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9章 穿成四福晋的第五百八十九天(2/2)
皇上说这些年他在坤宁宫批的折子堆起来怕是能堆成一座山了。
又说他在坤宁宫用旧了的书案就有好几个,问他们想不想看看,要是想,他就让人搬来他们看看。
皇上这话的意思他们都听明白了,皇上这是在说他在坤宁宫处理的政事要是加起来别说辍朝九日了,就是九十日也够了,只是他们不知道罢了。
皇上连这话都说出来了,这就表明他是铁了心要辍朝九天了。
他们要是刚才没争得面红耳赤倒是还能争一争,再劝一劝皇上。
可他们刚才说的那些话已经是在顶撞皇上了,刚才皇上没怪罪他们是因为这事皇上不怎么占理。
这事就不一样了,辍朝几日这事最后其实还是得由皇上做决定,这事他们不能再说皇上不占理了,就不知道该说什么了。
没人说话,胤禛就当他们都答应了,对他来说最难的事情其实就是这一件,现在这件事算是解决了,那剩下的事就好商量了。
胤禛的确想把秀玉的丧仪暗中拔高一点儿,可也不能一点儿旧例都不循,所以有好些事他也是循了旧例的。
比如他依旧遵循的是以日易月之制服缟二十七日。
又比如后宫的妃嫔和皇子要穿白布孝服,皇子要截发辫,皇子福晋要剪头发。
再有就是亲王以下的文武大臣需得百日之后才可剃头。
还有就是京中的所有军民男子去冠缨女子去耳环且停止嫁娶作乐二十七天。
这些都不能改,所以胤禛没改,可以改的他还是要改一改的。
他第一个改的就是辍朝的天数,在他之前没人因为皇后崩了辍朝九日,他这也算是开了先河了。
再有就是朝夕哭临这事了,按说应该朝夕哭临三日,从初丧至百日胤禛才会亲往致祭,可他愣头十日日日都来,后来就每十日来一次,足见皇上对皇后有多不舍了。
这期间皇后娘娘的谥号也定下了她的谥号是孝敬二字。
百姓们听见这两个字怕是要以为这两个字是皇上稍加思索就想出来的,毕竟这两个字就连他们都时常挂在嘴边,皇上学识如此渊博哪里需要想呢。
只有被胤禛摆了一道的大臣们才知道这两个字有多不寻常,别看皇后娘娘人已经不在了,可他们却更怕她了。
这孝字乍一看的确是在夸皇后娘娘孝顺长辈,可再仔细一想,他们又觉得皇上这事在告诫他的后人,就算皇后娘娘不在了,也不能忘记她的恩情,要孝顺她。
这个敬字就更有意思了,这不就是皇上直截了当的在告诉他的后人,就算皇后娘娘不在了,也要敬着她吗。
至于这个敬有没有敬爱的意思,那就只有皇上自己知道了,他们可不敢深想。
从那时起他们就知道了,皇上口中的盛大和他们心里的盛大不一样。
哪怕皇上只保留了盛大里的盛,在他们看来皇后娘娘的丧仪的确已经当得起盛大二字了,所以皇上之后不管再做什么他们都不会觉得惊讶了。
好在皇上只是多了写了几首悼诗,在皇后的永安大典时脸色难看了些,率群臣行迁祭礼的时候脾气大了些,引梓宫入殿时走得慢了些,替皇后娘娘扶棺时手抖了些,并没再做出什么惊人之举。
皇后娘娘人都没了,按说费扬古府应该门庭冷落才是,可费扬古府还真算不上门庭冷落。
皇后娘娘是没了,皇上还在呢,皇上大概是太想皇后娘娘了,想着想着就想起她的娘家人来了,不然老费扬古大人为什么能入祀贤良祠呢。
老费扬古大人都没了这么多年了,皇上就是再想擡举他也只能做到这份上了,费扬古府还能兴盛多久,其实还得看小费扬古大人的,只要他争气,费扬古府就算不能更上一层楼起码也能再煊赫几十年。
皇上没有在皇后娘娘的丧仪上再做出什么惊人之举,满朝文武总算是松了一口气。
现在在他们眼中老费扬古大人入祀贤良祠,和皇上提拔小费扬古大人都不算什么大事,给了皇后哀荣,自然也要把她娘家的地位再往上提一提了。
他们都以为皇上能为皇后娘娘做的都做了,应该不会再因为她再做出什么让他们惊讶的事了。
没想到皇上还真就又做出了一见和皇后娘娘有关的事,而且是一件大事。
他们听说皇上单独召见过四阿哥,告诉他自己殡天之后只会与孝敬皇后合葬,除她之外不会再与旁人合葬。
都单独召见四阿哥了,这个旁人指的是谁那还用说吗,除了熹嫔,还能有谁呢。
这事他们本不该知道得这么清楚的,可他们就是知道了,他们都疑心这事是皇上故意让人传出来的,只是谁也不敢把这事说破罢了。
说皇上小气吧,胤祥的铁帽子王他说给就给了,说皇上大方吧,这都雍正十一年眼看就要十二年了,四阿哥和五阿哥都还没封王,这下他们也不知道皇上是小气还是大方了。
不过有一件事他们却是知道的,那就是皇上一定极为想念皇后娘娘,不然不会旁人一提起她他就心神恍惚,然后一定要到坤宁宫去坐坐。
皇后娘娘都走了好几年了,按说坤宁宫是该封宫的,可坤宁宫现在是皇后娘娘在的时候是什么样现在就还是什么样。
皇后娘娘身边的嬷嬷和几个大丫头都还在从前的地方住着,守着这座宫殿不让它太冷清,这要不是皇上的意思他们的名字就倒着写。
皇上见了四阿哥之后说了些什么他们不知道,他们只知道这事之后不久四阿哥就成了和硕宝亲王,五阿哥就成了和硕和亲王。
这下他们还有什么看不出来的,四阿哥这是没敢违抗皇命,所以他成了和硕宝亲王,至于五阿哥,封他不过皇上一句话的事,皇上见儿子们都还算听话,这才干脆把二人的爵位一块儿给了。
时间一晃就到了雍正十三年,这一年皇上的身体每况愈下,到了十三年七月已经病得下不了床了。
可就算这样,只要他醒着他还是会处理政事,这事谁劝都没用,谁劝他他就冲谁发火,直到进了八月他已经睡着的时候比醒着的时候了,他这才终于放下了手里的折子。
皇上驾崩于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三,终年五十八岁。
皇上在最后跟宝亲王说了什么他们不知道,皇上留下的传位圣旨上写了什么他们却是知道的,皇上把皇位传给了宝亲王。
九月初三,宝亲王即位于太和殿,在过几个月就不是雍正十三年而是乾隆元年了。
弘历登基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和大臣们商议先帝的庙号和谥号,商议了许多时日终于是定下了。
先帝庙号世宗谥号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和孝敬宪皇后合葬于清西陵泰陵。
所有事尘埃落定,自己这个做儿子的该做的都做了,按说弘历应该觉得一直压在他心上的大石头总算被搬开了才对,可他反倒觉得这块石头更大更沉了。
他之所以这么觉得,是因为他记得十分清楚,先帝爷最后的时候脸上是笑着的,虽然这笑极淡,可他真是笑着的。
弘历一直想不明白先帝为什么在那种时候反而笑了,时间一久,这事就成了他的心事了。
直到他也到了那时候他才明白先帝为什么会笑。
先帝笑,有两个原因一是觉得他身上的担子终于能交给自己的儿子了,他放心,所以笑。二是因为他终于可以去见他的妻子了,他高兴,所以笑。
不过这一切都只是他的猜测,先帝为什么在那种时候会笑也只有他自己最清楚。
不过他得了一个令自己满意的答案,也算了了一桩心事,总算可以闭眼了,最后的最后,弘历想的竟然是这个。
作者有话说:
写完啦,写完啦,我的第一本小说终于写完啦!
谢谢大家一年多的陪伴。
谢谢大家的意见和鼓励。
江湖路远,我们有缘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