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二十一章弄权之辈(1/2)
沈从安一听便急了,狠狠斥了那人几句,着急忙慌的赶往宣政殿,将事情禀与楚铮。此时,常朝未散,众臣都在,他不便多言,只简略几句,将方才发生之时说了一说。
楚铮面色如常,心中却是起了滔天波澜。原来,她真的半分信任都吝啬与他。那一碗药,她只需辩一辩便能晓得其为何物,却偏偏不肯,还要以最大的恶意揣度他。
挥退沈从安,他看向兵部尚书郑克。郑克其人,素来心细如发,匈奴所用铁器有异之事,便是他发现的。
郑克会意,以铁器之事为引,说到楚昭谋反,最后话头一带,请楚铮彻查通敌谋逆案。
楚铮双目微眯,看似深思,实则观察苏儒反应。楚昭谋反,苏家受到牵连,他在含元殿前跪辞了中书令一职,愿以一死,保全家中老弱女眷。
他在朝中几十年,根基深厚,楚铮不得不赦了株连之罪,挽留于他。这一招以退为进用的好极了,看似全了忠义,实则将苏家从谋反案中解脱出来。中书令一职虽是卸了,但却因着无人接替暂代着,而苏家无一人受到牵连,便是楚昭的母亲苏聘,也只是禁足宫中,不得外出。
楚铮何尝不想将苏家一网打尽,可朝中关系盘根错节,利益牵扯,难以下手。从前的苏儒,确实正直忠诚,但如今却成了弄权之辈,长此以往,朝中难安。
郑克跪在殿中,三请彻查。楚铮降下旨意,着大理寺、刑部、兵部一同彻查此案。若有阻碍,可随时前往枭卫府,请指挥使协助。
旨意一宣,群臣议论纷纷。枭卫指挥使乃是帝王近臣,是何人得了此一职?楚铮示意身旁近侍,近侍捧明黄宣旨。由云麾将军秦北,任枭卫指挥使,不日上任。
众臣悄悄看向武官一列,发觉秦北未在。他借着伤重的由头,十日里有八日是不在的,并不意外。
由籍籍无名至帝王近臣,秦北只用了一年多的时间。众人心中不可谓不惊叹,但一想到她那孱弱的身子,便又释然了。常日与汤药为伴的爪牙,又有何畏惧呢?
常朝散后,张崇在低低议论之声中,缓步前行。至宫门处,他回首提醒,道:“别忘了,那可是以一己之力战匈奴十万大军之人,便是孱弱,抄个家,灭个族,还是轻而易举的。诸位,慎言。”此言一出,众人皆惊,皆是噤口垂首,不再议论。
朔风不解意,吹的人遍体生寒。楚铮下得常朝,立在宣政殿前,恍然不知该去往何处。她走了,这宫中又回到了从前的冷清。得到了又如何,还不是留不住?权、情,她都不要,她只要楚修。
他心中翻滚着数个念头,诸如杀了楚修,灭掉宁王府。又如,以秦府为要挟,迫得她不得不从。甚者,废掉她一身功夫,囚于深宫,从此再不分离。最终,却只是在宣政殿前立了整整半日,什么都没做。
此时此刻,枭卫府中,亦是安静肃穆。秦嫀坐在书案前,将宁王府勾结楚昭暗助匈奴的铁证,一一理过,封入匣内,叫沈文彦送去了宫中。
四城冤魂,终要鲜血来平。那曾起的避祸一念,叫她羞愧难自抑。宁王的命是命,漠北四城数万民众的命,便不是命吗?
若是从前,她早已点齐人马,抄他一族,株连无数,以鲜血洗冤屈。如今,她却是瑟缩于此处,不敢去想将来如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