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章 集结(1/2)
随着大量难民的不断涌入,尤其是湘蒲、绥靖、静安三支军队、二十五万人马陆续抵达,凉城,这个距离河西三城最近的城市,开始变得愈发拥挤和热闹起来。
庆熙帝王建之所以派遣这三支军队来收复钧城,主要是基于以下三点考量。
其一,从距离上来说,湘蒲、绥靖和静安三军,算是距离河西较近的驻军,相较于远距离调兵,更有利于军队集结作战。
其二,王建吸取了前朝兵乱的经验教训,规定大新军队的建制以十万人为最,边境及重镇驻军十万,如钧城的河西卫、陈城的绥靖军、默城的静安军,其余普通关隘城镇等驻军五万及以下,如蒲城的湘蒲军。但是,此次对战,西突一方总兵力号称十万人,且均为精锐骑兵,其实力绝对不容小觑,如要一举完败对手,联军无疑是最佳的选择。
其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这三支军队的对朝廷的忠诚度,是毋庸置疑的。
然而,王建却疏忽了一个在他看来不是问题的问题,也正是由于这个疏忽,为这场即将到来的钧城收复战,埋下了一个巨大的隐患。总结来说,这个疏忽就是——强强联合未必更强,这个道理就像“一国不容二君,一江不容两龙、一山不容二虎”是一样的。
首先,来说一下湘蒲军。
湘蒲军,也可以叫湘蒲新军,脱胎于原来的湘蒲旧军。当年,初登帝位的王建,日子过得并不舒心,因为他父亲的佟雅皇后和她的三个儿子尤其是长子王毓的惨死,使得当时忠于王毓的湘蒲军督帅廷昊,于盛怒中举起了反抗王建的大旗。
当时的湘蒲军远非今日的湘蒲新军所能相比,仅军队的实际人数就有二十万人之众,对外更是号称五十万。廷昊带领大军锐不可当、所向披靡,从蒲城一路向南杀向都城永宁。万分危急之时,杜宪带领忠于皇室的十万紫炎军设伏堵截,在永宁城外与大兵压境的叛军拼死激战五天五夜。最终,以少胜多击败了叛军、杀死了廷昊,保住了永宁城和王建的帝位。
此战之后,原本对湘蒲军恨之入骨的王建本打算就此取消这支军队的建制,但是,蒲城作为比较重要的关隘,驻军却是必须的。权衡再三后,王建还是决定保留湘蒲军,只是增加了一个新字,代表了他治下的这支军队与之前旧军的截然不同,不仅军中士兵全部都是重新招募而来,军队人数,也由之前的二十万被王建削减到了五万,其将领更是从上到下、里里外外都换成了王建的心腹。湘蒲新军现在的主将,三十岁的莫塔力,就是王建的皇后莫氏的嫡亲侄子。可以说,这支湘蒲新军,现在是除了紫炎军和静安军之外,最得王建信任的一支军队了。
相对于湘蒲军年轻的主帅莫塔力,静安军的主帅平南将军明春风的资历就要老得多了。
现年六十有三的明春风年轻时曾做过王建的贴身护卫,在当年的“皇极殿之变”中立下过大功。后来,在王建的授意下,明春风投身行伍,表面上一直追随着杜宪南征北战、东伐西讨,实际上却是忠实地充当着王建的耳目,负责监督杜宪在军中的一举一动。后来,原静安军主帅病故,王建便果断调任明春风为静安军新任主帅,时至今日已达二十一年。可以说,明春风对王建的忠诚度,甚至就连莫塔力也不能及。
按照王建之前的设想,两位共同忠诚于他的主帅,少壮派莫塔力和元老派明春风,肯定能够相得益彰、齐心勠力、精诚合作。然而设想终归是设想,现实却往往不尽如人意。
莫塔力的亲生姑母,是王建的第二任皇后莫氏,莫氏与王建属于患难夫妻,在王建不得志和落难之时与前皇后陆氏一直不离不弃伴其左右,因此二人之间的感情相当深厚。莫氏的幼弟在莫塔力出生后不久便病逝了,莫氏无子,又心疼小侄子,就将莫塔力接到了宫中亲自教养。自小就聪慧机敏的莫塔力也极得王建的欢心,因此,其日常待遇等与皇家子弟并无两样。王建共有十四个儿子,但是却无一人掌握兵权,这就说明,在某种程度上,王建对于莫塔力的信任和宠爱甚至还远胜于他的亲生儿子们。
这一切就导致了莫塔力骄横、霸道的性子。
面对王建和莫皇后的时候,莫塔力是谦和、恭谨以及低调的,但是,面对除王建之外的其他人之时,莫塔力的表现可以用十六个字来形容,那就是“狂妄自大、专横跋扈、傲慢不逊、盛气凌人”。
偏偏老将明春风素来以“硬骨头”和“傲骨嶙嶙”而着称,眼中向来容不下半粒沙子,满朝文武,能入了他的法眼的,就只有杜宪、上官泰、岳丘林等为数不多的几个人,似莫塔力这种没有分毫战功,却靠着裙带关系执掌一军的年轻将帅,明春风那是相当看不上眼的。之前在朝中时,二人就曾发生过多次龃龉,甚至一度达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但是,顾忌着王建的面子,在两人的极力克制下,并未造成太大的乱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