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游竞技 > 我在现代量子封神 > 第241章 时熵纪元

第241章 时熵纪元(1/2)

目录

紫金色的时熵之海从未有过退潮的先例。在此之前,这片横亘于时间维度缝隙中的海域,始终以翻涌的混沌姿态存在——海水是凝结的时间碎片,每一滴都裹挟着千万个时空的残响,浪尖跳动着即将湮灭的过去,浪谷沉睡着尚未诞生的未来。直到那一天,海面上骤然响起穿透维度的低鸣,像是无数座时钟同时倒转的齿轮声,紫金色的浪潮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向远方退去,露出了亿万年来从未被窥探的海床。

海床并非想象中的泥泞荒芜,而是由无数层透明的“时间结晶”叠加而成。每一层结晶里都封存着一段凝固的时空:有的层里是史前大陆的火山喷发,岩浆在结晶中保持着喷涌的姿态;有的层里是星际文明的战舰残骸,断裂的舰体上还闪烁着微弱的能量余辉;最深层的结晶中,甚至能看到原始宇宙大爆炸时的光斑,在黑暗里跳动了百亿年。当最后一缕时熵海水退离海床边缘,结晶层开始发出幽幽的蓝光,无数道光线沿着结晶的纹路汇聚,在海床中央勾勒出一座建筑的轮廓。

那是时熵平衡委员会殿堂的雏形。起初只是几道模糊的光痕,随着光线的不断聚集,光痕逐渐变得厚重、立体。青黑色的基石从结晶层中升起,每一块基石上都天然镌刻着螺旋状的时熵纹路,纹路中流淌着淡金色的能量,如同殿堂的血管。接着是立柱,十二根盘龙柱拔地而起,龙身由琉璃与星铁混合铸造,鳞片在光线下折射出彩虹般的光泽,龙首高昂,口中衔着悬浮的时熵宝珠,宝珠转动时,会将周围的时空波动转化为稳定的能量场。殿顶的琉璃瓦是最后成型的部分,每一片瓦都像被压缩的星空,表面布满细密的符文,瓦与瓦之间没有任何拼接痕迹,仿佛是一整块星空被切割成无数规整的方块。当最后一片琉璃瓦归位,整座殿堂散发出一阵温润的白光,随即白光内敛,一座高百米、宽两百米的宏伟建筑稳稳矗立在时熵海床之上,殿门上方的匾额上,“时熵平衡委员会”七个鎏金大字缓缓浮现,字体流动不定,仿佛随时会化作一道光融入时空。

这座殿堂的运行机制,从诞生之初就颠覆了所有已知的时空规则。走进殿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圆形的议事大厅,大厅中央没有固定的座椅,只有十二座悬浮的平台,平台的材质会随着使用者的变化而改变——当时熵清洁工使用时,平台会化作温润的云棉,避免清洁工身上的“熵尘”污染殿堂;当时熵监测树接入时,平台会生长出细密的根系,与殿堂的能量网络相连;当抗熵防火墙入驻时,平台则会变成闪烁着电流的金属台,增强防火墙的运算能力。

议事大厅的墙壁是由“记忆水晶”构成的,能够实时呈现时熵之海的动态——此刻海面上的浪高、某片海域的熵值波动、是否出现时空裂隙等信息,都会以光影的形式投射在墙壁上。而大厅顶端的穹顶,是一面巨大的弧形时痕镜,镜面平时呈雾白色,只有在召开重要会议时才会亮起,清晰地映照出各个时空的时熵状况。

最令人称奇的是委员会委员的轮换机制。时熵清洁工、时熵监测树、抗熵防火墙,这三大时熵管理体系的核心力量,并非固定担任委员,而是以每月为周期轮流入驻殿堂。时熵清洁工是由时空碎片凝聚而成的类人形态,他们的身体由“抗熵纤维”构成,能够在高熵环境中自由穿梭,主要职责是清理时空裂隙中堆积的“熵尘”——那些因时空坍塌而产生的废弃能量体。每当清洁工担任委员时,他们会将近期清理过程中发现的高熵区域、熵尘堆积规律等信息,通过指尖的能量触须传输到记忆水晶墙上,为决策提供最直观的现场数据。

时熵监测树则是生长在时熵之海边缘的特殊植物,它们没有固定的形态,而是以“根系网络”的形式遍布各个时空节点。每一棵监测树都有上亿条根系,每条根系末端都有一个“熵感探头”,能够实时监测所在区域的熵值变化。当监测树轮值时,它们会将根系收集到的海量数据,通过殿堂立柱上的时熵宝珠传输进来,数据在议事大厅中央汇聚成三维的数据云,委员们可以直接伸手触碰数据云,调取具体时空的熵值曲线、变化趋势等细节。

抗熵防火墙是由高阶时空文明遗留的人工智能进化而来,它们没有实体,而是以能量流的形式存在于殿堂的电路网络中。防火墙的核心功能是构建“抗熵屏障”,阻止高熵区域的能量扩散到低熵时空。轮值期间,防火墙会将近期构建屏障的参数、遇到的新型熵增模式、屏障的损耗情况等信息,以代码流的形式投射在悬浮平台上,代码自动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图文,方便其他委员理解。

这种轮换机制的精妙之处,在于三者的专业领域恰好互补。清洁工熟悉一线的熵增实况,监测树掌握宏观的熵值数据,防火墙精通技术层面的抗熵手段。每月初的轮换仪式上,上一任委员都会将核心工作信息以“时熵印记”的形式,印刻在议事大厅中央的能量柱上,新委员只需触碰能量柱,就能瞬间接收所有信息,确保工作衔接毫无断层。有一次,某片偏远时空突然出现“熵爆”前兆,轮值的监测树通过根系网络第一时间发现异常,即将卸任的清洁工立刻提供了该区域的地形特征、熵尘堆积历史等现场信息,而新任的防火墙则根据这些数据,在十分钟内构建出三层抗熵屏障,成功遏制了熵爆的扩散。这种高效的协作模式,让时熵平衡的维护效率提升了数十倍。

《时熵管理宪章》的存在形式,更是将“时空适应性”体现到了极致。传统的管理章程往往是固定的条文,难以应对瞬息万变的时熵环境,而刻在殿堂琉璃瓦上的宪章,却能随着时熵的变化自我更新。每一片琉璃瓦上都刻着一条宪章条文,条文并非静止的文字,而是由无数个微小的“时熵粒子”组成,粒子会根据时熵环境的变化调整排列顺序,从而改变条文的表述。

每月的最后一天午夜,整座殿堂会进入“更新状态”:所有琉璃瓦同时发出微光,瓦片上的时熵粒子开始躁动,沿着固定的轨迹重新组合。此时,议事大厅的时痕镜会亮起,投射出过去一个月内各时空的时熵变化报告、新出现的熵增问题、抗熵技术的突破等内容,琉璃瓦上的粒子会根据这些信息,对宪章条文进行修订、增补或删除。有一次,某个人类文明发明了“时空折叠技术”,虽然极大提升了出行效率,却导致局部时空的熵值异常波动。当月更新时,琉璃瓦上自动新增了“时空折叠技术使用规范”条文,明确了该技术的使用范围、熵值监测标准、违规处罚措施等内容,而这些新增的文字,正是由时熵粒子根据该文明的技术参数、时空环境数据自动组合而成。

更神奇的是,宪章的更新并非无序的调整。每一片琉璃瓦都与殿堂的“核心智能”相连,核心智能会综合分析监测树提供的熵值数据、清洁工反馈的现场情况、防火墙的技术建议,为条文的更新提供逻辑依据。因此,无论宪章如何变化,始终遵循着“维护时熵平衡、保障时空稳定”的核心原则。有研究者曾试图干扰琉璃瓦的更新过程,向瓦片输入错误的时熵数据,但核心智能立刻识别出异常,启动了“纠错机制”——瓦片上的时熵粒子瞬间爆发出强光,将错误数据反弹回去,同时发出警报信号,让轮值的防火墙第一时间锁定干扰源。这种自我保护、自我修正的能力,让《时熵管理宪章》始终保持着权威性和适应性。

重大决策的公证程序,则为“时熵平衡”增添了一层“历史约束”。时熵纪念馆位于殿堂的东侧,是一座由“时空化石”搭建的小型建筑,馆内最核心的展品,便是刻在黑色石碑上的《逆共时律》铭文。“逆共时律”是时熵世界的基本法则之一,它规定了所有时空活动都必须遵循“熵增可控、因果闭环”的原则,是时熵管理的“根本大法”。

每当委员会需要做出重大决策——如调整抗熵屏障的覆盖范围、修订时空通行规则、处理大规模熵增事件等,都必须经过《逆共时律》的公证。公证过程并不复杂,却充满了仪式感:首先,轮值委员将决策方案转化为“时熵符文”,通过能量传输器投射到《逆共时律》的石碑上;接着,石碑会发出低沉的嗡鸣,铭文上的文字开始闪烁,逐一比对决策方案与逆共时律的契合度;如果方案符合法则,石碑会释放出一道金色的“公证之光”,照射在决策方案的符文上,符文随即化作一道光,融入殿堂的记忆水晶墙,成为正式的决策文件;如果方案存在违背逆共时律的内容,石碑会发出红色警报,同时在符文上标记出违规之处,提示委员进行修改。

有一次,委员会为了快速降低某片高熵区域的熵值,提出了“强行清除该区域所有时空活动”的方案。当方案投射到石碑上时,《逆共时律》的铭文瞬间亮起红光,在方案的符文上标记出“破坏因果闭环”的警示——该区域虽然熵值较高,却承载着某个文明的历史传承,强行清除会导致该文明的因果链断裂,引发更大范围的时空混乱。委员们根据石碑的提示,修改了方案,改为“分阶段构建抗熵屏障、逐步引导时空活动迁移”,最终既降低了熵值,又保护了文明的传承。这种公证程序,不仅确保了决策的合法性,更让委员会的工作始终敬畏历史、尊重时空规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