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7章 马皇后薨(2/2)
诏书传到殿外时,早已等候在外的文武百官齐刷刷跪倒在地,山呼“万岁”的声音里带着压抑的哽咽。
吏部尚书詹同望着殿门的方向,想起皇后娘娘上月还在文华殿召见群臣家属,亲手为老臣们缝制护膝,那时她的咳嗽已经很严重了,却还笑着说:“冬日天寒,诸位大人为国操劳,要保重身体。”
长安城在一日之间换了颜色。
东西两市的酒旗被白布覆盖,往日红灯高悬的妓院挂起素幡,连最繁华的平康坊都听不到丝竹之声。
裁缝铺连夜赶制孝服,针线穿过白布的声音在寂静的街巷里格外清晰。
有孩童不懂事,拿着红纸扎的风车跑出家门,立刻被母亲拽回屋里,捂住嘴的手背上还沾着未干的泪痕。
皇城的午门缓缓打开,一队禁军举着白幡走出来,沿着朱雀大街两侧张贴告示。
告示上用朱笔写着国丧的规制:百日之内禁婚嫁、止宴乐,官员素服办公,百姓禁穿彩衣。
有识字的书生念出声来,围观的百姓们纷纷垂泪,有人从怀里掏出随身携带的皇后报纸——画像上的娘娘穿着青布衣裙,正微笑着给孤儿们分馒头。
翰林院的编修们在文渊阁连夜撰写祭文,烛火摇曳中,有人想起皇后娘娘曾亲自来阁中视察,看到学子们啃冷馒头,当即命御膳房送来热粥。
钦天监的监正望着天象,发现紫微星旁的辅星黯淡无光,他掐指一算,喃喃道:“女主星落,恐有大变…”
坤宁宫的偏殿里,宫女们正在整理皇后的遗物。
一口掉漆的木箱里,放着几件打满补丁的旧衣,那是朱元璋未发迹时她亲手缝制的。
一本泛黄的《女诫》上,密密麻麻写着她的批注,教导公主们“戒骄奢、重民生”;最底层压着一张药方,字迹娟秀,是她自己开的——太医说皇后娘娘怕浪费药材,常自己减药剂量。
“娘娘总说,百姓们还在挨饿,宫里的用度能省就省。”老宫女捧着旧衣泣不成声,“上月给陛下缝棉衣,她熬夜赶工,手指被针扎得全是小孔…”
司礼监掌印太监跪在朱元璋身后,见帝王哭得几近昏厥,终究还是硬着头皮低声询问:“陛下,国丧已发,各地藩王是否传旨召回?回京送娘娘最后一程。”
朱元璋猛地抬起头,通红的眼睛里布满血丝,泪水顺着沟壑纵横的脸颊滑落,滴在明黄的龙袍上晕开深色的水渍。
他沉默片刻,指节因用力而发白,声音嘶哑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诸皇子封地在外,镇守一方,乃国之屏障,不必回京。”
“传咱旨意,令他们在藩地设灵堂守孝,每日诵读《孝经》,约束属吏,安抚百姓,便是对皇后最大的告慰。”
太监叩首应诺,刚要起身拟旨,又被朱元璋叫住。
帝王的目光望向殿外,仿佛穿透了层层宫墙,投向万里之外的海域,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传旨!把东荒的朱文正叫回来吧,送他婶娘最后一程。”
“奴才遵旨。”太监心头一震,连忙叩首领命。
他知道朱文正在陛下心中的分量,更知道马皇后待这位侄孙如同亲子,此刻陛下定然是想让最亲近的人陪在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