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一章:三道圣旨(1/1)
此时此刻,即便是沈梓默喊破了喉咙,屏障外的皇上和皇后依旧没有丝毫的反应,他们就像是着魔了一样,被那双猩红的眸子所吸引,就那么一动不动的站在那里,直勾勾看着悬在半空中的那个诡异的小人偶。仿佛这一刻被瞬间的定格,而他们正沉浸在另外一个不属于这一刻的时空中。
就在沈梓默已然不知所措的时候,屏障中再次传来了月桂嬷嬷那嘶哑的,刺耳的,就如同是金属摩擦玻璃时所发出的声音般。
“姓沈的小子,咱们一道去看看你那心爱的小情人可好?说来那丫头也真是可怜,明明可以和心爱的男孩儿成就一段好姻缘,不想却穿了别人的嫁衣,摇身一变成了王妃。不过,你放心,嬷嬷我是不会亏待她的,很快她就会成为皇妃了,那可是至高无上的尊贵呢。你该为她开心不是吗?要知道,能当皇妃的女人那可都是有大福气的,难道不是吗?”
闻言,沈梓默一言不发的直接瘫坐在屏障内。他知道,无论自己再如何反抗也都无济于事,反之还会将月桂嬷嬷刺激的更加丧心病狂,与其如此,倒不如暂时乖乖的闭上嘴巴,默默的等待那伺机而动的机会。
果然,正如沈梓默所想的一样,当月桂嬷嬷看到沈梓默如霜打的茄子般没了精神,她竟然歇斯底里的笑了,而就在月桂嬷嬷的笑声戞然而止的瞬间,沈梓默只觉得眼前一片漆黑,接下来就什么也不知道了。
次日早朝,皇上的贴身内侍声称皇上昨晚着了风寒,此刻正在皇后娘娘的正阳宫内休养龙体,因此三日内不上早朝。当即,又由传旨官在众文武百官的面前宣读了皇上下发的三道圣旨。
第一道圣旨的内容是这样的:“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经查实皇后贴身侍女新巧之死与皇后无关,圣旨下发时禁卫军即刻解禁正阳宫。”
这第二道圣旨的内容又是这样的:“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朕之皇弟默亲王勾结西域番邦蓄意谋反之事尚未查清,不料昨夜默亲王在天牢内畏罪自缢而亡。今晨起之时,默亲王正妃凝王妃闻此噩耗后悬梁自尽。朕顾念手足之情,不再追究此事,无关人等全部释放。三日后将默亲王与凝王妃双双葬入皇陵,并由大护国寺庙的众法师入默王府连续诵经超度三日。”
而这第三道圣旨的内容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为了安抚凌王痛失爱女,朕将于除夕当天迎娶凌王次女为妃,并册封其为皇贵妃,赐封号为凌,入宫后一切相关交由皇后操办。”
三道圣旨宣读完毕后,文武百官一片哗然。皇上之所以下了这三道圣旨,无非就是为了纳凌王的次女为妃,明眼人一眼就看出了皇上的这点小心思。
可满朝文武谁人不知那凌王只有一个独养女儿,就是默亲王的宠妃凌洛凝。除此之外,凌王哪里还有什么次女可以入宫为妃,而且还是被直接册封成了皇贵妃,不仅连封号也一起赐了,甚至就连入宫的时间也一并定了下来,这一切来的实在是太突然了,竟然让满朝文武一时不知该如何应对才好。
听读完了圣旨,众文武百官相继走出朝堂,其中有三三两两的凑到了一起开始小声的议论起了此事。不多时,就有各种版本的议论结果相继出炉,那叫一个热闹非凡。
比如,某一品大员与几位文臣在帝都内一处别致的雅苑中,一边品着香茶,一边针对皇上的三道圣旨展开了一系列的分析和议论。他们认为皇上之所以对外公布默亲王和凝王妃双双亡故,只不过就是一个障眼法罢了,实则皇上就是为了拉拢凌王,要知道皇上自己当了凌王的女婿总比别人当要好的多,这也是对凌王的一种变相制约而已。
再比如,几位朝中的武将坐在一起议论此事,相对比那些文臣说的就要直接一些。他们认为皇上就是变着相的夺了自己亲兄弟的女人,总不能为了一个女人杀了自己的亲兄弟,惹得天下人嘲笑吧?倒不如像现在这样,干脆来个死无对证,反正老百姓们又不知道那凌王到底有没有次女。说不定过两年皇上一高兴再来一次这样的事情也不是不可能的。
总之,无论文武百官们如何议论,他们议论出的结果大致都是一样的,那就是皇上杀了亲弟弟而后娶了弟媳妇,只不过就是议论的版本各种不同罢了。
圣旨一出,原本被关押在天牢内的参赛大厨,以及大厨们的随从全部被释放了。他们被直接送回了“寝不语”客舍中,为即将开始的御厨选拔挑战赛做最后的准备。
就连被关押在大理寺监牢内的默王府众人也一并被释放了,只不过,整个默王府仍旧有重兵重重把守,名义上是为默亲王和凝王妃守灵,可实际上到底是为了什么,想必但凡是有点脑子的人稍微一分析,心里自然就会再清楚不过了。
此时的默王府内已然设置好了灵堂,在灵堂的正中间并排摆放着两口巨大的棺椁,整个默王府上上下下的所有人都沉浸在悲伤中,他们怎么都想不通,前几天还好好的,怎么眨眼间自家的王爷和王妃就这么不明不白的阴阳两隔了呢?
当所有人都沉浸在悲伤中时,墨鸦公公却一个人站在灵堂中两口巨大的棺椁旁,他就那么注视着眼前这两口巨大的棺椁。心想,如果棺椁中真的有默亲王和凝王妃的尸骸,那么为什么要在棺椁入灵堂之前就直接用棺钉钉死呢?
按照常理一般盖棺都是在起灵之前,可眼下既不让府里的人看到尸骸,而且又有御林军看守着棺椁,这分明就是怕人看到里面有破绽,这就说明棺中一定是有问题的,至于到底有什么问题,只有找个机会开棺看过后才能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