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武侠修真 > 我在民国种田的日子 > 第353章 撤离倒计时

第353章 撤离倒计时(2/2)

目录

他们也开始更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甚至刻意设置一些小型故障,观察这些中国年轻人如何反应和处置。

知识的移交,从宏观的系统原理介绍,迅速沉降到每一颗特定位置螺丝的拧紧力矩、每一段管道的设计压力与实测流量偏差、每一个报警点的逻辑触发条件和首选手动处置步骤。

枯树岭基地,化身为一个巨大而精密的蜂巢。

每一个蜂室(专业岗位)都在进行着最后、也是最密集的知识吞吐与反刍。

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混合了离别伤感、交接紧迫、学业高压的奇特氛围。

德语、中文、翻译声、机器轰鸣声、工具敲击声、以及学徒们低声背诵规程的声音交织在一起,谱写出一曲工业文明移植过程中,最原始、最粗糙、却也最富生命力的交响。

基地中德国人的身影在逐渐减少,而中国年轻人们的身影,则愈发频繁地出现在那些关键的控制台前,他们的手指,开始尝试着,带着一丝颤抖却异常坚定地,按下那些曾经只能由德国人操作的按钮。

枯树岭的钢铁心脏,正在以一种平稳而不可逆转的方式,更换它的操控者。

随着德国顾问团主力开始打包图纸、清点行李,准备踏上归途,另一支规模更小、却更为精悍的队伍——合同规定的售后服务与技术支援小组,开始从后台浮出水面,正式接过了技术交接的最后一棒。

这个四人小组的存在,早已写在合同的附录条款里,是德方对项目长期稳定运行的承诺,也是中方在完全自主前最后的定心丸。

他们的登场,意味着枯树岭基地的建设期彻底落幕,进入了为期至少一年的“带娃跑步”运营监护阶段。

小组由四位深谙实务、性格迥异却同样可靠的德国专家组成:

赫尔穆特·施耐德(HelutScheider),机械领域的维修专家,专治各种疑难振动,能从设备呻吟中听出故障的先兆。

弗兰克·韦伯(FrakWeber),电气与自动化的“活图纸”,脑中烙印着全厂控制逻辑,擅长捕捉信号流中幽灵般的中断。

卡尔·迈耶(KarlMeyer),炉窑的“内窥镜”,通过砖样和温度曲线,洞察高炉平炉内衬的健康状况。

彼得·霍夫曼(PeterHoffa),材料与质量的“守门人”(兼任小组长),继续追踪产品缺陷,将质量问题扼杀在萌芽状态。

他们的办公室悄然安置在专家公寓一角,门上贴了德中双语的标识,安静得与往日顾问团云集时的喧闹形成鲜明对比。他们的角色发生了根本转变:从手把手教导的“教练”,转变为坐在场边、非请勿动的“队医”和“战术顾问”。

其工作核心明确为两点:响应式支援与计划性培训。

响应式支援立下规矩:除非收到中方正式的、经过陈志远或李振邦批准的书面请求,否则绝不主动干预生产。

他们的工具箱时刻待命,但出手权限被合同严格约束——旨在逼迫中方团队最大限度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计划性培训则更为系统。

每周,施耐德开设设备振动监测实战课;韦伯主持控制故障深度排查研讨会;迈耶传授炉窑长寿秘诀;霍夫曼则组织质量缺陷会诊。学员不再是初级学徒,而是已扛起大梁的中方技术组长及其选出的核心骨干。

课堂常设在故障设备旁或利用工余在总成工场进行,粉笔直接画在铁板或黑板上,内容直指痛点,深入肌理。

这支售后小组的存在,像一根无形的保险绳,减轻了中方全面接管初期的心理重压。知道有最终技术后盾,操作时便多了几分大胆和底气。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