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重回九零好村光[种田] > 第172章 土地证(补) 两小时?前 (2)

第172章 土地证(补) 两小时?前 (2)(1/2)

目录

家的粮食。自唐墨有记忆以来,每年夏秋两季生产队都会组织全村的青壮劳力,肩挑背扛地走几十里路去交公粮。

那时候的人都穷, 但觉悟很高,宁肯自己勒紧腰带饿肚子,也要积极交售爱国粮。赶上粮站人手紧张忙不过来,就守着粮食在外面睡一晚上,生怕耽误了支援工业建设。

后来八十年代包产到户,乡下人日子迅速好过起来,交公粮就更积极了, 有的推排车,有的蹬三轮车,半路上时不时地喊口号吆喝, 场面那叫一个热火朝天。

现在咋不用交公粮了?

要是全中国的农民以后都不交公粮, 国家工业建设咋办嘞?领导干部们吃啥喝啥?

这件事实在太超出想象, 以至于陈爱党在大队架起喇叭广播了七八遍, 石桥村的男女老少仍然心中犯嘀咕,死活不敢相信是真的。

“我年轻那会儿扫盲天天念口号‘交公粮的农民, 是光荣的农民’, 咋突然不要光荣了?”

“面朝黄土背朝天,一颗汗珠摔八瓣, 论光荣谁也比不上咱农民光荣!”

“新政策登报纸了吗?来个识字的给乡亲们开讲开讲。”

“都蹲井台这里瞎嚷嚷啥呀,东牛庄那边有人去乡里问了,咱们也赶紧吧!”

“走走走,搭个伴儿找镇政府……”

在庄稼人眼里, 关乎粮食的事就是天大的事,加上正月里活儿少, 说说笑笑地就往平村镇去了。半途不断有其他村的汇入,等走到镇政府门口,这支队伍拉拉杂杂地竟聚齐了百来号人。

“父老乡亲们!大家都不要挤!”因为人太多,乡干部不得不站到用桌子临时搭的高台上,举着红头文件高声喊话,“国家出台了新政策保护社员,不用再交公粮,是真的!千真万确!”

这边念着红头文件的内容,那边派出几个手脚利索的往外墙和梧桐树上贴复印件,还有个会毛笔字的裁了半人高的红纸写公告。

乡干部们分头行动,两小时后终于疏散了人群,个个累得不轻。从外地调派的冯宏图尤其心累,棉袄里外全湿透了。

老一辈都说地是庄稼人的命根子,他今天总算明白了,哎。

……

唐墨从乡里回来又去了趟板厂,把棚子里剩的那堆木头锯完,拾掇了一麻袋锯末,等歇工锁门时天已经黑透了。

可他心里太高兴,回到家仍掩不住满脸喜色:“往后不用交公粮了,你们知道吧?”

唐笑笑和唐笑安异口同声:“知道!”

因为妈已经在家念叨半天了,爹就不用再念了……吧?

唐墨丝毫没察觉,一边洗手一边教育儿子闺女:“你们俩赶上好时代了,种地不用交公粮,搁你爷爷那辈儿想都不敢想啊。”

唐笑安好奇道:“爹,我爷爷交很多公粮吗?”

唐墨的生父和继父都早早过世,多深的印象也被时间冲淡了,但他小时候爱跟在老支书屁股后面转,听了许多“贫下中农斗地主”故事,这会儿通通挪过来讲古:“你爷爷交的不是公粮,是租子。”

“那时候还没打土豪分田地呢,他自己没有地,只能租地主家的种。辛辛苦苦一年干到头,能混个半饱饿不死人,就算很不赖了。”

“有一年饿得太厉害,他就钻进地主家的麦稭垛藏着,等晚上没人了,跑出来偷两口东西吃,吓得地主以为闹鬼了……”

唐墨难得话多,小学生唐笑安听得津津有味,高中生唐笑笑却很快听出端倪,忍不住抿着嘴笑。

她爹这一套,总结起来不就是“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吗?如果那地主不姓贾姓黄,活脱脱就是黄世仁呀。

平常真看不出来,她爹这样会编故事,嘿嘿~

“好了,快吃饭吧,窗台那里有腊八蒜。”姜冬月边说边用笊篱盛饺子,“今天的馅儿肉多菜少,咱们也庆祝一下。”

交公粮和交租子相比,自然一个天上一个地下,然而实事求是地说,这负担并不轻,否则不会有那么多人羡慕城市户口、工人身份。

以她家为例,每年夏天要交三百斤麦子,秋天要交三百斤棒籽,全部晒干扬净,没有任何杂质糠皮。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