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6章 扎根工地(1/2)
资金的压力,时刻提醒着秦思齐这项工程的脆弱。但比起有限的银钱,人心的凝聚才是支撑这项浩大工程走到最后的基石。
在水利工程全面铺开,千头万绪的日子里,秦思齐并未一味地高坐州衙,隔着文书听汇报、发号施令,而是将相当一部分精力,投入到了号子震天的开渠上。
秦思齐脱下了象征身份与威仪的青色官袍,换上了与民夫,军士们无异的粗布短打,只在外面罩了件便于识别的、州衙统一配发的青色比甲。
没有前呼后拥,常常只带着秦实诚一人,悄无声息地出现在开挖的渠段旁,或是夯筑堤坝的工地上。
没有指手画脚,更多的时候是沉默地观察,看民夫们如何下镐,看石匠如何垒石,看夯土的队伍如何协调发力。
有时,会随手接过某个满头大汗的民夫手中的铁镐,掂量一下,然后朝着坚硬的土层奋力挥下。
镐头与土石碰撞,发出沉闷的声响,反震的力量让他手臂发麻。
汗水很快浸湿了他额前的碎发,顺着他年轻却已显刚毅线条的脸颊滑落,瞬间消失不见。
更多的时候,会走到临时搭建的、冒着腾腾热气的棚食摊前。这里架着十几口大铁锅,锅里翻滚着杂面,蒸着窝窝头,构成工地特有的味道。
拿起长柄木勺,探入锅中,检查伙食质量,甚至会舀起半碗,就着一块咸菜疙瘩,随意地蹲在田埂上、渠岸边,与正在休息的民夫一起,呼噜呼噜地吃下去。吃得自然,没有丝毫上官的作态,仿佛本就是他们中的一员。
吃着饭,会随口问几句:
“老哥,家里几口人?田地够种吗?”
“今年的收成,交完租子,够吃到开春不?”
“觉得这工地的饭食如何?能吃饱吗?有什么说道没?”
起初,民夫和军士们见到知州大人亲至,还惶恐不安,手足无措,回话都结结巴巴。
但次数多了,见这位年轻的秦大人言语平和,是真心来查看工程,那份隔阂与畏惧便渐渐化为了由衷的亲近与信服。
“大人,您放心,就冲您不克扣俺们口粮,还亲自来看俺们,这渠,俺们一定往结实里修!绝不敢糊弄!”
“大人,您…您真是个好官啊!”
这些朴实无华的话语,让秦思齐更加坚定了自已的做法。
这些最底层的劳动者,要求其实很简单,一口能填饱肚子的饭食,一份来自上位者的尊重。
秦思齐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举动,如同春雨润物,无声地浸润、凝聚着人心。
这极大地鼓舞了工地上下的士气。开渠的动力,不再仅仅是那每日几文钱的工钱和十天一次的赏赐,更融入了对这位青天大人的由衷感佩,以及对引水成功、田地丰收那份美好生活的真切渴望。
秦思齐的官声,在底层军民的口耳相传中,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夏收的忙碌如同短暂而激烈的战役,很快过去。紧接着,便是更为关键、决定一年生计的秋收。当田野里最后一株庄稼被收割,最后一粒金黄的粮食归入仓廪,广袤的土地暂时进入了休憩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