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7章 没钱找士绅(2/2)
并未立刻升堂问罪,那样显得过于急切,而是先将相关苦主、被告以及一些有名望的乡老请到州衙二堂,进行调解。
端坐堂上,将一桩桩证据摆出,带着官威:“本官查阅卷宗,体察民情,尔等之间,或有田界之争,或有宿怨未解,或有……隐漏之嫌。长此以往,非地方之福啊!”
对于证据确凿、民愤较大、且背景不深的,直接依法判罪,该罚银罚银,该杖责杖责,毫不容情,树立了州衙的权威。
而对于那些家族势力盘根错节,轻易动不得的硬骨头,秦思齐则会体恤地提出一个看似两全其美的解决方案:
“既然争议颇多,为了地方和睦,也为了惩戒不当之举,依本官看,不如化干戈为玉帛。由州衙做主,将你家那块正好阻碍主渠线路、争议颇多的关键田产,按市价……嗯,七成,不,五成吧,赎买过来,归于官产。如此,既平息了邻里纠纷,也解了渠线之困,岂不美哉?”
这话说得冠冕堂皇,实则釜底抽薪!那块关键田产,往往是其名下最肥沃、位置最佳的土地之一。
以五成市价强行赎买,简直是明抢!但形势比人强,把柄捏在别人手里,邻居虎视眈眈,知州大人秉公处理,他们若再不识相,恐怕损失的就不止是这块地了。
只能打落牙齿和血吞,强笑着签下契约,心中将秦思齐和那告密的邻居恨入骨髓。
通过这一系列精妙操作,一批优质田地的控制权,被悄无声息地集中到了州衙手中。如何处理这些新得的土地,又是一门大学问。
秦思齐并未选择将其直接售卖。那样做,固然能快速回笼一笔资金,但无异于饮鸩止渴。
卖出的土地很快就会落入其他士绅或豪强手中,对其长远掌控地方毫无益处。
秦思齐的处置方式,所得田产,其收益的二成,归检举有功的地主,算是补偿和奖励。另外八成,则收归州衙所有。将这些土地命名为功勋田与模范田!
其中一部分,作为永久产业,奖励给在水利工程中表现极其出色、担任大队长、技术领头人的民夫或工匠。瞬间将一批底层能工巧匠和民间骨干的利益,与州衙牢牢绑定。
另一部分,则作为官田,以远低于市面行情的优惠租税,优先租佃给那些家中有多名劳力在工地效力,积极配合官府各项政策的贫苦农户,租期定为十年,并可优先续租。
这一举措,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入巨石,激起了巨大的波澜!
获得田产的民夫骨干感激涕零,誓死效忠。得到优惠租佃权的农户欢天喜地,对秦知州的拥戴达到了顶峰。而那些还在观望、甚至暗中抵触的士绅们,则感到一股刺骨的寒意。
他们清晰地认识到一个残酷的现实:顺者,不仅有水喝,还可能得到梦寐以求的土地利益。
逆者,不仅没水喝,连祖传的基业都可能被名正言顺地夺走,转而肥了那些泥腿子和告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