共赢。我们始于对‘家’的承诺,忠于对‘未来’的创造。任何偏离此初心的决策,无论短期利益多大,皆为对长赢的背叛。”
“第一章:客户——价值的基石” “客户的信任,是我们存在的唯一理由。我们提供的不仅是物理空间,更是安全、健康、便捷、富有尊严的生活方式。严禁任何形式的欺诈与隐瞒,产品质量与安全是不可逾越的红线。客户隐私神圣不可侵犯。”
“第二章:员工——最宝贵的财富” “员工是长赢的创造者与合伙人,而非成本与工具。我们致力于提供公平的机会、有尊严的薪酬、安全的环境和成长的舞台。禁止任何形式的歧视、压榨与职场霸凌。激发每一个人的善意与潜能。”
“第三章:创新——进化的引擎” “拥抱变化,敢于颠覆。创新不仅是技术,亦是模式、管理与文化。我们鼓励冒险,宽容失败,但对创新的伦理边界保持最高警惕。任何可能危害人类安全、社会公平、个人隐私的技术与应用,必须经过最严格的伦理审查。”
“第四章:合作——生态的繁荣” “我们追求竞合而非零和。善待合作伙伴,尊重契约精神。在生态中,我们立志成为滋养者而非掠夺者。严禁利用市场支配地位进行不公竞争。”
“第五章:社会——责任的担当” “企业源于社会,必将回馈社会。我们积极履行纳税义务,创造就业,支持公益,投身环保。在追求商业成功的同时,必须考量对社会公平、环境可持续性的影响。这是长赢与纯粹逐利资本的根本区别。”
“第六章:治理——权力的边界” “决策需透明,权力需制衡。设立‘宪章守护委员会’,独立于管理层,负责监督宪章执行,有权对任何违反宪章的重大决策行使一票否决权。CEO及管理层权力再大,亦在宪章之下。”
……
当程长赢将这份凝聚了他全部心血的《长赢宪章》草案,拿到扩大范围的董事会进行最终审议时,不出所料,引发了巨大的争议和震动。
“程总,这……这是不是太理想化了?”一位负责资本市场的元老副总率先开口,眉头紧锁,“‘宪章守护委员会’拥有一票否决权?这……这会严重影响决策效率!商场如战场,机会转瞬即逝,如果委员会里都是些不懂业务的伦理学家、社会学家,我们可能会错失良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