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武侠修真 > 为了抄古诗词,我把历史写成小说 > 第404章 非尘埃中人也!

第404章 非尘埃中人也!(2/2)

目录

【学宫肃穆,空气中弥漫着书香与旧木混合的气息。】

【他的目光很快便被正殿旁一侧的乡贤祠吸引了。】

【祠门敞开,里面香火缭绕,供奉着数尊栩栩如生的塑像。】

【他信步走入,脚步不由得放轻了。】

【目光逐一扫过那些镌刻在牌位上的名字,每一个都重若千钧:欧阳修、杨邦乂、胡铨……】

【他的脚步在首位的文忠公欧阳修像前停住了。】

【塑像上的欧阳公,面容清癯,目光温和中透着不容置疑的刚正,手持书卷,仿佛仍在为社稷民生而思虑。】

【文天祥耳边似乎响起了父亲文仪在革斋之中,为他逐字讲解《朋党论》时的声音:“……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当守道守节,忠君爱国……”】

【这便是他们庐陵的骄傲,一代文宗,一位清正的直臣。】

【他的文章,他的风骨,早已通过父亲的教诲,浸润了文天祥的骨髓。】

【他的目光又移向旁边的杨邦乂。】

【牌位上“忠襄”二字,殷红如血。建炎三年,金兵陷金陵,通判杨邦乂拒不降金,咬破手指,在衣襟上血书“宁作赵氏鬼,不为他邦臣”,最终被剖心而死。】

【还有那位胡铨,在绍兴八年,愤然上书,请求将主和的秦桧、王伦、孙近斩首示众,其奏疏震动天下,连金人都千金求购……】

【文天祥静静地站着,胸膛却剧烈地起伏着。】

【他看到的不再是几尊冰冷的塑像,而是一条奔流不息的长河——一条由文章与节义共同汇成的、属于庐陵士人的精神长河。】

【欧阳公以文章名世,其节操同样昭示日月。】

【杨公、胡公,则以碧血丹心,将“忠义”二字刻入了史册。】

【一股热流从他心底奔涌而上,直冲顶门。少年单薄的脊梁不自觉地挺得笔直,如同院外那竿竿翠竹。】

【他后退一步,整了整衣冠,向着乡贤祠中的诸位先贤,深深地、郑重地作了一揖。】

【文天祥不由喃喃自语:“殁不俎豆其间,非夫也!”】

【阳光从窗棂斜射进来,恰好照亮他年轻而坚毅的侧脸,和他眼中那簇已被先贤点燃、此后一生都未曾熄灭的火焰。】

【这一刻,乡贤祠中的忠魂与风骨,与这个庐陵少年完成了跨越时空的精神交接。】

【父亲文仪在竹影灯下播下的种子,于此地,经先贤之志灌溉,破土而出,迎风而立。】

……

《文丞相传》中记载:“公年十三,庐陵邑校宫试,公以长者自处,袖然举首。 校官见而奇之,曰:‘此子风骨透射,非尘埃中人也。’”

《宋史·文天祥传》中记载:“自为童子时,见学宫所祠乡先生欧阳修、杨邦乂、胡铨像,皆谥‘忠’,即欣然慕之。曰: ‘没不俎豆其间,非夫也。’”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