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借东风(2/2)
“看了,爹。”苏伯钧连忙应道,眉头微蹙,“这报道…写得是极好,把承勇的担当和…那‘神技’都写得淋漓尽致。只是,这风头出得太大,声势造得太猛,儿子担心,木秀于林…”
“是啊爹,”苏承勇也接口,挠了挠头,脸上带着点后知后觉的忐忑,“我当时就想着镇住场面找水,哪想到闹这么大动静还上了报?现在好了,全城都把我当‘水龙王’了,这以后要是…要是…”他想到可能蜂拥而至的求水人群,头都大了。
“呵呵。”苏鸿儒轻笑一声,放下盖碗,瓷器轻磕桌面的声音清脆悦耳。“木秀于林?风必助之,也未尝不可。关键是,这风,得是顺风,得是借来的好风。”
兄弟俩一愣,疑惑地看向父亲。
苏鸿儒捋了捋颌下银须,眼中闪过一丝洞悉世事的精光:“这《晋阳民报》的报道,是我安排的。”
“什么?!”苏伯钧和苏承勇同时失声惊呼,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父亲安排的?
“前几日,赵季梅先生回乡省亲,特意过府来看望我这把老骨头。”苏鸿儒语气平淡,仿佛在说一件寻常事。
然而“赵季梅”三个字一出口,苏伯钧和苏承勇顿时倒吸一口凉气!
这位赵季梅先生,可是晋省赫赫有名的大儒,更是当今山西都督阎锡山阎长官的启蒙恩师!
在晋省学界、政界,地位超然!
“我与季梅兄是同窗旧友,多年未见,叙旧之余,自然也谈到了家乡的旱情,谈到了你们兄弟俩初任新职的艰难,特别是伯钧那《劝垦章程》在议事堂的窘迫。”苏鸿儒的目光扫过苏伯钧,带着一丝了然。
“季梅兄听了承勇在城南以官帽为注、立生死文书、寻得清泉化解大祸的事迹,抚掌称叹,直呼‘有胆有识,有古仁侠之风,更兼济世之能’!他深知你们年轻,根基尚浅,面对地方盘根错节的势力,纵有良策,推行亦难。尤其承勇此番立下大功,若不加以彰扬,恐为人所轻,甚至功劳被窃。”
老爷子端起茶碗,啜了一口,继续道:“于是,季梅兄便说,‘此等壮举,当载于报端,以正视听,以励民心,更以儆效尤!’。这报道,便是依季梅兄之意,由主笔亲信之人(柳风记者)前来采写、拍照,并连夜刊发头版的。”
书房里一片寂静。
苏伯钧和苏承勇只觉得一股暖流夹杂着震撼,直冲头顶!原来那篇石破天惊的报道背后,站着的是赵季梅先生!
而赵先生肯出手,全是因为父亲这层同窗之谊!
“爹!这…”苏伯钧激动得一时语塞,心中对父亲的深谋远虑和深厚人脉佩服得五体投地。
一直安静坐在角落小杌子上玩着几枚围棋子的林砚,此时也抬起小脸,黑亮的眼睛看着苏鸿儒,脆生生地说:“姥爷厉害!”他心中了然,这步借势的棋,走得妙极。
苏鸿儒摆摆手,示意激动的小儿子坐下,神色恢复平静:“季梅兄古道热肠,念及旧谊,出手相助,此乃恩情,你们兄弟须谨记。但外力终是外力,打铁还需自身硬。报道已出,声势已成,接下来如何行稳致远,将这份‘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救灾成效和推行章程的助力,就看你们自己的手段了。切记,藏拙于巧,用晦而明。承勇的‘神技’,慎用,用在刀刃上。伯钧的章程,借着这股东风,该动起来了。”
“是!谨遵父亲教诲!”兄弟俩心悦诚服,齐声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