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0章 风骨纪元·序章 燃灯之民(1/2)
——
火契历百年,天下早无帝,唯有律在上。
人们不再以年号纪世,而以“灯数”计岁。
每一年春首,万州百城的灯塔齐燃,天上群星与地上火光相映,人们称之为“燃灯之岁”。
火不再象征权威,而是象征——传承。
——
这一年的风,从西境吹起。
赤岩谷早已化作一片火稷原,原上风轮林立,数千架风轮带动着火渠转动,泵起地脉之油,输往九州。
而在原的中央,仍立着那方石碑:
火在人间。
岁月磨蚀了石纹,唯那四字,依旧深刻。
晨光初照,稷叶的露珠闪着微光,像是千万微火在地上流动。
一群孩童从远处跑来,手中提着小油灯。
领头的是个十二三岁的少年,衣衫旧却干净。
他名唤“宁策”。
他不知自己名字的由来,只知那是母亲在旧律书上看到的字。
每年燃灯节的第一缕火,都是由他来取。
他跑到碑前,点燃灯芯,轻声念着祖训:“火起于掌,传于人,灭于器,续于心。”
风一拂,灯火跳跃,照亮了他那双明亮的眼。
——
他回到村里时,广场上早已聚满人。
每家门前都挂着铜灯壶,老人、妇人、孩童皆静候那一盏“初火”。
宁策小心翼翼地将灯火分出,传到村首的风灯里。
风灯旋转,照亮一圈圈笑颜。
风轮转动,火线如河,向远方延展。
在高处俯瞰,这片山谷的火光宛若星云。
一位白发老者望着火流,喃喃道:
“百年前,帝君也曾在此立碑。百年后,火犹在,人未忘。”
——
夜里,风更烈了。
宁策坐在火旁,听村中长老讲“宁凡”的故事。
他们说,那位“宁先生”,是个不戴冠的王。
他写过《火契录》,造过“星槎”,却终弃万国荣光,归山种稷。
他说:“凡民有约,即为天约。”
宁策听得入神,忽然问:“那他后来呢?”
老人微笑着摇头:“他不在了。”
“可火在。”
宁策低声重复那句话,手中的小灯闪了闪。
——
第二日清晨,赤岩谷北方的天边亮起奇光。
那是新建的“律塔二号”试燃。
与昔日的风火塔不同,如今的律塔不以祭祀为用,而为照明、导航、传讯之功。
每座律塔皆刻有“火律法章”,记载区域协约、能源分配、百业登记。
一名身穿青袍的青年从塔底走来,腰悬律章印。
他名为“沈言”。
是大律院近年最年轻的主讲官。
此行的目的,是检查西境灯火与律网的衔接。
他在赤岩碑前驻足许久,指尖轻抚那几乎被岁月磨平的石字。
背后的随行问道:“沈讲官,此碑可要列入重修?”
沈言摇头。
“碑不为美,只为记。”
他目光深远,神情里隐约有一丝不明的敬意。
“宁凡——若真有其人,或许便是火之初民。”
——
赤岩谷向北二百里,有一处新建的“公议院”。
那是天下各州代表轮换会议之地。
无君无臣,唯法与民共议。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