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带着基地闯三国 > 第317章 大燕王朝(二)

第317章 大燕王朝(二)(2/2)

目录

随着边疆安定,杨昭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民生改革中。永明三年,他采纳沮授的建议,在全国推行 “均田制”,按照人口数量将土地分配给百姓,土地归国家所有,百姓只有使用权,不得买卖。此举不仅遏制了豪强地主兼并土地的势头,还让无地百姓有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农业生产进一步发展。

同年冬,徐庶上奏,请求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活字印刷术”。原来,先帝时期,太学博士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用胶泥制成活字,排版印刷书籍,大大提高了书籍的印刷效率。徐庶认为,此举若能推广,必将让更多百姓有机会阅读书籍,推动文化普及。杨昭大喜,当即下令在洛阳设立 “印刷局”,批量印刷儒家经典、农书、律法等书籍,免费发放给各州郡的乡学。

活字印刷术的推广,让大燕的文化发展迎来了新的高峰。永明四年,太学扩招至五千人,各州郡的乡学数量突破两千所,百姓的文化素养大幅提升。科举制度也更加完善,不仅增设了 “算学科”“医科”,还允许女子参加科举,选拔擅长纺织、刺绣的女性人才,担任宫中女官或地方织染官。

对外交流方面,大燕与西域、草原的贸易往来日益频繁。永明五年,西域都护府传来消息,一支来自大秦(罗马)的商队抵达龟兹城,希望能与大燕建立贸易关系。杨昭对此十分重视,命人将商队护送回洛阳,并在洛阳设立 “蕃商馆”,专门接待外国商人,为他们提供住宿、贸易便利。

大秦商队带来了玻璃、香料、象牙等特产,带走了中原的丝绸、茶叶、瓷器。此后,越来越多的外国商队来到大燕,洛阳城成为了国际性的贸易中心。杨昭还派遣使者跟随大秦商队前往西方,最远抵达了大秦的都城罗马,与罗马帝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开创了大燕对外交流的新篇章。

然而,朝堂的稳定与繁荣之下,也隐藏着潜在的危机。永明六年,贾诩、郭嘉等老臣相继病重,杨昭亲自前往探望,心中焦虑不已。贾诩躺在病榻上,拉着杨昭的手说:“陛下,臣等老了,不能再为陛下分忧。日后朝堂,需倚重年轻一代的臣子,如吏部尚书王肃、兵部尚书陈泰等,他们皆是忠臣良将,可委以重任。另外,需警惕外戚与宦官专权,先帝在世时,便严禁外戚干政,陛下切记不可打破这一规矩。”

杨昭含泪点头,承诺定会铭记贾诩的嘱托。不久后,贾诩、郭嘉相继去世,杨昭为他们举行了隆重的葬礼,追赠他们为太傅、太保,以表哀思。老臣的离去让杨昭更加意识到,培养新一代朝堂力量的重要性。他下令扩大科举录取名额,选拔更多年轻人才进入朝堂,同时加强对皇子的教育,命太子杨烨跟随徐庶、沮授学习治国之道。

永明十年,杨昭已在位十年,大燕王朝迎来了新的鼎盛时期。此时的大燕,人口突破一千万,垦田面积超过灵帝时期的水平,粮食产量充足,国库充盈。边疆安定,对外交流频繁,文化繁荣,百姓安居乐业,史称 “永明盛世”。

这年秋,杨昭在洛阳举行了盛大的 “封禅大典”,前往泰山祭拜天地,以告慰先帝在天之灵,也向天下宣告大燕的繁荣昌盛。大典之上,杨昭望着山下跪拜的群臣与百姓,心中感慨万千。他想起了先帝杨帆的遗训,想起了贾诩、郭嘉等老臣的辅佐,更想起了天下百姓对太平生活的期盼。

封禅大典结束后,杨昭返回洛阳,召集太子杨烨及众臣,说道:“朕在位十年,幸得先帝庇佑、众卿辅佐,才守住了这太平江山。但朕深知,治国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日后,你们需继续推行先帝的惠民政策,重视民生、发展文化、巩固边疆,让大燕的盛世得以延续。”

太子杨烨躬身道:“儿臣定当牢记父皇教诲,不负先帝与父皇的期望。” 众臣也齐声应和,誓言辅佐新一代统治者,守护大燕的太平。

永明十二年冬,杨昭因积劳成疾,在太极殿驾崩,享年四十二岁。太子杨烨继位,改元 “永熙”(为纪念太祖,沿用先帝年号),尊杨昭为 “太宗文皇帝”。此时的杨烨已年满二十,不仅精通儒学,还熟悉兵法、律法,是一位文武双全的统治者。

继位后,杨烨遵循太祖与太宗的遗训,继续推行民生改革与对外交流政策。他在全国范围内修建水利工程,治理黄河、洛水等河流,减少水患;同时扩大互市规模,与草原、西域、大秦的贸易往来更加频繁;在文化上,他组织学者编纂《大燕通史》,记录太祖以来的历史,传承大燕的文化脉络。

永熙五年,西域都护府传来消息,西方的波斯帝国派遣使者前来,希望与大燕结盟,共同对抗日益强大的阿拉伯帝国。杨烨召集群臣商议,最终决定与波斯结盟,派遣使者携带国书与礼物前往波斯,双方约定互通情报、共同防御。

永熙十年,大燕的疆域达到顶峰,东至东海,西至波斯边境,南至交州日南郡,北至贝加尔湖,成为当时世界上疆域最广、实力最强的国家。洛阳城的繁华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街道上车水马龙,商铺林立,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使者云集于此,不同语言、不同服饰的人们在这里交流往来,呈现出一派万国来朝的盛景。

这年秋,杨烨前往太祖陵祭拜,在陵前说道:“太祖爷爷,孙儿没有辜负您的期望,守住了这太平江山,让大燕的威名传遍四方。您生前希望天下百姓再无战乱之苦,如今百姓安居乐业,天下太平,您可以安息了。”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