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开局上海滩:我以商道破危局 > 第535章 烂布堆里炼出火不侵的甲

第535章 烂布堆里炼出火不侵的甲(1/2)

目录

清晨,桐乡河岸雾气未散。

顾承砚蹲在“拾遗工坊”门口,手中捏着一片刚压制成型的韧帛甲片。

指尖轻刮表面——粗糙如树皮,却透出微弱韧性光泽。

江风穿过竹棚,吹得油纸哗啦作响,那片甲在他掌心微微震颤,像一颗不肯安息的心脏。

他想起昨夜青鸟带回的战报:富阳三连突袭日军军械库成功,炸毁两座弹药仓,但三名战士因护具未能覆盖四肢,在突围时被燃烧瓶引燃衣物,一人当场牺牲,另两人重伤昏迷。

战地医生用镊子夹出嵌进血肉里的焦布残片,发现正是他们送过去的“火不侵”材料。

“不是不够好……”顾承砚低声自语,声音沉得几乎被风吹散,“是太少了。”

十天来,工坊昼夜不停,也不过产出不足三百片甲板,勉强够装备一支小队。

前线每多死一个兵,就等于烧掉一片他们还未来得及送出的希望。

身后脚步轻细,苏若雪悄然走近,手里端着一碗热粥,米粒熬得绵软,浮着几丝姜末和葱花。

“你又一夜没睡。”她将碗递过去,目光落在他指节发红的手上,“这粥是张婶熬的,她说‘织机停了,手不能停’。”

顾承砚摇头没接,只把甲片翻了个面,对着初升的日光细看。

阳光穿透薄雾,在那层经七道浸煮、三重压合的布料上折射出奇异的暗纹——七经三纬,如血脉交织。

“你知道吗?”他忽然开口,“这块布里有十七种废料拼成:湖州的病茧丝、绍兴的旧蚊帐、徽州裁缝铺扔掉的边角绸……甚至连我娘生前的一件旗袍也被剪成了条状混进去。”他顿了顿,嗓音低哑,“可现在,它能挡刀、抗火,比皮甲更轻,比铁片更柔韧。你说,是不是很像这个国家?”

苏若雪静静听着,眼底泛起温润的光。

她没说话,只是轻轻将粥碗塞进他冰冷的手心。

片刻后,她转身走进工坊,从账册堆里抽出一本泛黄的册子。

那是她亲手记录的原料流水账,字迹清秀而坚定。

“废茧丝来自南浔十二户养蚕人家,他们冒着被日商稽查的风险,偷偷把病死的蚕茧藏进柴草车运出来;苎麻是浙南五县山民特纺的粗线,掺了野藤纤维,拉力极强;还有桑皮——是老农们从被炮火砍倒的老桑树上剥下来的,一缕一缕晒干泡水,足足攒了三个月。”她一页页翻过,声音渐稳,“这些都不是官营厂货,全是百姓偷偷攒下的‘私活’。他们不信朝廷,只信亲手做过的东西。”

顾承砚猛地抬头,瞳孔骤缩。

这不是生产线——是一张隐秘的信任网。

每一个送来碎布的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参与一场无声的抵抗。

他们不要钱,不要名,只要一句“有用”。

“我们错了。”他缓缓站起身,眼中燃起锐利光芒,“我们在做产品,而他们在献祭。我们必须让这份信任……变成秩序。”

当天午后,阳光破开浓雾,洒在桐乡祠堂斑驳的青砖上。

顾承砚命人抬来一口大缸,刷洗干净,置于院中高台。

他又请出一面褪色的蓝布幡,上书四个墨字:“百家织义”。

七村主妇陆续到来,每人怀里都抱着一块旧布。

有的是孩子穿烂的肚兜,有的是丈夫出殡时盖脸的寿布,还有年轻姑娘悄悄带来的嫁衣边角。

她们低头不语,却一个个将布轻轻投入缸中,再提笔在竹牌上写下姓名与用途,挂在檐下。

仪式开始前,顾承砚立于石阶之上,声音不高,却传遍全场:“今日洗净此布,非为换钱,亦非施舍。只为告诉前线的兄弟——你们身上披的,是我们亲人的衣裳。凡参与者,家中子女皆可入夜校识字,三年内学会读写算账,由工坊供纸笔。”

人群静默片刻,忽然爆发出低低的啜泣声。

一位白发老妪拄拐上前,颤巍巍地将一块染血的小衣放入缸中:“我孙子死在闸北……这衣是他周岁时我亲手缝的。如今,让它替别人活一次吧。”

水波荡漾,碎布翻腾,如同无数沉没的记忆正在苏醒。

顾承砚亲自执棍搅动,石灰水中浮起层层污垢,也浮起一种前所未有的力量感。

夜幕降临,工坊灯火通明。

压制好的甲片整齐码放在竹席上,每一片都烙着小小的“七三”暗记。

苏若雪坐在灯下,逐块检查边缘是否起泡、是否有裂纹。

她忽然停下动作,望着灶台方向出神。

那里,炉火已熄,只剩余烬微红。

而明日所需的板材,尚不足二十片。

她轻轻叹了口气,目光扫过墙角堆积如山的待处理碎布,眉头微蹙。

然后,她站起身,走到洗衣妇每日浣布的石槽旁,伸手探进残留的水中——冰凉刺骨,但指腹划过槽壁时,竟摸到一层滑腻的沉淀物。

她怔了一下,捻指细看。

灰白色,略带涩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