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1章 关于海运(1/2)
文会要写诗联对子,顾昭虽然这方面的文采比起宋泽差了不少,但也不惧就是了,难得清闲,跟着大家一起热闹凑趣,当然没一人会说他写的诗比起旁人逊色,并且还有不少人夸他呢,顾昭心中暗道,如果不是他有如今的地位,听到的话也不会这么好听。
他也没多往心里去,毕竟这是很正常的现象,他到了官位比他高本事比他大的人面前,当然也会说好话奉承一下,人之常情,所以也不会因为好话听多了就真以为自己水平高了。
而且他很欢迎这些年轻人进入官场,不断地给官场注入活力。
“宋大人,顾大人,听说最近朝廷上在讨论开海运一事,两位大人对此事有何看法?”
顾昭和宋泽互看了一眼,宋泽知道顾昭的去向还在待定,但知道朝廷讨论开海运一事,他就猜到皇帝想将顾昭安排去哪里了,虽没听顾昭亲口承认,但也算跟顾昭有默契的。
宋泽笑道:“开有开的好处,禁有禁的好处,但要看怎么个开法,否则得不偿失,相信陛下和朝廷定会商量出一个妥当的法子。”
听宋泽这仿佛什么都没说的一番话,顾昭差点笑出来,京城的官场就是个大染缸,瞧宋泽在这里待了三年,也变得狡猾起来了。
顾昭跟着宋泽走:“对,我的想法和宋兄一样,如果要开的话,需有个万全之策,想必诸位大人此时也头痛得很。”
宋泽也差点乐出声。
杨卫展坐得离他们有些远,见众人捧着顾昭宋泽,他心里很不舒服,然而因为皇嗣一事,杨家已惹得陛下不高兴,太女也不怎么待见他们,他们当初可反对过太女的,所以杨家此刻也只能蛰伏,等待时机再崛起。
平时虽然变得低调多了,但自听到朝廷讨论开海禁一事,杨家人私下里也在讨论此事,杨家到底要不要参与,杨家又要站什么立场,如果杨家的作用能突显出来,杨家便能重新起来,也许又能得到陛下重用。
杨家人其实同过去一样,依旧偏向保守,并不赞同开海禁一事,但这回他们知道,此事明显是由陛下先提出来的,这显然就是告诉众臣,陛下是同意开海禁的,那杨家这次要怎么站队?
如果赞同的话,到时需要杨家出人出力又该怎么办?难道要与众臣联手劝阻陛下?这样的事情朝臣们又不是没干过,尽管会不得皇帝高兴,但只要杨家隐在身后的话也不会被皇帝发现杨家在其中的作用。
只是到现在杨家也没拿出主意来,因而杨卫展这会儿听着别人的讨论,并未发表看法。
当日回去后,杨卫展就去找了他祖父,说了文会上的事。
“你说他们二人说了模棱两口的话?并没表明自己的态度?”
杨卫展表示不屑道:“他们话虽如此,但孙儿猜测,他们肯定是站在陛下一边的,否则他们这样没有背景的人如何在朝堂上立足?”
当然只能是紧抱皇帝大腿了,而不是左右皇帝的决定。
杨祖父沉吟了半晌,杨家这回赌不起,怕再赌输就没有起来的机会了,因而说:“祖父再与其他大人商量一下。”
“是,祖父,孙儿知道了,不过依孙儿之见,依旧太过冒险了,将人力财力投入到这看不出前景的事情上,最后失败了由谁来承担这个后果。”
杨祖父也认同这样的观点的,但显然皇帝并不属于保守一派的,皇帝虽然年纪越来越大了,却比以前更有干劲了,这对他们这样的臣子来说并不是件好事。
外面正在讨论此事时,会试放榜了,瞬间便将这话题给压了下去,顾昭也围观了一把会试的放榜,看今年的会元会是谁。
顾昭让人将榜单抄录了过来,尤其是排在前面的,其中会元顾昭那日文会上见过的,一位三十岁模样的挺有才气的人,当然在顾昭看来比起宋泽还差了些,排在前十的其他九人顾昭也有印象,去参加文会并不是纯为凑热闹而去的,顾昭也在观察那些人,让他负责海运一事,肯定要用不少新人,老人不见得愿意跟他冒这个险,因而当时有人抛出海运这一话题,顾昭还挺高兴的,借那机会正好听听这些人的看法。
今年的文思书院表现依旧出众,前十当中就有两人出自文思书院,有这两届的榜样,想进文思书院的人怕是更多了。
放榜之后便是殿试,顾昭没料到,皇帝还点了他们这一届的一甲三人跟着去巡考,当殿试题目公布出来时,顾昭暗道难怪陛下将他叫来了,将他一人拎过来不太合适,因而索性将一甲三人都叫上了。
因为殿试题目正与开海运有关,殿中其他大臣见是这题目时,脸上也露出各种神色,暗道这回陛下可能很难动摇了,陛下当真要做的事,凭他们朝臣轻易能阻止得了?刚掌权的时候或许还能左右一下,如今陛下威势日盛,民间唿声也越高,他们越难动摇陛下决意要做的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