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三章 双禧临门,圣心大悦(2/2)
“皇上,奴才还有一事启奏。”赵文渊叩首道。
胤禛闻言,收住笑意,沉声道:“卿有话不妨直说。”
“恭喜皇上,贺喜皇上,喜得龙子,又得抗疫良方,实乃社稷之福。”赵文渊先恭贺一句,而后语气郑重地说道,“皇上有所不知,此次抗疫的药方,以及前些日子奴才等人呈递的《防疫总要》,其中诸多关键法子,皆是谨妃娘娘暗中提点的。”
胤禛一愣,眼中闪过一丝讶异:“哦?瑾妃?她一介后宫妇人,怎会知晓这些防疫、制药的法子?”
“回皇上,奴才起初也未曾想到。”赵文渊回道,“前几日奴才奉旨前往储秀宫为瑾妃娘娘请脉,恰逢娘娘问及江南疫病之事,奴才便随口提及研制药方遇到的瓶颈,以及防疫时遇到的难题——诸如病患隔离需分区域、衣物器物需用艾草熏蒸消毒、轻症患者需集中诊治避免交叉感染等。”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谁知娘娘听后,竟细细思索片刻,与奴才说,她幼时曾听家中长辈提及,乡间防疫,常用石灰撒地、烈酒消毒,且病患用过的东西需焚烧掩埋;又说,疫病多由口鼻而入,若能以纱布包裹草药佩戴在身,或可抵御些许病气。奴才听后,如茅塞顿开,便将这些法子纳入《防疫总要》中,试行之后,果然成效显著。”
“研制药方时,奴才等人卡在一味主药的配伍上,迟迟不得要领。”章景明也上前一步,补充道,“后来瑾妃娘娘又说,她曾读过一本前朝的医书残卷,上面记载‘疫病多为热毒郁结,需以清热利湿之药为主,辅以扶正固本之品’,还特意提及金银花、连翘搭配,清热之力更甚。奴才与赵院判商议后,便依着这个思路调整配伍,果然事半功倍,很快便研制出了对症的药方。”
“娘娘还特意叮嘱奴才,用药需因人而异,轻症、中症、重症需区分对待,不可一概而论,这才让奴才等人在临床试验中,及时调整剂量,避免了许多差错。”赵文渊补充道,“娘娘再三交代,她只是随口提及,不敢居功,只愿能为皇上分忧,为百姓解难。奴才想着,这般大功,若不禀明皇上,便是奴才的失职。”
胤禛听完,心中百感交集。他想起安陵容入宫以来,一直温婉恭顺,不争不抢,平日里除了请安问好,极少在他面前多言,却没想到,她竟有这般见识与胸襟,暗中为抗疫之事出了这么大的力。
“好一个深明大义的瑾妃!”胤禛感叹道,眼中满是赞许,“朕竟不知,她还有这般才学与心量。既有如此功绩,先前的晋封与赏赐,倒是显得轻了。”
他略一思索,对苏培盛道:“苏培盛,再加一道旨意!瑾妃安氏,贤良淑德,深明大义,为国分忧,特赐‘淑慎’二字封号,赏御笔亲书‘淑慎端良’匾额一方,悬挂储秀宫正殿!另赏良田千亩,庄园一座,归瑾妃娘娘私产!”
“嗻!”苏培盛连忙记下,心中也暗自惊叹——瑾妃娘娘这一下,可真是一步登天了,不仅晋封妃位,还得了封号与御笔匾额,这份荣宠,在后宫之中,可是极为罕见的。
章景明与赵文渊见状,再次叩首道:“皇上圣明!瑾妃娘娘德容兼备,实至名归!”
胤禛摆了摆手,让二人平身,脸上的笑意再次浮现:“卿等也无需多礼。若不是瑾妃提点,药方未必能这般快研制成功,《防疫总要》也未必能那般周全。这桩功劳,她当得起。”
他走到殿门口,望着窗外明媚的阳光,心中畅快无比。疫病将平,龙子降生,后宫有贤妃,朝堂有能臣,这般景象,正是他多年来孜孜以求的盛世之兆。
“苏培盛,”胤禛转过身,语气带着几分愉悦,“除了传旨,再备一份厚礼,亲自送往储秀宫,替朕向瑾妃道贺,告诉她,朕晚些时候便去看她和皇子。”
“奴才遵旨!”苏培盛连忙应声,转身快步退了出去,脚步都比平日里轻快了许多。
殿内,章景明与赵文渊侍立一旁,脸上满是欣慰。胤禛看着他们,又道:“抗疫药方既已研制成功,便即刻传旨江南,命地方官按方制药,广散于民,不得延误!《防疫总要》也刊印成册,发往各地,令文武官员严格遵照执行。务必尽快控制疫病,安抚百姓。”
“奴才遵旨!”二人齐声应道,躬身退下,心中只觉得浑身是劲——有皇上的支持,有瑾妃娘娘的提点,这场抗疫之战,定能早日大捷。
养心殿内恢复了平静,胤禛重新坐回御案后,却再无半分焦灼,脸上带着掩饰不住的笑意。他拿起那份抗疫药方,又想起储秀宫那位刚诞下龙子的瑾妃,心中暗道:这安氏,果然没看错她。往后,有她辅佐后宫,有皇子为皇家添丁进口,这大清的江山,定会愈发稳固。
窗外的阳光愈发炽热,透过窗棂洒进殿内,照亮了御案上的圣旨,也照亮了这位帝王眼中对未来的无限期许。双禧临门的喜悦,如同夏日的清风,吹散了多日来的阴霾,让整个紫禁城,都染上了一层喜庆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