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清穿之康熙惠妃 > 第85章 心中有光 (1)

第85章 心中有光 (1)(2/2)

目录

春节里,衙门就已经张贴了告示,让百姓们节后领将裹好的作物领取回去,让他们立春后立马播种,到时会有下派的官员来指导他们种植方法。

经过一番讲解,百姓对叫这些东西有了信心,对那些地也甚是上心,平日里孩子尿急屎急,都让他们奔赴地里去解决,舍不得丢的米汤残渣也存起来沤肥。

阳春三月,衙门和百姓种植的第一批土豆发芽了,看着各地送上来的数据,玄烨喜不自胜,今年必定是个丰收年。

一切都会慢慢好起来的,果然到了六月丰收季,各地凡是有土豆番薯种植记录的,亩产量均在十五石左右。

百姓们哪里见过收成巨丰的粮食,挖回家恨不得炖炖吃日日吃,对他们来说只要不饿肚子,就是最好的美食了。

等把所有作物都收完,百姓立马把苞米种了下去,此时已经六月中下旬,如果下半年老天爷给面子,十二年的秋收必定硕果累累。

康熙十二年初春,玄烨很忙。

在种子发放下去那段时间,康熙为了做表率,带着百官带着后妃进行了两拨春耕,这次不是做样子给谁看,是皇上真的要他们每两人把半亩地种完。

第一次下地的人无所适从,只能硬着头皮学。

是的,玄烨就是想折磨他们,一群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人看着实在碍眼。

春耕开始后,如今宫里人少,太妃们都被儿女接出了宫,玄烨便和太皇太后商量让临近岁数的宫女提前出宫,既能帮扶家里,也能减少开支,不愿回家的则被放到芷珠开的纺织厂,给薪酬有假期,随时外出,探望家人也不成问题。

既然宫女可以出宫,太监终归是大清的一员,也许会被考虑在其中,但想到他们出去可能遭受的歧视,宫内人心惶惶。

阖宫上下的动静,温喜和芷珠都了解,太监的由来在于士人官员,但现在显然不是废除这个制度的时机,只有百姓日子好过了,哀哀无告的人少了,入宫的太监就没那么多了,以后的社会环境也会不一样。

诏令一下,此事便不再提。

除此,春闱也开始了,康熙忙着和人校对试卷,看试题是否优化,未免泄露,所有出题者都有朝廷监视,统一服饰,同吃同住,与考生无异了。

芷珠也忙,她的明珠学堂已经开始授课,明珠,意指明珠蒙尘,到这里的都是一颗颗明珠,终将照亮整个国家。

由姚含章牵线,芷珠认识了很多有才情的贤善女性,当说出她的请求时,在众人确认不是儿戏,考虑良久还是有几位夫人答应了下来。

就像芷珠和温喜给她们画的大饼那样,想过更好更有尊严的生活,不想浑浑噩噩,不想为了体面为了丈夫子女将自己卑微到泥地。

就算她们过不了,但是由他们改变的这一切也足够惊喜了。

其他或心系家庭,或家贫需忙于赚钱不能来,其他人明面上都表示理解,心里也是门清儿她们怕是觉得这样的事情轻率了,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不能理解的事情,怎么改变其他。别人拉都拉不起来的你,也没必要拯救了。

授课先生的问题解决了,但开始时招生很困难,很多百姓要去开垦荒林,男娃女娃都得搭把手,最后还是用了那个老办法,孩子在学堂待满一年则奖银二两,满两年奖银四两,满三年奖银六两,上五休二,中午管饭,不论男女,在外城挑选十二岁以上的符合要求的男娃女娃,银钱一月一结,视在校表现给予奖励。

她们考虑到内城太多高官子弟,估计一个小小的白大人也不会放在心上,瞧不上置办的学堂,他们自持身份,可能也不会把子女送到外城去上学堂。

最重要的是,芷珠就没计划那一波人,家族大规矩多,她怕麻烦。

在招收的这批人中,芷珠意外发现有好几个女孩儿没有缠足。当她深入了解情况后才知晓,她们娘亲嫌弃缠足走不快,不能帮她们跑腿儿,她们上山割猪草,下地种菜,大脚更方便。

芷珠摸了摸她们泛黄的脸蛋儿,看着他们懵懂的眼神,“好好学知道吗?可不能混日子。”

她们点了点头,回头看了看目送她们进去的父母,跟着进了学堂。

看着她们的背影,会有那么一天,当她们推开家门走出去时,外面一定是没有限制的自由。

而实际上,朝堂上的保守派是十分不满的,自皇上将这白大人招进朝廷,时时刻刻都在挑战他们的权威。

重视洋人的无用之物,减少八股文与科举的存在也就罢了,怎么还能让女子进学堂,简直奇耻大辱。

女子就应该打不还手,骂不还口,遵从三从四德之教育,奉行三纲五常之标准,抛头露面成何体统。

这些事情全都被玄烨挡在了身后。

芷珠完全不知道,学堂招生后,她忙得脚不沾地,一心扑在这事儿上,哪里还顾得着流言蜚语。

夜间,玄烨疼惜的握着她红肿的脚,这是她去说服那些百姓将孩子送进学堂,奔波太久造成的,虽然有金钱诱惑在,但是想把女娃留在家里做农活,把男娃送去占便宜的是多数,芷珠怕女娃晚上回家还要被逼做活,只好改了规则,让她们走读变住校。

所以让工匠们夜以继日的重新修一栋楼,供孩子们住宿。

看她眼下青乌,睡着了还在念叨。

男人凑近一听,眉眼瞬间温柔,吻了吻她干裂的嘴唇,“我都会帮你。”

说完便给她清洁了双脚,又给她上了药,这才搂着她睡去。

其实玄烨是真的忍受着挺大的压力,他满以为乌雅能产生很大的价值,结果从乌雅那里得来的消息的确是刷新了他的认知,知识也非常先进,她描述的未来也很美好,可是并不适合现在的社会环境。

什么马克思思想主义,能说服他这个所谓的封建君主,但改变不了贵族,因为这已经触犯了他们的利益。况且就算给百姓说思想,但思想又是什么,没有物质基础,百姓哪里会想那么多。

谈他们实际身处一个球体之上,理由呢,也说不出个所以然,如果传播出去,怕是要引起动荡。

说科技兴国,只会说些飞机大炮计算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怎么制造呢?只是懂了皮毛的乌雅根本搞不来。

他叹息,他无奈,他只能让人记录在册,这些就交给以后的子孙吧。改变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历史的演变也不是一步到位,需要各辈的努力才行。

一代人做一代事,不管以后是什么社会主义也好,是封建君王也罢,他活在当下,做好他该做的就够了。

当然也有不错的想法,大力发展海上势力,当知道因守成不足清朝最后的结果,男人抑郁了两天,但他还是想通了,一个朝代是不可能永远屹立下去的,更新叠代也更利于一方土地的快速发展,所以不管将来如何,何不趁现在众国未崛起,抢先一步。

第二日天没亮,芷珠就又跑去说服那死犟死犟的老大爷,想让他孙女进学堂。

老大爷早年丧父丧母,中年丧妻丧子,晚年身边只有一个独孙女,脾气古怪,说什么都不让他孙女去,芷珠好话都说尽了。

要问芷珠为什么这么坚持,其一是这个女娃没缠足,问就说是家里没有这个规矩,还会自己在外售卖东西,虽然有家庭原因在,但芷珠和她交流过,说话不怯场,谈吐得体,落落大方,面对豪绅子弟或官家小姐丝毫没有因为自己身份而自卑。

最重要的是小孩也想去,但她十分听话,必须要征求祖父的同意,芷珠简直欲哭无泪,那老大爷油盐不进,这都是第四次来了,比三顾茅庐还多一次呢。

小女孩叫戴英,为难的看着面前的小哥哥,有些难过道,“小哥哥,我给你介绍我认识的几个姐妹吧,她们和我情况差不多,祖父年迈,我还是在他身边放心一些。”

看她这么乖巧,芷珠摸了摸她发髻,“好啦,哥哥知道,你先回去吧。”

戴英点了点头,转身推门就发现祖父正在门内站着,也不知道听了多久。

“英儿,你真想去”

子英迟疑片刻,还是点了点头。

戴祖父叹了口气,瞥了一下芷珠,一瘸一拐朝里挪去,“先进来吧。”

芷珠心想有戏,立马做足了姿态。

进了里屋的戴祖父窝靠在堂中椅子随便找了个借口支开戴英,用那双鹰眼直视芷珠,“先进来吧。”

他明显感觉到空气中有几股不同寻常的气息,显然是为了保护眼前这个人,看她似乎想开口,他摆了摆手,“说不如做,我不是那等不知变通的老头,但你要知道世上女子多艰难,这事情单你一个人是撼动不了保守派,若不是你背后的人帮你撑腰,小子,你早不知死了多少回了。”

芷珠从来没有回避过玄烨对她的帮助,她自知除了那些异于常人的想法,只是一个普通人,也需要借助权力达到目的。

所以她点了点头,“戴英不应该一辈子都在这小巷里过啊,老爷子。”

他如何不知,如今只剩他一个茍延残喘,给不了戴英好点的环境,“我可以允许英儿去。”他话音一转又道,“但我有个要求。”

芷珠点头表示理解,让她进门就预料到老爷子肯定必有所求,但她对戴英印象实在好,也不觉得这点算计有什么,“您说。”

“我有一侄子,博学多才,但他为人刚正,遭人嫉恨,被陷害流放吴忠,至今已两年没有下落。我请求你,帮我找到他,他有大才,被埋没实在可惜,若能得到重用,便再好不过了。”

看他说完已是满脸痛苦,沉默了半晌,芷珠还是答应了他,“老爷子,我答应你。”

她知道老爷子这话不是说给她一个人听的,也确实拿捏到了她喜欢管闲事的性格。

“他叫戴梓,最后一次收到来信说他在吴忠永宁。”说着他便把一封泛黄磨损严重的信递到她面前。

芷珠觉得这人名字耳熟,但实在想不起来在哪儿听过,只得作罢。

看着门内送她离去的两祖孙,芷珠对戴英笑了笑,“可别忘了时辰,明天最后一天,记得早点来啊。”

此时戴英已经得知可以和伙伴一起去,喜笑颜开,“好嘞哥哥,一定准时到。”

学院内设有算数、纺织、厨艺、医学等等技术类的学科,一年可选择一类,但其中一类必须全优,才可辅修多类。

第一堂课,芷珠便教了他们一件事,希望他们不傲慢,不固步自封,永远以谦逊的态度做事。

一天结束回了宫里,拿着信件,芷珠简单给玄烨说了这事儿,捏着肩膀的手稍停,他叹道,“此人的确有大才,没有中过进士,但甚通天文地理,优秀的机械制造也不在话下,但过刚易折,也和同仁相处不好,你走那年便遭排挤,被我下放了,意在磨下他性子,现在还在永宁呢。”

“火器制造机械能手!”“对啊,攻打葛尓丹就用上了他发明的木仓支弹药。”

芷珠按住他往下的手,她终于想起这是谁了,“召回来吧,现在火药武器的发展正需要这种人才。”

“好,对了,我准备让今年落第的考生回乡或是去其他地方帮我做事。”

“去年不也是这样吗?”

“去年简单,今年的任务更重一些。”

“是什么?”

“教百姓读书习字。”

如今人口出现爆发式增长,如果还是原来那种开垦荒地不多的情况,就会出现第二个问题,不识字不明事理的人会占多数,所以扫盲也是现在要解决的问题,不然还是会有乞丐、流氓、恶霸、强盗之流的存在。

“但你确定百姓在繁忙的农事后还能接受听人唠叨”

“这…”

“这事儿不急,先从娃娃抓起吧。你让这届考不上的回去教书嘛,将《天工开物》、《本草纲目》、《农政全书》和我师傅留下那些书籍都揉杂进去。”

“那只能等我们把手上的事情完善好,再谈其他了。”

没想到,这一等就是五年。

康熙十三年秋一直到十八年初春,两人都忙着将多项改革落到实处,首先就是那批少年租成的队伍,玄烨更名为护国卫,由他亲自设立,监督训练的军队,十分忠心。

两年的训练,他们已经锐不可挡,再配上戴梓研发的武器爆发的威力,当这一切展示在他们父母和百官面前时,有欣慰激动,有懊悔不已。

不止是护国卫的变化,还有这一切给他们的震撼,仅两年皇上就已经拿捏了如此重要的武器,如果他们不听话,下场是不是比刚刚被炸碎的石头还惨。

思及这几年朝野的变化,有些小心思的都慢慢熄了想法。

第一批排名靠前的护国卫成员被康熙提出来训练第二批第三批,其他人则被派出去巡缴山匪、成为海军打海盗,或着远赴海外当探子,去瞧去看去琢磨其他国度如今在作何。

近两年极端天气少,收成好,百姓种植的作物吃不完的都卖掉补贴家用,最终这些东西被带去海外,成为第一批产量大的出口商品。

又因为洋人喜欢丝绸茶叶瓷器戏曲等物,沿海的商人嗅觉灵敏,伺机而动,开始大力收购茶叶,川巴地区、苏北地区、闽浙一带盛产茶叶,品种金贵,一时大热,百姓吃饱穿好,当然乐意多收入,所以市场大好。

新疆、黄河、长江等流域的百姓在前年都被要求种上棉花,五年内共发展了有二十万公顷田地,产量高,所以寒冬来临,百姓能以便宜的价格买到棉衣,或者称了棉回去做衣,这是第二个大产量的出口商品。

芷珠和姚含章几人开的染坊也已经有很大规模,在沿海几城都开了铺子。

蒙古西藏等地生产的羊毛都被卖到苏杭一带,做成了羊毛衫、毛衣等防寒保暖的衣物,所以传统的纺织已经解决不了当下需求量大的市场。

而这些都需要大量的岗位,当男性不足时,女性的环境便得到缓解,她们都是第一次走出家门,所以她们做事谨慎细心,认真稳重,最后结果给了她们信心,她们比男性更出色,一切都在朝好的方向变化。

十三年的科举考试朝廷招收了一大批不再只会读书写文的考生。

这些人或关心农事,他们有的出身乡间,深知种田不易,誓要改变农产低的状况。

也有人对天文地理,机械器具感兴趣,各有所长,玄烨将这些人全部派到合适的位置,发展他们的长处,朝堂上下,一片欣欣向荣。

五年里,芷珠的学堂已经有人出师,留下当授业老师或是外出就业创业的人有很多,外面的机会大把,就看有没有能力能抓住了。

而由芷珠几人编辑,让玄烨终审的报纸也起了巨大作用,百姓不再是目不识丁,并规定若是没有进过学堂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