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纨绔六皇子,从八岁开始布局天下 > 第593章 考成法风波,吏治挥利剑

第593章 考成法风波,吏治挥利剑(2/2)

目录

——

夜色再度降临。

御书房外,竹影婆娑。

苏若雪轻推门入。

宁凡背手立于窗前,手中转着一枚旧玉,那是先皇遗留的佩玉,上刻“中正”二字。

“陛下,今日之事,已传遍京中。”

宁凡微微颔首,淡声道:“百姓可有怨声?”

“有惧,无怨。”苏若雪答,“坊间传言,陛下欲以新法革旧,清天下浊流。”

“惧,便对了。”宁凡淡淡一笑,“治世需信,乱世需威。若威不立,法不行。”

苏若雪欲言又止。

宁凡回头,看向她,目光中带着一抹温色。

“你心中有疑?”

“臣女只是担忧……”苏若雪低声道,“陛下治官太急,若反噬成党争,恐……”

“我知。”宁凡截断她,“所以——我要在他们尚未结成势时,先拆他们的根。”

他语气低沉,像铁刀划过石面。

“此举虽险,却是唯一的路。”

苏若雪沉默良久,终于轻轻叹息。

“臣女明白了。”

她转身欲离,却又回首,“陛下若要持久清吏,须以‘人心’驭法,不可让法成桎梏。”

宁凡望着她,笑意极浅。

“你放心,法若成刀,握柄之人,始终是朕。”

——

三日后。

一封密信,自京师西门而出,辗转至江南,再递往雍州。

信封上只写着两个字:“应变”。

当夜,江南盐商、雍州地主、旧党残脉、甚至部分军中宿将,皆在密室中聚首。

“他要动官,我们便动民。”

“若法压我们,便让百姓先怨法。”

阴谋的蛛丝开始在四方蔓延。

——

与此同时,北荒传来捷报。

苏浅浅率军平叛,夺回三州,立功甚着。

宁凡批阅奏折时,神情微动。

“浅浅……”他轻声念出那名字,眼底一瞬柔光闪烁,却被烛影吞没。

他合上折子,长叹一声。

“乱世将安,才知世道未定。”

书案旁,一盏青铜油灯悄然摇曳。灯焰似泪,倒映在他眼底,仿佛燃着的天下。

——

入夜三更,宫阙寂静。

偏殿的暗室中,尘妤缓步而行,白衣似雪,眼中光影流转。

她抚过墙上的火脉纹路,那纹路微微亮起,仿佛感应着她的气息。

“考成法……吏治之革,却也伤人之根。”她轻声道,“凡以律束人者,终被律所束。”

声音极轻,却似低语于天。

忽然,她抬头,看向北方,眉心一点微红光闪烁。

“北荒的火,未灭。”

“火若重燃,天下考成,不过镜花水月。”

她的声音消散于夜风中,灯火忽明忽暗。

宁凡不知,她与“火脉”的契线,已再度苏醒。

而此刻,他正梦中惊醒。

梦里,是漫天赤火,卷起无数官印,在焰中熔化。

他伸手去抓,却只握到一把冰冷的灰烬。

“法……”他喃喃,“是否真能束天下?”

烛火摇曳,照亮案上的那句题词——

“以此法开新纪,明吏治,利万民。”

然而,字迹在风中轻颤,仿佛隐隐要散。

——

黎明前的最后一刻,宫城上空传来一声清钟。

新的一天,又要开始。

但所有人都明白——考成之法,不只是律条,而是一场血与权的博弈。

它不止要清官场,更要撕开旧世界的皮。

风过御道,旗帜猎猎,天色微白。

宁凡披衣而起,推门而出。

在那一刻,他像走入一座新的战场。

——

夜雨如丝,斜斜洒落在御街青石上,积成一层薄光。灯火在水面浮动,映出一重又一重虚影,仿佛天地之间的界线都被模糊开来。

御史台外,石狮被雨洗得通亮。铜门上“正直”二字,在闪电中一明一灭。

宁凡立于廊檐下。

风雨拍打衣袍,溅湿他的鬓角。他没有撑伞,也没有避雨,只静静地看着那扇紧闭的门。

“陛下,夜深露重,何不回殿?”苏若雪撑伞立在几步外,声音低而稳。

“此地,风正大。”宁凡淡声答。

“风大,亦可清气。”

苏若雪微微一怔,随即明白他所指——御史台,天下之清议所。若此地不清,天下便无可清。

“御史台自古为风骨之府。”宁凡缓缓开口,“但若风骨失于私,便不再是骨,而是刺。”

苏若雪看着他神色沉凝,似在权衡,又似早已断定。

“陛下要动御史台?”

宁凡转头看她,眼底光冷如霜。

“该动的,动。”

“考成法既立,台官若仍以旧例裁断,不过腐木添灰。”

他语气平淡,却透着一股让人无法抗拒的决绝。

——

当夜,御史台后院,烛光摇曳。

太正卢谦与副御史沈季年、程鸿书三人围坐案前。案上摊着新颁的《考试法施行细则》,墨迹未干。

“此法若行,御史台必受制于清吏司。”沈季年低声道,“那是兵部旧将段震掌的,岂非武压文?”

卢谦皱眉,指节敲着桌沿,“朝堂之势,已不比从前。宁凡欲以‘法’夺权,我们若再自持清议,反为他所忌。”

“那便忍?”程鸿书沉声道,“御史台代天行察,若因皇命而闭口,那还叫御史么?”

卢谦的手指停下。

他缓缓起身,走到窗边。窗外风雨交加,天地混沌。

“忍,不是屈,而是蓄。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考成法动官。”他转过头,眼神沉冷,“那我们,便动心。”

沈季年抬头:“动心?”

卢谦低声道:“让天下知道,这法虽立,却不公。”

——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