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8章 合作社的新机器(1/2)
第三百九十八章:合作社的新机器
1959 年的夏末,阳光如火焰般炽热,高悬于天空之上,无情地炙烤着合作社的场院。场院的地面被晒得发烫,仿佛能煎熟鸡蛋一般。金黄色的麦子堆积如山,宛如一座金色的小山丘,在阳光的映照下,散发出耀眼的光芒,令人目眩神迷。
微风徐徐拂过,轻柔地抚摸着麦堆。麦堆上的麦糠被风吹起,如同碎金般在空中飞扬,然后纷纷扬扬地洒落在村民们的蓝布褂子上,仿佛给他们披上了一层金色的纱衣,使得他们原本朴素的衣着也增添了几分华丽。
在这繁忙的场院中,谢文东蹲在场院的一角,他的身影被麦堆巧妙地遮挡着,若隐若现。他的双手紧紧握着一把镰刀,那把镰刀在他的手中显得格外沉重。这把镰刀已经陪伴了他整整十年,木柄被他的手掌反复摩挲,变得油光锃亮,宛如一件被精心呵护的珍宝。
刀刃上的豁口犹如岁月的皱纹一般,虽然经过多次修补,却依然清晰可见。这些豁口不仅是这把镰刀的瑕疵,更是它所经历的沧桑岁月的见证。
这把镰刀原本并非普通的农具,而是他从鬼子手中缴获的军刀。经过他的巧手改造,这把军刀褪去了原本的锐利与杀气,摇身一变成为了他种地的得力工具。
谢文东的指尖还沾着麦秸秆的绿汁,那是他刚刚收割麦子时留下的痕迹。他专注地凝视着手中的镰刀,仿佛能透过它看到过去的岁月。这把镰刀见证了他在田间辛勤劳作的每一个瞬间,也见证了他在生活中的坚韧和不屈。
每一道豁口都像是一个故事,讲述着这把镰刀在不同时刻的经历。也许是某次与坚硬石头的碰撞,也许是在收割时遇到了特别坚韧的麦秆,又或许是在岁月的磨砺中自然形成的。这些豁口虽然让镰刀看起来有些破旧,但却也赋予了它一种独特的韵味。
谢文东轻轻抚摸着刀刃上的豁口,感受着它们的存在。这些豁口就像是他人生道路上的坎坷与挫折,虽然给他带来过困难,但也让他变得更加坚强和成熟。
“谢社长!谢社长!”村东头的老周头扛着锄头往这边跑,草帽歪在脑后,满脸是汗,“县城农机站的车来了!咱买的那台‘铁家伙’到了!”
“真来了?”谢文东猛地站起来,镰刀“当啷”掉在麦堆上。他顾不上捡,跟着老周头往村口跑,心里像揣了只兔子——这台脱粒机,是合作社攒了半年的钱才买下的,前阵子农机员来村里勘测,说这机器一天能顶二十个人干活,他当时还不信,总觉得再厉害的铁疙瘩,也比不上手里的镰刀。
村口的土路上,一辆绿色的卡车正缓缓驶来,车斗里装着个庞然大物,银灰色的铁皮在太阳下闪着光,轮子比念军还高。村民们早就围了过来,里三层外三层,伸着脖子往里看,嘴里不停啧啧赞叹:“这就是脱粒机?咋这么大!”“听说不用人薅麦穗,倒进去就能出麦粒?”“咱村往后再也不用熬夜打麦了!”
卡车停稳后,一个穿着蓝色工装、戴着鸭舌帽的年轻人跳下来,手里拿着个本子,笑着朝谢文东走来:“您是谢社长吧?我是县农机站的小李,来给您送机器,顺便教大伙怎么用。”
“辛苦你了,小李同志!”谢文东握住他的手,掌心的老茧蹭得小李的手发疼,“快,先到合作社的屋里歇会儿,喝碗水。”
“不了谢社长,先卸机器吧,天热,早点装好还能试运转。”小李擦了把额头的汗,指挥着卡车司机把机器卸下来。几个年轻的村民赶紧上前搭把手,钢丝绳勒得他们的肩膀发红,却没人喊累——这可是能让他们少受累的“宝贝”,多使点劲算啥。
机器刚放在场院中央,村民们就围了上来,你摸一把我碰一下,像是在看稀世珍宝。张彩霞也提着篮子来了,里面装着刚烙好的玉米饼,她把饼递给小李,又给围观的村民分了些,笑着说:“都别急,往后有的是时间看,先让小李同志教教咋用。”
小李打开机器的盖子,指着里面的齿轮和滚筒,给大伙讲解:“这是进料口,把麦子倒进去,滚筒一转就能把麦粒脱下来,这边是出麦粒的,那边是出麦秸的,一天能脱二十亩地的麦子,比二十个人手快多了。”
“这么厉害?”老周头瞪大了眼睛,“我年轻的时候,跟二十个人一起打麦,从早忙到晚也就能弄十亩地,这铁家伙真能顶俩咱?”
“叔,您放心,错不了!”小李拍了拍机器的外壳,“就是操作的时候得注意,千万别把手伸进去,也别按错按钮,不然机器容易坏。”
说着,小李就开始详细地向谢文东讲解操作步骤:“首先,我们要检查一下电源是否连接正常,确保没有漏电等安全隐患。然后,找到这个开关,轻轻地按下它,听到‘咔嚓’一声,就表示机器已经启动了。接下来,我们需要等待滚筒开始转动,这可能需要一些时间,所以要有耐心哦。等滚筒转起来之后,我们再慢慢地将麦子倒入进料口,注意不要一次性倒太多,以免造成堵塞。”
谢文东站在机器旁,眼睛紧紧地盯着那些陌生的按钮,心里有些发慌。他的手心开始出汗,仿佛这些按钮随时都会突然蹦出来咬他一口。他不禁想起了当年打鬼子时使用的步枪,那是他这辈子用过的最复杂的东西了。而眼前这台比步枪复杂多了的机器,他真的能学会操作吗?
“谢社长,您试试。”小李把开关的位置指给他。
谢文东深吸一口气,伸手去按开关,可手一抖,却按在了旁边的停止按钮上,刚转起来的滚筒“咔嗒”一声就停了,场院里顿时安静下来,紧接着爆发出一阵笑声。
“谢社长,您按错了!”老周头笑得直揉肚子,“这铁家伙可不吃您那套,得按对地方!”
谢文东的脸一下子红了,像被太阳晒透的西红柿。他挠了挠头,有点不好意思:“这玩意儿比步枪难摆弄,我再试试。”
这次,他盯着开关,慢慢伸出手,稳稳地按了下去。滚筒“嗡嗡”地转了起来,声音虽然大,却很有节奏,像是在唱歌。村民们的笑声停了,都屏住呼吸看着,眼里满是期待。
“好!转起来了!”有人喊了一声,场院里又热闹起来。
小李把一捆麦子倒进进料口,麦粒很快就从出料口涌了出来,金黄的麦粒落在麻袋里,发出“沙沙”的声响,麦秸则从另一边被送了出来,整整齐齐地堆在地上。村民们看呆了,嘴里不停赞叹:“真快!真干净!”“往后再也不用弯腰薅麦穗了!”
谢文东看着涌出来的麦粒,心里忽然涌起一股暖流。他想起1940年的夏天,那时候他还在黑风寨,跟弟兄们一起帮村民收麦子。鬼子的巡逻队来了,他们只能把麦子藏起来,等鬼子走了再偷偷收,有个叫小石头的弟兄,为了保护村民的麦子,被鬼子的子弹打穿了胸膛,临死前还攥着一把麦穗,说“要让村民们吃上白面馒头”。现在,有了这台机器,村民们不仅能吃上白面馒头,还能少受累,小石头要是泉下有知,该多高兴啊。
接下来的整个下午,谢文东都全神贯注地跟随着小李学习操作。他从最基础的检查机器开始,仔细地观察着每一个部件,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然后,他又学习如何将麦子倒入机器中,确保麦子能够顺利地进入加工流程。接着,他学会了清理麦秸,这是一项需要耐心和细心的工作,因为麦秸如果不清理干净,会影响机器的正常运转。
谢文东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这些操作,他的手上沾满了油污,但他毫不在意。他的衣服也被汗水湿透了,但他仍然没有停下。他专注于每一个动作,努力记住小李所说的每一个注意事项,就像当年记住鬼子的布防图一样认真。
在谢文东的内心深处,这台机器绝非一般的机器那么简单,它简直就是能带领村民们走向富裕生活的“秘密武器”。他非常清楚这台机器对于村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它代表着希望、代表着改变、代表着未来。因此,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学会如何操作这台机器,让它发挥出最大的效能,为村民们创造更多的福祉。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太阳也逐渐西沉,眼看着就要落山了。然而,谢文东并没有被时间的流逝所影响,他全神贯注地学习着如何操作这台机器。经过长时间的摸索和实践,他终于逐渐掌握了操作技巧。
当他将麦子倒入进料口的那一刻,心中充满了期待。他紧紧盯着机器,生怕出现任何差错。突然,麦粒像被施了魔法一样,源源不断地从出料口涌了出来,仿佛是一场金色的雨。谢文东的脸上立刻绽放出了灿烂的笑容——他终于学会使用这个“铁家伙”了!
从此以后,村民们再也不必像过去那样辛苦地打麦了。这台机器将大大减轻他们的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让他们的生活变得更加轻松和美好。想到这里,谢文东的心中充满了成就感和喜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