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武侠修真 > 为了抄古诗词,我把历史写成小说 > 第409章 古道照人,忠肝如铁石

第409章 古道照人,忠肝如铁石(2/2)

目录

【朕闻道之大原出于天,超乎无极大极之妙,而实不离乎日用事物之常;根乎阴阳五行之赜,而实不外乎仁义礼智、刚柔善恶之际。天以澄著,地以靖谧,人极以昭明,何莫由斯道也?圣圣相传,同此一道。由修身而治人,由致知而齐家、治国、平天下。本之精神心术,达之礼乐刑政。其体甚微,其用则广,历千万世而不可易。然功化有浅深,证效有迟速者,何欤?朕以寡味临政,愿治于兹。历年志愈勤,道愈远,窅乎其未朕也。朕心疑焉。子大夫明先圣之术,咸造在廷,必有切至之论,朕将虚已以听。】

【《三坟》而上,大道难名;《五典》以来,常道始著。日月星辰顺乎上,鸟兽草木若于下。“九功惟叙,四夷来王,百工熙哉,庶事康哉”。非圣神功化之验欤?然人心道心,寂寥片语,其危微精一之妙,不可以言概欤?誓何为而畔?命何为而疑?俗何以不若结绳?洽何以不若画像?以政凝民,以礼凝士,以《天保》《采徽》治内外,忧勤危惧,仅克有济。何帝王劳逸之殊欤?抑随时损益,道不同欤?及夫六典建官,盖为民极,则不过曰治、曰教、曰礼、曰政、曰刑、曰事而已。岂道之外又有法欤?】

【自时厥后,以理欲之消长验世道污隆。阴浊之日常多,阳明之日常少,刑名杂霸,佛老异端,无一毫几乎道,驳乎无以议为。然务德化者,不能无上郡、雁门之警;施仁义者,不能无末年轮台之悔。甚而无积仁累德之素,纪纲治法,为足维持凭藉者,又何欤?】

【朕上嘉下乐,夙兴夜寐,靡遑康宁。道久而未洽,化久而未成。天变洊臻,民生寡遂,人才乏而土习浮,国计殚而兵力弱,符泽未清,边备孔棘。岂道不足以御世欤?抑化裁推行有未至欤?夫不息则久,久则征。今胡为而未征欤?变则通,通则久。今其可以屡更欤?子大夫熟之复之,勿激勿泛,以副朕详延之意。】

【题目一出,考场上一片寂静,学子们认认真真,一遍一遍地读着题目。】

【文天祥读过两遍之后,开始闭目沉思。】

【这个题目正叩在他的心弦上。他想起了北上途中见到的民生疾苦,想起了边防将士的疲惫身影,想起了朝中某些官员的奢靡无度……】

【他再睁开眼时,眸光如电。】

【提起笔,在砚台中饱蘸浓墨,手腕悬空,略一思索,便落下了第一行字:】

【臣对: 恭惟皇帝陛下,处常之久,当泰之交,以二帝三王之道会诸心,将三纪于此矣……】

【文天祥心中早有万言,此时洋洋洒洒,落于笔下。】

【他的笔锋刚健有力,字字如刀刻斧凿。】

【从天道运行谈到人事兴衰,从古之圣君说到今之时弊。文中既引经据典,展现深厚的学养,又直指时弊,充满改革的锐气。】

【写到激动处,甚至不禁热泪盈眶。】

【这些话语在他心中积压已久,今日终于得以一吐为快。】

【阳光渐渐升高,照在考场上。不少士子已经额头见汗,有的在苦苦思索,有的在奋笔疾书。文天祥却越写越从容,胸中的块垒随着笔墨的流淌而渐渐消散。】

【晌午时分,内侍们送来了简单的饭食。文天祥匆匆用过,又继续投入到文章的写作中。他要在有限的篇幅内,将自已的治国理念完整地表达出来。】

【写完最后一句,他轻轻放下笔,长舒一口气。】

【整篇文章洋洋洒洒,一气呵成,字里行间洋溢着忠君爱国的热情和锐意进取的朝气。】

【三日后,集英殿内,阅卷正在紧张进行。】

【十余名考官埋头批阅着数百份试卷,不时交换着意见。】

【参知政事董槐拿起一份试卷,初时只是随意浏览,忽然神色一凝,坐直了身子。他越看越激动,忍不住拍案叫好:

"好!此等文章,真是难得!

"】

【其他考官纷纷围拢过来,传阅之后,无不赞叹。然而也有人提出异议:

"文章确实精彩,但言辞过于激烈,直指时弊,恐怕……

"】

"正因为敢言直谏,方显忠贞之心!

"董槐反驳道。】

【经过一番争论,这份考卷最终被定为第七名,连同前十名的试卷一起呈送御前。】

【理宗皇帝在资政殿内仔细阅读着这些精选出来的试卷。前几篇虽然文采斐然,但总觉得缺少些什么。当他读到第七名那份试卷时,原本慵懒的目光骤然凝聚。】

【理宗越读越是振奋,不禁拍案而起,对侍立的宦官道:

"取朱笔来!

"】

【他亲自在那份名单上,将

"文天祥

"三个字从第七位划出,重新写在了最前面。】

"此卷古道照人,忠肝如铁石,朕为得此良才而贺!

"】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