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太子爷要造反(2/2)
联想到胤礽方才在太和殿的问话,康熙觉得自己隐隐约约摸到了胤礽的命脉。明白了胤礽的心结,康熙当即道:“他们都是你。保成,每一世,朕都会把他们当做你。朕对他们所有的忍耐与纵容都是因为你。”
胤礽语气带了一丝嘲讽,“您从来没有那么替儿臣考虑过。”
康熙如鲠在喉,“阿玛给他的,都是想给你的。况且,朕养他已然是第二次了,总不至于再重蹈覆辙吧?”
拍了拍胤礽的手,康熙道:“那一世,阿玛时常告诉自己,他与你原本就是同一个人,并无区别。饶是如此,看着他的一举一动,阿玛还是会经常想到你。你难道不晓得,阿玛那一世的陪葬之物都是你的画像吗?”
“还有一次,你魂魄乍现。自那以后,朕时常在想,若是将他们逼迫到绝境,你会不会出现?”看着胤礽震惊得眼神,康熙继续道:“可朕也怕。怕你觉得朕太狠心,怕你生气,所以朕一直迟迟不敢动作。”
坐在胤礽身边,康熙继续哄人:“朕总觉得是旁人带坏了你,所以才会频频给你换侍卫、换宫人。那些年,你在咸安宫的一举一动,阿玛都知道。今晚,你用他们的性命来试探。可你没必要这样,阿玛可以告诉你,所有皇子加起来都不及你。”
胤礽神经质地握紧了手心,反驳道:“您恨我。”
康熙当即否认,“没有。”
胤礽听见康熙这话,心里越发难受,“您有,您说我生而克母。”
这话让康熙呼吸一窒,“是阿玛不好,说错了话。你也知道,阿玛脾气上来了,时常口不择言。”
“儿臣时常在想,若是儿臣当年早亡,您会不会只记得儿臣的好?”这话出自胤礽真心。
“宫里早夭的孩子确实不少,但绝不会是你。”康熙不禁想问问胤礽每天都在琢磨什么?怎么会冒出这种想法?
“你自幼便住在乾清宫,与朕同饮同食。别说病了,就是心情不佳,阿玛都会亲自过问。后宫那些明枪暗箭更不会往你身上使,她们不敢。”胤礽幼年时,他拿胤礽当眼珠子一样护着,怎么可能让胤礽早夭?
胤礽心中对康熙的怨念多得很,此刻一件件控诉。连他幼年读书习字,康熙苛责太过的事都翻出来了。
康熙听胤礽说的这桩桩件件事,忍不住打断他:“朕总觉得,有朕在,你就跟小孩似的一样胡闹,学不会稳重。”
胤礽顿时就不服气,“儿臣哪里不稳重?”
瞧出胤礽心里在想什么,康熙顿时认错:“是阿玛说错话了。”
有些事情过去太久,康熙脑海中是一片空白、毫无印象,但瞧着胤礽愤愤不平的脸色,康熙也全然接受胤礽的指责。
这么一晃,一个时辰就过去了。康熙觉得自己困意都上来了,几乎是强撑着宽慰胤礽。
胤礽还沉浸在自己的情绪里,他觉得自己与康熙之间的恩怨,哪里是一两件事就能说清楚的。
夜色越发昏暗,也不知何时,康熙猛然惊醒。见胤礽躺在床榻之上安眠,康熙才松口气。今夜,胤礽的折腾劲总算是过去了。
次日一早,康熙不欲叫醒胤礽,便自己上朝去了。
此刻,朝会上只有群臣,康熙安排礼部去准备胤礽的登基大典。
想到还被扣押在宫中的诸位皇子,康熙有意等一切都尘埃落定之后,再放人。
为了尽快让朝堂平静下来,康熙几乎是雷厉风行地定下了禅位一事。也为了不让胤礽登基后为难,康熙亲自动手清理朝堂,以至于菜市口的血迹就没有干过。
短短一个月,龙椅上的人便换了一个。
康熙五十七年六月,这场皇位之争,终于落下帷幕,京中众人才算是放下心来。
胤礽登基后,次年改元“泰安”。
胤礽与康熙的政见多少有些不合,这也是昔年父子两产生矛盾的原因之一。康熙内敛,胤礽张扬。如今胤礽登基,自然是大刀阔斧的改革。
康熙并不担心胤礽如何为帝,毕竟在他心里,胤礽是处处好。
然而一瞧见守在乾清宫的侍卫,康熙就不禁在心里腹诽胤礽睚眦必报。他原本以为事情说开了,胤礽也该与他摒弃前嫌。结果,乾清宫依旧是重兵把守。
这种半圈禁的日子,在康熙看来并没有想象中的难受。胤礽到底放不下康熙,便时常来乾清宫见他。
想到胤礽如今还住在毓庆宫,康熙不免道:“毓庆宫是你当太子时的宫殿,如今再住那儿,便有些不合身份了。”
胤礽把手中奏折扔在桌上,“养心殿晦气。”
康熙顿时明白了胤礽的心思,“阿玛搬去畅春园住?”
胤礽不搭话。
康熙想了想,“或者咸安宫?”
胤礽哼哼唧唧,半晌才说出一句:“儿臣把咸安宫拆了。”
康熙的目光停留在胤礽,见胤礽脸色尚好,不禁道:“好端端的宫殿,拆了做什么?”
胤礽霍然起身,“您就安安分分在乾清宫待着吧。”说罢,胤礽甩袖而去,连今日来乾清宫的目的都忘了。
康熙瞧见他这副模样,只觉得胤礽脾气是越发见长。罢了,自己惯的,自己还得受着。
视线落到胤礽留下的奏折上,康熙发觉是允许沿海百姓参与海贸一事。想到胤礽的性子,怕是已然决定如此做了。
康熙本无意插手胤礽如何处理政事,但想到胤礽甚少将奏折带到乾清宫,便觉得胤礽估计是遇到一些阻绊。
因此,康熙便提笔为胤礽这法子描补。他若是未曾记错,江、浙、闵、粤四省海关法例已然完善不少。胤礽如今不过是更为放开而已,让更多沿海省份参与其中。
一方面康熙觉得让胤礽循旧例即可,另一方面又认为胤礽需将海关衙门更为完善。一想到海盗猖獗,康熙便难免多多写上几条。
待写完,康熙才叫门口的侍卫进来,“送给你主子。”
侍卫接过奏折,一溜烟就跑了。
胤礽看着熟悉的笔迹,难免陷入沉思。他从前总觉得康熙的处处退让是半真半假,但如今康熙干脆利索地禅位,又丝毫不插手朝政,到底让胤礽心里好受不少。
想到康熙也没有几年了,胤礽便甚少再去折腾康熙,端的是一副孝顺儿子。
康熙发觉胤礽的变化后,欣慰得很。他总觉得这是他与胤礽的最后一世,若是胤礽仍旧放不下,他当真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父子二人重归于好,康熙难得过上了舒心的养老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