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1章 黎大舅(1/2)
君来饭馆的起死回生,让京报的一众人也满意极了,说明他们的决定是正确的,可以继续走下去。
翰林院的掌院学士事后发表过一次对京报的看法,他是持赞赏的,包括为商家登载广告一事,他很清楚,没有适当的谋利的话,仅凭众人的兴趣爱好,京报难以坚持长久,翰林院本就是清水衙门,清贵是有,却没多少银钱拨下去,而且也会引得其他人反对,京报能自己解决这件事岂不两全其美。
翰林院其他人原本是抱着观望的态度看待京报这一新生事物,没想到三期下来引发这么大的反响,才三期,到了发报的那一日,就有不少百姓自发聚集在报点处,等待听人读报了,尤其是刚进翰林院没多久的一名新科进士,被大理寺来人给挖了过去,这让他们看得蠢蠢欲动。
在筹备第四期京报的时候,宋泽就谈了投稿一事,大家都同意接受外来的稿子,并决定了专门的审稿人员,还决定在第四期上将接受投稿消息正式刊登出来。
这消息先在翰林院里传开,于是那两日,不少人不是在翰林院奋笔书写,就是回家还在灯下撰文,这让杨卫展看得心头极度不快,他原本也是不看好宋泽这些人弄什么京报,在他看来纯属无聊之举,最后会以笑话收场,对宋泽这六元的名声肯定有影响。
他是想坐看笑话的,可没想到会产生这么大影响,尤其是一个五十多岁的老翰林,居然也偷偷摸摸地写稿子要去投稿,杨卫展有吐血的冲动,就连回家祖父也找他谈了京报的事,杨太傅虽然是保守派的,但身在官场这么久,也有一定的敏锐度,让京报继续办下去,影响非同小可。
“京报这么光明正大地为商家打广告,朝堂上也没有参宋泽一本?”
杨太傅捋着胡须说:“有人参了,可也有人为宋六元说话,因为有了这份笔墨费,京报从十文一份,降到了五文一份,这得到了不少人的好评,没想到他们倒是有这样的魄力。”
总的来说,虽然有贬,但褒奖的声音更大,毕竟那份报纸的纸张笔墨费,都不止十文钱,谁不知读书费用最贵,宋六元这一行为无疑有利于教天下人读书。
“陛下没有说话吗?”杨卫展心头不舒服。
杨太傅叹气道:“陛下没赞成也没反对,正是这样的态度才叫人拿捏不准,不过祖父已经听说有人想要效仿宋六元。”
“办报?”
“不错。”
“那祖父,孙儿……”杨卫展也蠢蠢欲动了,他自认才华并不输于宋泽,只不过运气稍差了一些,所以凭什么宋泽能搏得美名,他却要屈居其下。
杨太傅却摇头:“不可,京报是头份,你就算办成功了,名声也无法越过宋六元,你稍安勿躁,过阵子祖父将你调出翰林院。这一块风险未知,你没必要插手,祖父另外安排人便是了。”
杨卫展虽有不甘,但祖父的话也对,科举他已经落后宋泽一步,难道就只能跟在他后面做事?他还是要尽快拿出其他政绩才是:“孙儿听祖父的安排。”
有人要办第二份报纸的消息也很快传到京报诸人耳中,有人担忧不已,京报局面刚打开,就有人想要抢夺他们的果子了,心里那个气啊,宋泽却平心静气地说:“报纸谁都可以来办,只要我们保证我们京报的质量,就一定能被更多人接受,我们要将目光放长远,不必争一时之气。”
“京报上的文章也必须认真审核,切不可犯了大忌,招来不必要的麻烦。”
“还有京报的第四期,我打算将印刷量增至一万份。”
众人听得抽了一口气,同时又激动不已,一万份啊,办第一期的时候他们根本就不敢想要这么大的量,起初还是靠大家手抄的,第二期才找来印刷作坊雕版印刷,否则靠人力来抄写根本来不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