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幻次元 > 顶流影后竟被小糊咖拿捏了 > 第288章 交流活动遇波折

第288章 交流活动遇波折(1/2)

目录

航班落地后三小时,展馆的金属门在晨雾中缓缓开启。云倾月踩着细高跟步入展厅,风衣下摆沾着微湿的露气,她一眼便看见自己的作品被安置在角落。那组记录菜市场清晨烟火气的照片,本该置于主展区中央,此刻却被挪至一盏昏黄射灯之下,投影在墙上的标题赫然写着:“the oppressed Edges of Urban Life”——《城市边缘的压抑生活》。

她脚步未停,指尖掠过展签边缘,目光冷得像冬夜的月光。时砚跟在她身后半步,察觉到她呼吸节奏的细微变化。他没说话,只是将背包里的笔记本往肩上提了提,封面钢笔字在灯光下泛出微光:“东方之眼·初稿”。

“这不是我们的方案。”云倾月终于开口,声音不高,却让迎上前的外方策展助理顿住了笑容。

对方用流利英语解释,称这是“更具张力的叙事结构”,强调“国际观众更易理解边缘化主题”。时砚上前一步,语气温和但清晰:“我们提交的策展说明里明确写过,这组作品的核心是‘温度’,不是‘苦难’。”

翻译将话转述过去,策展助理耸肩表示遗憾,称调整已成定局,开幕前无法更改。

云倾月转身走向投影区,忽然停步。一台老式胶片相机静静陈列在展台中央,玻璃罩上贴着标签:“Sybol of Nostalgic a”——“怀旧中国的象征”。而她的《雪胡同》正被投射其上,小女孩举着相机的身影与展台老机器重叠,仿佛在诉说某种被预设的“传统中国”图景。

她盯着那台相机,没说话,但眼神已如刀锋般锐利。

当晚彩排,新闻发布厅坐满各国记者。时砚站在讲台前,手握话筒,试图用中文讲述他们为何坚持“非西方视角”。“摄影,是倾听普通人呼吸的方式。”他说。

翻译迟疑片刻,随即转述:“photography is an art of dotg the sufferg of the undercss.”

台下传来低低的议论声。一名记者举手提问:“你们是否在刻意展示中国的阴暗面?”

云倾月立刻起身,用英文回应:“我们展示的是真实,不是阴暗。”主持人却微笑打断:“我们尊重翻译的专业判断,请继续下一个问题。”

她坐回座位,指节抵住唇角,一言不发。时砚瞥见她眼底掠过一丝寒意,那是他曾见过的、属于影后面对恶意采访时的防御姿态。但他知道,此刻的沉默不是退让,而是积蓄。

休息室里,灯光冷白。时砚翻开笔记本,银杏叶依旧夹在第一页,脉络清晰如初。他凝视片刻,起身走向主办方协调处,请求启用双语ppt辅助讲解,并提议邀请一名懂中文的艺术系学生担任语义校对。

“我们不说教,”他对负责人说,“我们只展示。”

对方犹豫良久,最终点头。

次日清晨,外方策展人亲自到场,坚持拒绝修改文案。他认为策展权属于专业机构,创作者不应干预最终呈现。“艺术解读本就多元,”他摊手,“你们无法控制观众看到什么。”

气氛僵持。展厅内光线渐亮,照在《掌心落叶》那幅作品上——逆光中一只伸向镜头的手,掌心托着一枚枯叶,背景是斑驳的教室墙壁。

云倾月忽然开口:“我建议您先看一段视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