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武侠修真 > 都重生了谁还当世界首富啊 > 第372章 小米未来蓝图

第372章 小米未来蓝图(1/2)

目录

所谓“小事开大会,大事开小会”,这话确实有它的道理。

许多关键决策,还真不适合在人多眼杂的场合讨论。

大会刚散,雷君便跟着陈天走进了他办公室。

“陈总,您找我?”雷君询问道。

“坐。”陈天言简意赅,指了指一旁的沙发。

待雷君坐下,他开门见山地问道:“你那个小米品牌,准备得怎么样了?”

雷君微微一怔,有些意外。

他原本以为,陈天即便口头支持,内心或许对他这个主打低端市场、靠性价比走量的新品牌并不十分看重。

毕竟,这位老板的视野和格局,一向放在更宏大的棋盘上。

“公司架构已经基本搭建完成,”雷君迅速收敛心神:“产品方面,我计划是效仿咱们e的成功路径,先推出一款MP3来试水市场,打磨团队,打通供应链。”

陈天目光带着丝赞许:“思路是对的。

用一款门槛相对较低、市场认知度高的产品切入,既能控制风险,又能快速验证模式和凝聚初期用户。

你想做哪个价位的细分市场?”

雷君身体微倾,显然对此早有谋划:

“eMP3主打设计和品牌调性,价格锚定在中高端。

我想让小米走一条完全不同的路,死磕极致性价比。

用最高的配置、最低的价格,几乎贴着成本卖,目标用户就是那些对价格敏感、又追求性能的年轻群体。

我们不追求单件利润,要的是规模和口碑,是抢占入口。”

陈天眼神里透出兴趣:“贴着成本卖?想法很激进,那你准备怎么盈利?做硬件不赚钱的话,故事就讲不下去,还不如做软件。”

“硬件本身,在规模上来后,通过供应链管理和成本控制,可以争取微利。

“但我更看重的,”雷君顿了顿,语气加重:“是后续的生态。”

“硬件是入口,是抓手,真正有价值的是通过硬件聚集起庞大的用户群,未来可以做软件、做服务、甚至延伸至更多的设备。

卖硬件不是终点,而是和用户交朋友的开始。”

“交朋友…”陈天重复了一遍,嘴角露出丝意味深长的笑。

“这个说法有点意思,用成本价‘交朋友’,确实诚意十足,但你需要确保你的产品体验能真正配得上‘朋友’的期待,否则就是哗众取宠。”

“我明白。”雷君郑重回答:“第一款产品,我会亲自盯每一个细节,成本可以压缩,但品质和用户体验的底线绝不能破,关于产品定价…”

“我克制住了贪婪,我准备向消费者承诺,小米未来硬件综合毛利率不超过5%,还望陈总批准。”

陈天大手一挥:“既然让你去做,我自然会支持你的一切决定。

但我需要看到小米面世后的市场占有率和用户口碑,你要定期直接向我汇报。”

雷君心中一震,陈天这话意味着小米项目获得了最高级别的关注和资源倾斜,同时也意味着更大的压力。

“明白,我不会让您失望。”

“对国内家电市场,你怎么看?”陈天话锋毫无征兆地一转,抛出了一个与先前讨论似乎全然无关的问题。

雷君闻言一怔,一时语塞。

他了解陈天,这位老板从不问无意义的问题。

此问背后必定有其深意。

雷君思维急速飞转,试图捕捉这一问背后隐藏的线头。

电光火石间,他猛然想起了年前那场针对陈天的舆论狙击战。

公司事后迅速查明了参与者。

对方几乎毫无遮掩,堪称“阳谋”,摆明了就是要表达对陈天打破行业常规的强烈不满。

那份名单堪称触目惊心:

消费电子领域的波导、爱国者、东信等老牌企业赫然在列。

令人心惊的是,连白色家电巨头海信、荣事达、九阳等企业也纷纷下场。

甚至包括产品线覆盖几乎所有大家电、小家电的行业绝对霸主海尔。

这些名字背后所代表的,是一个盘根错节、根基深厚的传统实体利益联盟。

他们联合起来的力量足以撼动一切。

年前那场风波,与其说是对陈天个人的攻击,不如说是一次毫不掩饰的集体警告。

警告这个不按常理出牌的“闯入者”,立刻停止破坏行业多年以来形成的潜规则。

然而,经过这段时间的共事,雷君早已摸清自家老板的脾性。

陈天绝不是一个肯吃亏的人。

他的谦逊低调,更多是留给自己人的一面。

面对竞争对手,他从不吝于展现雷霆手段。

创业初期的陈天素有“有仇必报”之名,只是随着事业越做越大,在国内已鲜有值得他亲自出手的对手。

近年来才逐渐收敛,韬光养晦。

手里无剑和有剑不用,终究是两回事。

或许是因为那些传统行业的巨头们在各自地盘称王已久,早已习惯了不把旁人放在眼里。

在他们看来,陈天纵然声名显赫,可资产大多建立在“虚无缥缈”的互联网产品之上。

又如何比得上他们这些门店遍布全国、雇员数以万计、政商关系盘根错节的实体巨头?

陈天,不过是一个根基虚浮的互联网“红人”。

而他们,才自诩为真正扎根实业、代表广大劳动就业与消费市场的中流砥柱。

你一个靠互联网起家的“外来者”,才刚踏进实体行业,就敢对我们指手画脚?

一会儿嫌工人工资低,一会儿强推加班费,过年居然还搞什么“年会”,给流水线员工发红包、发年终奖…

陈天所做的这一切,表面上看只是他企业的个体行为,钱是他自己出,似乎没有碍着任何人。

可事实上,在互联网的推波助澜之下,他这种“高福利”做法正在务工群体中持续发酵,悄然改变很多人的预期。

简而言之人心思变,而这“一变”,对那些早已习惯旧有规则的人来说,不啻于一场地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