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4章 诺奖天团紧急审稿“这……不,这是未来本身(2/2)
黑泽明仁的手微微一抖,平板差点掉在地上。
“红星牌……收音机?”他那双洞察秋毫的眼睛里充满了难以置信,“这……这是在开玩笑吗?用这种……这种古董级别的电子垃圾,来实现宏观量子计算?而且还是在室温条件下(液氮冷却可选)?!”
他仔仔细细地阅读着秦风描述的每一个实验步骤,每一个参数设置,试图从中找出破绽。但秦风的描述异常详尽,每一个细节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仿佛他真的就是这么一步步把一台破收音机改造成了算力怪兽。
“匪夷所思……这完全不符合现有的量子退相干理论!除非……除非他对‘宏观集体量子行为’的理解,已经超越了我们所有人!”黑泽明仁喃喃自语,额头上渗出了细密的汗珠。他感觉自己像是在看一部科幻小说,而不是一篇严谨的科学论文。
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
阿兰·古德温爵士,这位计算机科学界的泰山北斗,正悠闲地在他的私人图书馆里翻阅着一本泛黄的图灵手稿。对于《格物》的紧急审稿邀请,他一开始并没太当回事,以为又是什么关于p\/Np问题的新奇证明(通常都是错的)。
但当他看到论文中提出的“秦氏高维傅里叶变换”、“秦氏拓扑纠错编码”、“秦氏组合优化启发式搜索”等一系列全新算法,以及这些算法在“熊猫机”上展现出的、对经典Np完全问题近乎多项式时间(甚至更快)的解决效率时……
古德温爵士手中的图灵手稿“啪嗒”一声掉在了名贵的地毯上。
“不可能!绝对不可能!”他猛地站起身,在房间里焦躁地踱步,“如果这些算法真的存在,并且能在那种……那种‘收音机’上实现如此恐怖的效率……那我们过去几十年建立起来的计算复杂性大厦,岂不是要从根基开始崩塌?!”
他立刻扑到电脑前,调出论文的电子版,一行行地仔细研究秦风的算法描述和复杂度分析。越是研究,他脸上的表情就越是凝重,眼神中的震惊也越来越浓。
“这个‘秦氏高维傅里叶变换’……它……它竟然巧妙地利用了某种宏观量子态的并行特性……上帝啊,如果这个物理基础是真的,那这个算法……它真的可能超越经典傅里叶变换的极限!”
以色列,魏茨曼科学研究所。
伊芙琳·科恩教授,这位以其敏锐的直觉和如同手术刀般精准的分析能力而令所有密码设计者胆寒的“密码女王”,在看到秦风论文中关于破解“哥德巴赫的叹息”(一种^{1024}级别变种的RSA类密码)的实验结果,以及那个“一个多小时完成质因数分解”的恐怖数据时,她精致的眉毛挑得老高。
“一个小时?分解^{1024}级别的难题?”她冷笑一声,“菲利普斯是老糊涂了吗?这种鬼话也信?如果真有这么快的分解算法,全世界的银行系统、国家机密早就被扒个底朝天了!”
她立刻开始着手分析秦风提出的那个“魔改肖尔算法变体”。她试图从数学原理上推翻它,找到其中的逻辑谬误。然而,一个小时过去了,两个小时过去了……她额头上的汗越来越多,脸色也越来越白。
“这个算法……它……它竟然不是直接攻击大数分解本身,而是利用了某种……某种‘量子共振隧穿效应’来寻找解空间中的特定吸引子?!这……这是什么巫术?!”伊芙琳·科恩感觉自己的密码学信仰正在遭受前所未有的冲击。如果这玩意儿是真的,那她毕生引以为傲的许多密码分析技巧,都将变成一堆废纸!
华夏,京州,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
陆秉坤院士在收到秦风的论文时,心情最为复杂。他一方面为自己国家的年轻后辈能做出如此惊世骇俗的成果感到与有荣焉,另一方面,他也深知这篇论文一旦被证实,将会在国际科学界掀起怎样的惊涛骇浪。
他戴上老花镜,逐字逐句地研读着。当看到秦风将自己那套基于“收音机魔改”的理论,与深奥的量子场论中的某些非微扰效应联系起来,并试图给出一个自洽的“宏观集体量子激发”模型时,即便是以陆院士的深厚功力,也不禁连连摇头。
“这小子……胆子也太大了!这种关联……简直是天马行空!但……但如果细想下去,似乎……似乎又并非全无道理……”陆院士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他仿佛看到了一个年轻人,正试图用一把简陋的钥匙,去开启一扇通往全新物理世界的大门。
而远在麻省理工学院的那间传奇办公室里。
年近九旬的尼古拉斯·冯·卡门教授,在收到菲利普斯那封充满恳切言辞的邮件和秦风论文的摘要后,沉默了良久。
他的助手,一位同样是计算机科学领域知名教授的中年人,小心翼翼地问道:“老师,这篇论文……您看?”
冯·卡门教授那双深邃得如同星空般的眼睛,凝视着屏幕上“宏观物质量子相干态调控”这几个字,许久,才缓缓开口,声音带着一丝岁月的沧桑,却又蕴含着不容置疑的力量:
“把全文……打印出来。最大号字体。我……要亲自看看,这个来自东方的年轻人,是不是真的……找到了那把我们所有人都梦寐以求的……钥匙。”
灵魂深处的惊叹
接下来的七十二小时,对于这六位(加上冯·卡门教授就是七位)站在人类智慧金字塔尖的大佬们来说,无疑是极其煎熬,却又充满了前所未有的智力挑战和刺激的一段时光。
他们不眠不休,反复研读论文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公式,每一个实验数据。
他们通过加密的内部通讯渠道,进行了无数次激烈的争论和思想碰撞。
从最初的普遍质疑、困惑不解,到逐渐地、艰难地理解秦风那套匪夷所思的理论和实验逻辑。
当波莫兰斯基教授终于从一个极其刁钻的角度,发现秦风描述的“宏观量子态演化路径”在数学上竟然是自洽的,并且能完美解释那些“离谱”的计算结果时,他这位理论物理学的巨擘,激动得在办公室里来回踱步,嘴里不停地念叨着:“天才……疯子……不,是划时代的天才!”
当黑泽明仁教授通过复杂的计算机模拟,发现秦风那台“红星牌收音机”在特定电磁场调制下,其内部某些集体电子模式确实可能被激发到一种亚稳态的宏观量子相干态,并且其退相干时间远超预期时,他这位实验物理学大师,震惊地摘下了眼镜,喃喃道:“原来……原来我们都走进了死胡同!真正的量子计算,或许根本不需要那些昂贵而脆弱的微观量子比特!这个年轻人……他用最简单、最粗暴,也……也最天才的方式,给我们指了一条全新的路!”
当阿兰·古德温爵士在穷尽了所有已知的计算模型后,不得不承认,秦风提出的“秦氏量子算法”如果能依托其描述的物理平台,其计算效率确实能够“碾压”所有经典算法,甚至可能对p\/Np问题给出全新的解答时,这位“计算复杂性理论的活化石”,长长地叹了一口气,眼中充满了复杂的情绪:“冯·诺依曼架构……或许真的要迎来它的黄昏了。而新的黎明,竟然是由一个……一个改装收音机的年轻人带来的!”
伊芙琳·科恩教授在连续奋战了三天三夜,用尽了毕生所学也无法从根本上推翻秦风那“量子共振隧穿”的密码破解思路后,她颓然地靠在椅子上,脸上露出了既挫败又兴奋的笑容:“这个‘秦风’……他不是在破解密码,他是在……是在‘降神’!如果这篇论文是真的,那么,未来的信息安全,将建立在一个全新的基石之上!我们必须重新思考一切!”
陆秉坤院士在与几位国际同行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结合自己对量子场论的理解,最终得出一个结论:秦风的理论虽然大胆,甚至有些“粗糙”,但其核心思想,即“在宏观、室温、甚至嘈杂环境中利用集体量子效应进行高效计算”,具有难以估量的开创性意义!
而尼古拉斯·冯·卡门教授,在仔仔细细、一个字一个字地读完了整篇论文,并亲自用纸笔推演了几个关键的逻辑步骤后,他陷入了长久的沉默。
许久之后,这位信息时代的先知,缓缓抬起头,那双饱经风霜的眼中,闪烁着如同孩童般纯粹的光芒,以及一种洞悉了未来的深邃。
他拿起桌上的电话,直接拨通了《格物》期刊主编菲利普斯的私人号码。
电话接通,菲利普斯紧张得心脏都快跳出来了。
只听冯·卡门教授用一种平静却带着一丝难以抑制的激动和颤抖的声音,缓缓说道:
“阿奇博尔德,我的老朋友……关于那篇来自华夏的论文……”
他顿了顿,仿佛在组织着语言,要将那份源自灵魂深处的震撼,准确地表达出来。
“如果……如果这篇论文的内容全部属实……那么,它所揭示的……”
“不仅仅是量子计算的未来……”
“它可能……就是‘计算’科学,乃至整个信息时代的……未来本身!”
“不!”冯·卡门教授突然拔高了声调,语气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肯定与激昂,“它不是‘可能’是未来!它……就是未来本身!!!”
这一刻,全球六个不同地点的办公室和实验室里,六位(加上冯·卡门就是七位)代表着人类最高智慧的大脑,几乎同时得出了一个相同的,令人既兴奋到颤抖,又恐惧到窒息的结论。
而《格物》期刊的主编菲利普斯,在听完冯·卡门教授这句如同神谕般的断言后,手中的电话“哐当”一声,掉在了地上。
他知道,科学界的天,真的要因为这个来自东方的年轻人,和那台匪夷所思的“收音机”,彻底变了!
一场前所未有的科技海啸,即将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