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9章 文化传播显成效(2/2)
台下一名记者举手,语气谨慎:“此前有声音质疑,你们是否在利用文化叙事进行形象包装?”
时砚没有回避:“如果真实是一种包装,那我们愿意永远穿这件外衣。”他转向云倾月,“她拍下胡同里的雪,是因为那是她童年第一次想留住的光。我记录市井烟火,是因为那是我母亲每天走过的路。”他声音平稳,“我们不是在输出文化,我们只是拒绝让别人替我们定义它。”
主席忽然接过话筒,用中文缓慢而准确地说出一句话:“东方之眼,不是一种风格。它是一种承诺。”
全场一静。
云倾月瞳孔微缩,指尖不自觉地抚过证书边缘。她没有料到这句话会由一位西方权威口中说出,更未料到它会如此精准地击中她长久以来的执念——不是被看见,而是被真正理解。
仪式结束后,人群未散。许多摄影师自发围在主展区前,仔细阅读手记中的文字说明。一名德国中年男子走近展台,用略带口音的英语询问是否可以翻译并推广“东方之眼”的教学理念。
云倾月看着他,一时未语。她想起昨夜剪片时,时砚说:“我们不怕被模仿,怕的是没人愿意学。”
“可以。”她终于开口,声音清冷却坚定,“但请保留原话。这不是技巧的传授,是态度的延续。”
男子郑重点头,从背包中取出一本皮质笔记本,翻开扉页,小心翼翼地将一枚橡树叶夹进其中——叶片完整,色泽深褐,像是特意挑选过的。
他将笔记本轻轻合上,放在手记旁,向云倾月微微鞠躬。
展厅另一侧,时砚正与技术团队确认短片的公开授权协议。云倾月走过去,站在他身旁,目光落在那片新夹入的橡树叶上。
“它会传多远?”她轻声问。
“只要有人愿意接住。”他回答,抬手将笔记本合拢,银杏叶与橡树叶被一同封存于纸页之间。
展厅中央的大屏再次亮起,循环播放《光的传递》。镜头又一次扫过小学老师学员的脸,她对着镜头说:“我拍的不是风景,是我每天走过的路。”
一名法国女摄影师站在屏幕前,摘下墨镜,从包里取出一片干枯的梧桐叶,轻轻放在展台边缘。
云倾月望着那片叶子缓缓滑落,停在玻璃罩的接缝处。
她的手指微微收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