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小货郎 > 第141章 (1)

第141章 (1)(2/2)

目录

这是不是真的三品,又有什么关系?

反正大家是认的啊!

从汴京过来不少人,虽然早就知道圣人的诏书,可心里也在惊叹。

古往今来,没有一个人有纪彬这种殊荣!

不过这也看出来,圣人求贤若渴,只要你有能力,圣人是不会亏待你的!

想方设法都要让你功成名就!

这么一想,很多人渐渐不嫌弃这里的环境。

环境苦又怎么样,圣人都会知道的!

圣人会体谅他们的!

等他们在这地方做出政绩,也会有纪彬这种优待吧。

就算没有纪彬这么厉害,但能比现在要好?

有了这种想法,好像干起活都特别有动力!

大家心思不同,可表现的形式却一样,那就是努力干活!

不就没有办公室吗!

他们自己盖!

所在的地方是废墟?

那就重建!

船务司里面什么都没有?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等大家擡起头看向纪彬的时候,只见他并未因三品官衔而有所不同,只是笑了笑就把东西收起来,背着手道:“既然如此,那就开工吧。”

没什么豪言壮语,就是这一句简单的话。

那就开工吧!

开!

有了汴京来的二十多人加入,场面更加火热,有人甚至换了跟樊城主一样的汗衫,反正这里也没人认识他们,他们可以一起盖房子的!

只是苦了宣老爹,这群人要力气没力气,要技术没技术,就是添乱啊!

五个官员跟十个小吏,还有他们带来的随从们都在盖房子。

唯独江志乌革,还有宗轮将军的侄子宗亦杨还在纪彬身边。

宗亦杨盯着纪彬看了会,这才道:“我伯父一直夸你,说你要是去边关的话,一定是个很好的将领。”

纪彬听到这话,立刻摇头:“怎么可能,我根本不会带兵打仗。”

谁知道纪彬刚说完,就听协理中台,也就是之前工部的席坤道:“我们之前的工部尚书,一直想让纪彬去工部任职。”

有个小吏也开口:“好像我们户部尚书不想让纪彬过去一样。”

“对啊,户部尚书说了好久,还松口说,只要纪彬去户部,他就跟属下商议,再给圣人开三个船厂都行。”

???

这都是什么话?

纪彬自己都不知道啊。

江志笑嘻嘻道:“你们以为只要这两个部门想要人吗?翰林院谢阁老已经说了很久,他点名想要纪彬当徒弟啊。”

其中工部不用说,前工部尚书跟一个老道用纪彬的方子做出夏日冰出来。

当时是瞒得很好,但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

在加上这次的蒸汽船,已经让工部垂涎若渴。

可也没有户部那么急着要人。

纪彬别的不说,挣钱的本事可太厉害了,除了挣钱之外,他对物价的估算,对很多东西的前景都能琢磨得差不多。

他们户部也是有那么多信息才能算出来,但纪彬没有那么大的消息来源,可每次都能把事情预估得很对。

如此良才,谁不想要。

这人若是来了户部,那他们户部也不抠门了啊,哪个地方想要拨款,肯定立刻给钱。

至于最后的翰林院谢阁老,这还用说吗。

谢阁老也算是朝堂中最了解纪彬的人,估计比新皇还要了解。

可他们都通通都失败了。

就算是新皇,也是靠着强行的诏书让纪彬称为合格的编外人员。

没办法,谁让他是皇上啊。

纪彬哭笑不得,他不在汴京,当然不晓得朝堂这些争论,不过听着就乱糟糟的,估计当皇帝也没那么轻松。

管他呢,反正他现在只要好好建船厂就行,跟之前还是一样啊。

为了接待这些人,他们还是回兴华府吃了顿好的。

还是孙旺家店铺,孙旺看着他们来回走,甚至下了决心:“要不然我拨个厨子过去,在海太城也开家小店面,你们也不用辛苦跑过来了。”

还能这样?

纪彬刚想拒绝,觉得这样太费事,可孙旺却一拍手:“对啊。我现在就开分店,反正有纪彬兄弟在,以后这里的生意一定会好起来!”

说起来海太城可是一个店铺都没有,否则他们这群人也不会来兴华府吃饭。

纪彬把拒绝的话咽了下去。

也行,孙旺要是在海太城开分店,反正他天天光顾,总比自己做饭强,他那细碎的厨艺,不用提了吧。

再有从汴京来的这群人,手里也都有钱。

开就开吧!

纪彬还能跟孙旺说话,其他人都在埋头苦吃,明显要被这味道鲜得吃掉舌头!

人间竟然有如此美味!

这饭菜也太好吃了吧,若是这店在汴京,肯定天天高朋满座!

不过也只有在海边,才能吃到这么新鲜的食物,没办法!

但纪彬却想到什么,新皇给了他那么大便利,他不能什么都不回吧。

纪彬拜托孙旺装几百条最好吃的海鱼,又从家里冰铺买来十几万斤的冰,又雇了船,直接运着几百条深海鱼深海海鲜送到汴京!

他也来一次一骑红尘妃子笑!

不对,一船海鲜皇帝乐。

虽然接的稀碎,但大家明白意思就行了!

纪彬如此做事,自然因为看出新皇的真心,那位真的想让他把造船司收拾出来,所以才给这么大便利。

他就用这船兴华府特产,做个小小的回报。

毕竟新皇都给了八十万两银票,还是走的私库,他还点海鲜,不为过吧?

这次从兴华府回海太城,又带回来孙旺跟孙旺家的厨子。

其实孙旺本人都没想过这么快开分店。

但看看邑伊县的生意,再看看兴华府的生意,早开分店早好!

他们家可以的!

于是海太城就有了第一家食肆。

虽然这间食肆不如兴华府的大,甚至还不如邑伊县的豪华,可也算开起来了。

还留了个手艺极好的厨子和两个伙计,也是孙旺家亲戚,三个人的小食肆成本也不高,这让从汴京来的官员们,又刷新了对纪彬号召力的认知。

但不管怎么样,他们这群人吃饭问题彻底解决,孙旺家食肆的菜品也多,连吃一个月都不会重复!

现在有了斗志,还有了美食,大家动力更足了。

属于船务司的官署在建,之前隐下去的码头同样在修缮,纪彬两边都跑,难得闲下来。

可这一闲下来,其他地方的信件就等着他处理。

先是引娘的信,引娘信里说了蔡运家想用她设计的琉璃瓦,可心里又有点忐忑,所以这几日打算再试验一下,确定没问题就用上。

然后是狼大狼二。

这两个花了长篇幅来写。

之前纪彬引娘去汴京的时候,狼大狼二还经常在身边。

等他们两个从汴京回来,它们就不怎么回家了,偶尔回来一次也是急匆匆离开。

好像有事情一样。

不过他俩很忙,见他们也没瘦,也就没管。

引娘这次回来倒是发现不对劲,正好狼大回来,还叼了家里的鸡腿要走,自己被引娘拉回来。

狼大委屈得很,但还是带着引娘过去。

去的地方,自然是纪文山的一个矮山洞里。

还没靠近,引娘就闻着一股腥臭味,往里面一看,里面绿油油的眼睛死死盯着她,还好狼大及时跳上前嚎叫两声,还用头推搡那头引娘不认识的狼。

这才让引娘躲过危险,这狼引娘绝对不认识!

但她仔细一瞧,发现那头狼护着几头小狼崽!

这小狼崽明显刚出生没多久,当初纪彬捡回狼大狼二的时候,都比这狼崽大。

引娘不敢置信地看着狼大,开口道:“你的?”

那狼大跟着纪彬引娘时间长,自然能听懂一些,欢快地继续嚎叫。

好家伙。

原来失踪这么久,是神狼崽去了!

既然狼大的孩子都看了,狼二的孩子也被狼大带过去。

只是那边的母狼更凶狠些,根本不让引娘靠近。

引娘也不会故意过去,但心里已经明白了。

如今狼大狼二也差不多五岁,早就是壮年狼了,不过前几年一直在家中养着,他们出去也就是觅食,更多时候还是吃家里。

它俩还粘着他们,一直没出去寻找配偶。

这次他们去汴京,差不多用了半年时间,只要纪彬引娘不在家,狼大狼二也不在家的。

这半年里又正好是狼的交配期,从怀下狼崽到生下来,周期只要六十天,算着时间,这狼崽估计差不多一两个月,正是需要公狼时间。

所以纪彬引娘回来,狼大狼二也只是到家看看,又继续陪老婆孩子了。

甚至还从家里顺鸡腿给老婆吃。

不愧是你们,狼大狼二。

引娘当然不会吝啬这些鸡腿,只是觉得好笑。

不过也没在纪文山待太久,带着孩子的母狼还是比较凶的。

再说她跟纪彬早就说过了,把狼大狼二捡回来纯属阴差阳错,但他们的后代是不能养了,不是他家养不起,而是狼也有狼的习性。

让他们自由长大或许更好。

引娘把这件事写下来寄给纪彬,倒是让纪彬笑了下。

还以为狼大狼二有什么事,原来只是有宝宝了。

说起来狼也是一夫一妻制,而是生孩子次数也不会多,暂时可以不用限制。

纪彬知道引娘的处理,也觉得不错,让它们自由长大也行。再说纪滦村再往西有大片空地,足够它们生活的了。

看完引娘的信,就是汴京江南船运上的了。

从七月初三船运出发,如今已经有十几天时间,路程还没走一半,但有些情况已经被上面的纪舸写信发了回来,还写了沿途那些货物好卖,又写了交易的货商们什么性格。

这些东西写得非常更详细,倒是让纪彬挑挑眉。

看来纪舸真的用心在做。

其实这些东西,他只吩咐了从军中退下来的兵士,也就是现在的护卫队长柳行帮忙记着。

两边一对比,就知道这些记载是否真实。

不过纪彬把两人的信都拿出来看看,下意识感慨,虽然角度不同,可写的东西确实差不多。

这自然如此,以柳行跟纪舸都纪先生的尊重,肯定会如实记载,甚至还怕自己记的不详细,宁可多花些笔墨。

也就是柳行识字不算多,用的词汇不会纪舸多而已。

算着时间,等到八月十号,这批货就能到汴京,到时候有平老板接手,他也就放心了。

头一次船运,时间是短些,以后就可以慢慢跑长路线。

平老板也写信过来,说汴京那边铺子已经准备好,专门买宿勤郡的货物。

因为纪彬还有宿勤郡率先发起送棉衣的倡议,现在宿勤郡的名声在汴京很好,有这个名头就会有人进来。

不过平老板还是相信,靠着纪彬家的酒跟刺绣,才能做长远生意。

而他家的酒跟刺绣,还有邓杉家陶罐,荆高庄丝绸,都是极好的商品,一定能大卖的。

剩下也就是宽慰纪彬,并且期待赚钱的话了。

纪彬看着平老板的信,就能想到他有多乐观。

剩下就是江南的信了,江南扬州徐家,徐三公子经常跟纪彬通信,这次想问的是,纪彬家的珍珠绣海贝绣,能不能送点到江南,让他也试试卖得好不好。

这有什么难的,自然可以。

正好现在已经七月,等到八月振生运送棉花去江南的时候,正好可以带过去一点。

不过徐三公子的信又写了内容,那就是浙东方向,有人已经研究出来,怎么在他们本地种棉花,而且骨朵长得很好看。

估计用不了多久,江浙这边也能种起棉花。

剩下的事徐三公子没说,但也是给纪彬提个醒,其余顾家,景家也差不多在说棉花的事。

基本上意思就是,如果浙东也能种棉,那以后对宿勤棉的需求就会大大减少,虽然还需要,但不用那么多了。

纪彬自然明白这个道理,心里也感激他们提前说起这件事。

不过纪彬却是不意外的,每一个植物都有其发展规律,再加上优良育种,往合适的方向培育,浙东那边迟早都种起来。

只是质量高低的差别。

反正纪彬到现在也认为,还是边域那边的棉花棉绒最细腻,最柔软,这跟各地的土质气候都有关系。

但不管浙东那边质量如何,影响宿勤郡是肯定的。

这也是纪彬不让大家盲目种棉的原因。

棉花价格迟早会回落,虽然再往后也会是较贵的农产品,但总不会贵到现在这般离谱。

而且不出意外的话,这种经济作物还会受限制。

之前纪彬跟邑伊县棉农们商议的是,谁家种了多少棉花,就要再种多少粮食。

但到底只是私人发起的倡议,难免有人为此谋利,根本不管这些。

说句大实话,官府说,都不一定能阻止人谋利,更不要说私人的倡议。

而且这种做法并不能让人少种棉花,只会让更多的商户们大批购买良田,从而普通百姓手里的田地都被买走,若是买不走,还能强买强卖。

当时纪彬提出,也只是暂缓这个进度而已。

想到这,给新皇的书信里又添了一条,纪彬那个时空的古代,也鼓励种经济作物,什么棉麻染料,都是鼓励种植的。

但所种的比例可比纪彬说的一比一要少得多。

在明史上记载,大多比例应该在五或者十比零点五。

也就是说,种五到十亩地粮食地的时候,可以种半亩到一亩的经济作物。

这些都能很好抑制百姓为了谋利荒废农田。

虽然现在情况还不严重,但未雨绸缪总是好的。

这封信写完,纪彬目光又回到浙东种出棉花的事上,这也就说明,以后的利润会越来越薄,在这三五年内回到正常价格。

不过纪彬也好,詹明也好,重心已经不在棉花上面。

他们二人早就知道这种暴富长久不了。

只是纪彬要跟引娘说一声,让她邑伊县的时候,提前跟商会棉农棉商们说要一声,千万不要盲目扩张,否则肯定会有损失。

相信通过他们商会,宿勤郡的棉农棉商们很快都会知道,这样以后降价也好,减少土地也好,大家都有心理准备。

不过浙东的试验田今年才种出来,大面积推广也要一两年时间,这个时间里,足够大家消化这些消息了。

这些事情处理完,最后则是詹明的信。

詹明也是纪彬合作的老朋友了,他这段时间一直不在春安城,而是在之前西边商路的朋友家走动。

算起来他也两年没走那边商路,肯定要再联系一下。

甚至押送棉花的事都交给了振生。

去年振生做得还不错,没出什么大乱子,今年照样可以交给他,那振生虽然做事多了,挣的钱也多了,自然开心。

只是詹明表弟杨炯彻底沾不了詹家的光,他家又送了姓杨的表弟过来,这个表弟倒是谨言慎行,今年可以跟着振生打打下手,看看能不能用。

至于詹明跟西边商路的朋友们走动,也还算顺利,谁让詹明的名声也很响亮,虽然不如纪彬,可在春安城也算数得着了。

众人还都知道,詹明好友纪彬手里握着多少作坊,这些可都是好用的货物啊。

到时候拉到西边,岂不是更能赚一大笔钱。

靠着纪彬的关系拿到物美价廉的货物,也是很好的选择。

这生意路都是越做越宽敞。

如今明眼人都看得出来纪彬詹明的生意再往上走,也没人会触霉头。

纪彬早就说过了,他不管这些人心里怎么想的,只要面上过得去,好好合作就行。

他又不是跟每个合作的人都交朋友。

纪彬知道詹明那边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