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2章 重建碧落堂(1/2)
第四百二十二章,重建碧落堂
【文天祥首先从根源入手,弹劾并惩办了当地与盗匪勾结、欺压百姓的驻军武官,打掉了盗匪势力的“保护伞”。】
【然后建立“保伍”制度——全民联防:即一种基层民兵和治安联防组织。让百姓自已组织起来,互相保障,共同防御盗匪,迅速稳定了社会秩序。】
【而后又打开官府粮仓,救济在战乱中失去家园和亲人的鳏寡孤独者,老而无妻、老而无夫、幼而无父、老而无子之人。】
【招抚因战乱而流离失所的百姓,帮助他们重返家园,恢复生产。】
【当然,文天祥也知道过犹不及,刚柔并济的道理。他并非一味使用严刑峻法,同时也非常注重道德教化。他通过兴办教育、表彰节义等方式,努力引导百姓,使社会风气得以扭转。】
【在文天祥的治理下,瑞州在短短一年内,社会秩序恢复,经济民生得到改善,文化得以重振。】
【因此文天祥深受瑞州百姓的爱戴。】
【而后,文天祥发动民众,征召劳役,修复碧落堂。】
【碧落堂坐落在碧落山上,乃是瑞州的一枚标志。】
【它最初是人们登高望远、观赏风景的最佳去处。站在堂上,可以俯瞰整个城郭,将山川河流、市井烟火尽收眼底。】
【它不仅是观景台,更是瑞州的文化地标。本地的文人墨客、士子书生常常聚集于此,吟诗作对,切磋学问,举办文会。】
【作为一处高雅的文化场所,它的存在本身就在倡导文风,激励着当地的学子向学上进,象征着地方的文明开化。】
【此时,瑞州虽然经济民生都得到了不错的发展,但距离安居乐业还有很大的差距。】
【为什么文天祥非要在这个时候重修碧落堂呢?】
【一个目的,还是为了重建秩序,恢复民生。】
【修复一个宏伟的公共建筑,本身就是一个大型的政府工程项目。工程可以吸纳流亡的百姓和失业的工匠,让他们通过劳动获得收入,从而安抚流亡,稳定社会秩序。】
【同时也会带动相关材料、运输、餐饮等行业,刺激本地经济的复苏。】
【另一个目的,则是为了重振信心,凝聚人心。】
【在这个时代,一座标志性建筑的存毁,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
【碧落堂是瑞州的文化地标和制高点。它的残破,是蒙古暴行和城市耻辱的物理印记,时时刻刻提醒着人们曾经的伤痛,带来失败和绝望的情绪。】
【文天祥重建碧落堂,是向所有瑞州军民宣告:创伤正在被抚平,秩序已经恢复,文明必将战胜野蛮。】
【这极大地鼓舞了士气,凝聚了人心,是一种强有力的政治宣传。】
【景定四年,秋 。】
【碧落堂终于落成了。】
【文天祥独自立于堂前,山风拂过他已然带了些许霜色的鬓角,吹动着崭新的檐角铜铃,发出清越的声响。】
【脚下,是刚刚粉刷一新的栏杆,还带着木料的清香。极目远眺,则见章水如带,群山如黛,整个瑞州城尽收眼底——这便是诗中所言的“地居一郡楼台上,人在半空烟雨间”了。】
【堂下有燕雀啁啾,在修复的梁宇间穿梭,城中集市也恢复了往日的些许喧闹。】
【这是他一年来心血的见证——弹劾不法军官,设立“保伍”联防,开仓赈济流民,直至一砖一瓦地重建这象征着文脉与秩序的碧落堂。瑞州,这座曾被蒙古铁蹄踏破、几成鬼蜮的城池,终于在他的手中,勉强恢复了原本的样貌。】
【忽然,文天祥心中一沉。】
【他能修复一座堂,一座城,可能修复这摇摇欲坠的万里江山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