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辞行回滇(2/2)
愤怒过后,皇后很快恢复理智。
“安国公,一直在演戏。从进京坐马车开始,又是头发花白的,又是给仅存的两个孙女办汉家及笄礼,连出门都不骑马改坐马车。她这是在示弱迷惑朕啊!真是舍得下血本,连白昆山都没出席及笄礼,朕都要以为,她是真迁怒,宁愿不要一个大理寺少卿的帮手!”
皇帝怒从心头起,已经许久没有人,胆敢如此愚弄他了。
太子就在一旁,闻言劝慰道:“父皇息怒,安国公走就走了,许是误会也说不定。”
“误会?那老狐貍能醉到躺着出城门,还让城门卫把前因后果知道得清清楚楚?她分明是在堵朕的嘴!”皇帝轻叹:“你还是太年轻,以为世上都是好人,臣子都驯服忠心,哪知他们都有自己的小算盘呢!”
“有小算盘又如何?如今云南已经修了两条大道出滇,不管是运粮还是运兵,都能直捣黄龙,不必翻越丛山峻岭,土人的地利优势正慢慢减弱。云南的织造近些年名震一时,可终究底蕴尚浅,多靠京中、江南富贵人家采买,只要断了商路,她们还能把布匹卖到哪儿去?卖给那些只穿一条兜裆布的土人吗?”
太子说得狭促,皇帝也不禁被逗笑。皇帝却不明白;“朕难道是昏君,让她当面辞行都不敢。”
“父皇英明神武,安国公却已老迈,许是真误会了。云南是何等瘴疠之地,连世女之尊都中虫瘴而死。以安国公如今的年岁,糊涂些也是有的,父皇向来体恤臣子,这回就大人有大量,饶她一回,可好?”
皇帝不悦,板着张脸:“你呀!心软嘴甜,最容易让他们拿捏!给你二弟求情不够,现在还要给外臣求情。”
“父皇明鉴,儿是为自己求情啊。父皇一生气,儿就担忧得吃不下睡不着,为了儿的身体着想,父皇就放宽心,不为这些俗事气恼了吧。”
皇帝一拍大腿,叹道:“罢罢罢,看你的面子。哼!跑了又如何,世女还没册封呢,总有她求朕的时候。”
太子又是温言软语一阵劝慰,好不容易劝得皇帝不再生气。
端本宫,太子回宫先喝三碗热茶,惊得太子妃忙问:“身边人是怎么伺候的!干看着殿下口渴不成!”
太子摆摆手:“不关他们的事,今日父皇得知安国公回云南,发了好大的火儿,我劝慰了好久,才把人劝回来。”
“已经走了吗?妾仿佛记得不久之前还收过安国公府的礼啊。”
“不久是多久?”
太子妃努力回想,最后在宫女的提醒中回忆起来,“最迟一次见面是大婚第三天,且从宗庙回来,在大殿门口见过春生、迟生一面。”
“难怪连你都没发现,近些日子太忙了。”太子轻拍太子妃手背,他们少年夫妻,门当户对,又是刚成亲,正是浓情蜜意的时候。太子愿意给太子妃讲解外面的事情,也不介意太子妃偶尔的疏漏。
有心算计,防不胜防。
安慰太子妃不要放在心上之后,太子去了甘祠殿。
二皇子住在甘祠殿二里,他的殿宇,就在芷阳公主和春生、迟生住所的中间。不如芷阳公主华贵,也不像春生、迟生的住所布置得充满西南风情。二皇子的殿宇,一个词:标准。标准的皇室规格制度,香炉就放在香炉该在的位置上,博古架上的展品都是按照宫规礼仪标准示范的图样子摆的。
太子到的时候,二皇子正在看书,即便是在自己的殿宇里,他也穿着皇子规制的正式袍子。
“二弟,安国公早已离京,此事,你是否知晓?”
二皇子拱手,毫不避讳、干脆利落答道:“知。”
“唉,你呀。”太子不知该说什么,唯有叹息。
太子身为兄长,不想指责二弟,关于二弟和迟生的婚事,太子也是不赞成的。这是一母同胞的亲兄弟,怎忍心看他婚姻不能如愿。
可身为一国太子,太子又深知这样不对。安国公宁愿耍无赖都要离京,对京城的局势肯定有自己的判断。无论什么促使她下这样的决定,朝廷都该了解。不听历经两朝的能臣所言,难道听无知竖子夸夸其谈吗?
太子只能安慰道:“你别往心里去。当初父皇还想过,把迟生许配与我。”
瞧这话说的,一女许配两兄弟,还让弟弟不要往心里去。
二皇子却明白太子的意思,“我知道,父皇只是想要拉拢勋贵而已,不管我还是木二,都是棋子。”
“父皇也疼爱我们,只是他身为帝王,要照管的人太多。”
“必须有所舍弃。”二皇子把他的话补充完整,“所以,我只是被舍弃了而已。”
太子又是一声叹,他能说什么。手心手背都是肉,父皇待他实在是好,世上能如他一般轻松的太子,实在是前无古人。作为帝王,父皇的考量也不算错,安国公府远在新南边陲,偏偏占据大片土地,还有能力拉拢吐蕃,若是她与吐蕃联手,连成一个半圆,把中原包在中间,成为实际上的过中国。
这样一个能臣干将,偏偏只有两个孙女作为继承人。就是旁人家只有两个儿子,也是要提心吊胆的,更何况两个孙女。用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利益,谁看了都说是好主意。
可是道理是通的,人情却不通。
寻常父亲,总是会为儿子寻找一个合心意的妻子,盼着儿子生活顺心;仁慈帝王,也不会这样□□算计,仿若民间吃绝户。
太子的为难,二皇子知道。“大哥别担心,我早就想开了。我身为皇子,受天下供奉,牺牲理所应当。只是,我终究是个人,被牺牲之前,还想挣扎几下。若能逃出樊笼,余生欢喜。若是命中注定,扑腾这几下,我也了结心愿,不至于日后每每想起,只余后悔旧独。”
第三声叹息,被太子沉重得吐出来。太子拍拍二弟的肩膀:“你长大了。”
道理都懂,只是心里这道坎,总是过不去。
事到如今,太子只能安慰自己,什么都没有发生。只是安国公疼惜孙女,只有两个独苗,溺爱一些难免。所以,提前回云南,只是一片慈心,与什么朝政啊、局势啊,都没有关系。
安国公离京这事儿,并未在京城引起太大波澜。
秋闱、春闱、特科、太子大婚、公主出嫁,喜事、大事一件接着一件,看完这些热闹,又该过年了。
只是,朝堂上,皇帝一直挂念着一件事:吐蕃使者呢?
说好要来朝贡的吐蕃松日赞普,过完年都没有消息。皇帝隔段时间就要问一问宣政院:可有吐蕃使者的消息。
问得宣政院长官,大过年的,头发一薅掉一把。
过完年,一直到开春,松日赞普的使臣终于历经艰险到了京城。使臣衣衫褴褛,若不是他拿出信物文书,说他是乞丐都没人反驳。
“陛下,吐蕃诸部混战,百姓死伤无数,我部心向天/朝,愿意称臣纳贡,还请陛下为我部族人报仇雪恨啊!”简单梳洗后的使者一上殿,就扑在地上哇哇大哭。
皇帝手里有两份折子,一份是用藏文写的,弯弯曲曲,却是松日赞普亲笔,必须先呈上,以表尊重。另一份是译字生翻译好的汉字,写得很简单,松日赞普有意倒向中原的消息被另外两个大部族知晓。如今他们以清除叛徒为由,联盟围剿松日赞普一部。许多小部族被裹挟着,一起讨伐松日赞普。
如今送日赞普兵力不济,只能勉强支撑,还请中原皇帝陛下念在他的忠心上,派兵助他一臂之力。
皇帝安抚了使臣几句,请他下去休息。一会儿功夫,折子已经在诸位内阁辅臣中传看了一遍,皇帝谦逊问道:“先生们有何可教朕?”
皇帝是上过战场的,又治国理政这么多年,威势赫赫,即便是李首辅,也不敢轻易出言。按照惯例,还是排位最末的杨四辅先发言。
“吐蕃,化外之地,如汉武唐宗之盛,也为纳入掌中。”杨四辅先开了个头,准备定下基调,眼神一转,看皇帝神情不对,立刻转折:“然我朝历经两代明君,励精图治,国库丰盈,名将星列,战马如云、兵士强健,若能将此广袤土地收归囊中,必成就不世功业。”
杨四辅话一出口,其余辅臣就皱眉,到他们这个涵养水平,能皱一皱眉,已经是情绪外露。
打仗,好啊,你上下嘴皮子一碰就要打。军费从哪儿出?将领用谁?士兵从哪儿调?后勤怎么解决?吐蕃可没多少人了解它的情况,不说别的,贸然去打,连带路的向导都不够吧。
“杨先生所言甚是。”皇帝却已经定下准绳,“吐蕃原本诸部混战,局势混乱,我朝不宜搅入一滩烂泥中。如今吐蕃局势却已渐渐明晰,三家大部族呈三足鼎立之态,若无我朝援手,松日赞普定不是其他两家联盟的对手。等他们灭了松日一部,实力大增,难道会安心在苦寒之地固守清贫?别忘了,父皇在位的时候,吐蕃还曾侵入四川。若非父皇坚决要打,宁愿惨胜,也要震慑住敌人,令他们三十年不敢犯边。”
辅臣们眉头皱得跟紧了,大道理没错,可怎么打?那地方普通人上去直接晕倒,战力基本减半,又没有良田和大量人口,千辛万苦打一回还要亏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