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成为beta后我万人迷了 > 第79章 新学

第79章 新学(1/2)

目录

这次朝堂大清洗, 因为有融安帝和张太后的配合,事情进展倒是十分顺利。

他们以谢良臣为刀,将国中顽固势力清除, 让国库再无空虚之忧,自认皇权得到了再次加强,而谢良臣则趁机壮大了自己的队伍,算是互利共赢。

唯一不满的就是被打击的各位朝臣们,因为此法一实施,他们手中的土地就得交出来被划分给百姓。

同时他们也想不明白, 谢良臣自己名下也有大量的免税田地,他这样做不是损人不利己吗?

可他偏偏就这样做了,因此朝中不少官员都对他恨得牙根痒痒, 总想找机会弹劾他。

刚好他新升调了一批人上来,这就让他们抓到了把柄, 说谢良臣举贤不避亲,有以权谋私的嫌疑。

比如,他三弟谢良材,原本一开始在礼部任主事, 后来迁工部郎中, 结果现在谢良臣就把他调去国子监任司业去了。

还有祝明源和唐于成, 谢良臣将二人一个调去了刑部直隶京兆府司任主事,一个调去了督察院任右佥都御史, 武徇则派往工部,接替谢良材的郎中一职。

除此之外, 他还大力提拔国子监出身的官员, 不仅进士出身的官员们得到了重用, 就连原本底层的小官也做了破格提拔, 将吏部非进士不能入流的潜规则给直接破坏了。

为此,首先发难的便是江尚书,他道谢良臣此举乃是为了把持朝政,请求皇上太后免了他吏部尚书之职。

谢良臣斜了他一眼,冷哼一声,直接出列道:“若说举贤不避亲,江尚书与大理寺少卿江大人乃是父子,这又该如何说道?”

之前江牧升迁之时,江尚书任职吏部,而钱庸为户部尚书。后来钱庸上位,吏部尚书之职便又落在了钱庸头上,自此之后,江牧便一直担任大理寺少卿未曾挪动过。

要说江尚书没有关照过自己儿子,谁会相信?

“谢大人此言差矣。”另有一文官也跟着出列,反驳道,“小江大人考评历来优秀,在大理寺多年更是兢兢业业,上下官员无不信服,怎能与谢大人此举相比?”

“哦?李大人的意思是,本官在任免官员的事情上徇私舞弊了?”谢良臣哂笑一声。

那姓李的官员出自督察院,是督察院另一位佥都御史,自唐于成被调入督察院之后,他便十分不满。

主要就是因为唐于成情商高,极擅做人,因此才入督察院不久便笼络了好些御史,他心生不满之余,便觉得觉得唐于成是靠着拍谢良臣的马屁所以才升官的。

“这话可是谢大人说的,不是本官说的。”李御史冷笑一声,偏过头去。

谢良臣扫了一眼江尚书又看了眼这姓李的御史,嘲讽的弯了弯嘴角,既然有人非要出来挑衅他,那他就找个人开刀好了。

“李大人如此义愤填膺,本官既任了户部尚书一职,便将吏部最近升任的各位大人履历当堂说出来,看看本官是否有徇私舞弊之举。”

言罢,谢良臣便从自家三弟开始,一一将众位官员升迁的理由再次详述。

虽然他的确提拔了大量的自己人,但是谢良臣也是有选择的,他只选那些的确有办事之能,如齐术、汤一业这种。

至于原本的贵戚子弟,谢良臣也尽量选了风评不错,家风也不错的那种,所以他虽提拔了不少人上来,但是几乎无明显可指摘之处。

“哼,即便谢大人所言为真,满朝文武百官,谁人不是为国尽忠?可谢大人却偏偏选了与你关系甚厚的同乡和国子监学生,还说不是藏有私心?”李御史仍旧不服。

见他硬顶,谢良臣也不废话,直接将这位李御史的旧事也说了出来。

“说到私心,李大人早年间曾娶有一糟糠之妻,该女子于乡野间侍奉李大人双亲,兼顾抚育幼子,可是李大人考中进士之后,随即便休妻下堂,停妻再娶,如此私德有亏之人何配谈公义。”

此桩乃是李御史早年旧事,如今他那糟糠妻子也早就不在人间,他本以为此事无人知晓,却没想到谢良臣竟能随口说来,一时脸色大变。

“我......谢大人......”

“住口!”谢良臣直接呵斥一声,“除了停妻再娶,你还在任佥都御史期间肆意弹劾与你政见不同的同僚,打压下属,实在不堪再任督察院左佥都御史一职!”

“臣请陛下和太后明察,此等不仁不义之徒实在不堪再委以督察院要职,当贬去地方为吏,如此方可警示百官修身养正。”

前番他训斥人时疾言厉色,后面说要将其贬官为吏又说得轻飘飘,不仅朝中百官被他这番行状震住,就连上头的小皇帝也有点吓到了。

“这......”

他转头去看帘后,却无人开口,于是小皇帝只得下旨:“李御史德行有亏,又兼攻讦同僚,朕甚不齿,特去其督察院左佥都御史一职,贬为渠县县丞,望其自省改过。”

正四品的堂官一下成了不入流的县丞小吏,如此巨变让朝中众人皆噤若寒蝉。

也是此刻他们方才明白,谢良臣不仅仅是在逐步的把持朝政,甚至连皇上和太后都得看他的脸色行事,一时间再无人敢跳出来挑战他的权威。

至于仍立堂中的江尚书,见此情况也默默的退回了队伍里,不再继续向谢良臣发难。

前番诸位皇子夺嫡,由于他曾私下偏帮成王,若不是有先帝遗诏,恐怕他早就被罢了官。

也因此,张太后却一直对他心怀芥蒂,所以才会借着曹毅兵败的名头,轻易去了他的首辅一职。

原本江尚书还想着自己恐怕再无上位之机,可如今见谢良臣这般跋扈,又觉得或许事情还有转机,开始在心中盘算起来。

不管他们如何想,谢良臣却没打算停下自己的脚步。

如今不管是融安帝也好,两宫太后也好,他们之所以忌惮自己,不外乎就是因为如今时局未稳,战乱未平,他们若是擅动,恐怕立即便会有性命之忧。

等他朝小皇帝成年亲政,羽翼渐丰,恐怕很快便会想办法除掉自己。

所以谢良臣既是迈出了这一步,便没打算收手。

首先他要做的就是将郭要的军队武装起来,这个好办,工部的震天雷已经开始批量发往前线,而突火/枪也开始生产铸造,用不了多久,郭要的所领的军队就会成为国中的战力天花板。

其次,他还需将全国大势控制在自己手中,而最好的抓手还是土改法。

由于朝廷已经下了正式的命令,因此所有违抗政策的地方豪强都被打成了叛逆。

国中拥护土改法的农民极多,但是却缺少组织调动,于是谢良臣直接派了人往地方,令其领导百姓斗争,将土改之法彻底推行下去。

为此,他还发了“集贤令”,召集拥护土改之法的有志之士,不拘其出身,只要在地方上成绩突出,谢良臣都不吝于嘉奖,直接授官。

除此之外,打仗也需要钱,他便开放了海禁,以商税补之。

至于西北原来陆上贸易,最好的办法自然是先把路打通,但是因为资金以及技术条件的限制,如今尚无法立刻解决。

所以谢良臣只能以盐引为诱饵,让内陆的客商尽量通过陆上丝绸之路出国做生意,以此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桩桩件件事皆不容易,谢良臣每天都很忙,可即便如此,他也还要时不时的去地方出差。

“夫君你放心去吧,穗儿在家会照顾好我的。”盛瑗站在门口为他送行。

她如今已怀孕五个月,只不过那肚子可比当初怀谢存墨时大多了,看着实在让人担心。

此次谢良臣要去的地方是徐州,为宣王起兵造反之地。

自郭要父子领军出征后,他们便兵分两路,郭要领五万大军去与曹毅汇合,同时接管他手中兵马,而郭整则直扑势头最猛的宣王。

经过这几个月的苦战,除了刚开始他们配合谢良臣演了一场戏,让四王看起来即将兵临皇宫之外,后来形势则完全逆转。

朝廷平叛的大军杀到后,地方百姓同时响应,如此夹击之下,四王很快便兵败如山倒,如今当初势头最猛的宣王已经自刎而死,东面的地界也基本太平。

宣王死后,郭整就带着兵马南下围剿其余叛军去了,因此谢良臣此次去不是为了平叛一事,而是为新学揭幕。

他摸了摸盛瑗高高隆起的肚子,叹口气,知道自己辜负她良多,想要说什么,却也明白此时做任何承诺都是无用的,不如到时以实际行动来证明。

于是只得道:“我此去会很快回来,我把江着留下,要是遇到急事,你只管吩咐他去做,还有万事不可逞强,只等我回来后再说。”

“嗯嗯,我知道了,夫君安心。”盛瑗点头。

再次看了母女二人一眼,谢良臣转过头,跨上马领着人出京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