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崇祯:30年不上朝 > 第537章 真武大炮

第537章 真武大炮(2/2)

目录

墙高 1 丈 5 尺(折合今约 4.8 米),墙外护城河(池)深亦 1 丈 5 尺,城郭周长 5 里 127 步(约合 3260 米),整体呈方正格局,南城墙作为后期展筑的重要部分,更是集中体现了明初筑城的严谨工艺。

南城正门名为 “广恩门”,门楣上方矗立着巍峨的门楼,飞檐翘角,既作了望之用,又显卫城威仪;

嘉靖年间,为强化防御,城墙四角又增筑敌台,台体向外突出,可对城下形成交叉火力,进一步完善了城防体系。

城墙之内,城市肌理井然有序:

一条主干道贯穿南北,如城市的脊梁,两侧建筑密集排布,市井烟火与官署在此交融。

城北为衙署区,是地方军政事务的核心,毗邻之处便是着名的玄贞观 。这座供奉真武大帝的庙宇,保留着鲜明的金元建筑风格,殿宇梁架粗犷厚重,斗拱形制古朴。

而西门方向的崇教寺,则是文脉传承之地,内奉孔子,香火绵延,见证着盖州作为边地重镇的文化积淀。

崇祯穿越前,曾有幸游历盖州,亲见明城墙遗址的残貌。后世留存的南城墙遗迹虽仅长约 50 米、高约2米,却依然可辨当年风骨。

墙体由带有工匠印记的青砖砌筑,砖缝间白灰勾缝细密坚实,严格遵循着明代 “砖砖相错、缝缝相接” 的筑城规范,每一块砖石都烙印着当年营造的严苛标准。

尤为难得的是,遗迹内还保留着完整的马道系统。

由登城斜坡与马道巷路组成,沿城墙内侧呈环形分布,斜坡采用卧砖砌筑,砖块横向平铺,层层递进,既便于车马登城,又能分散荷载,可见明代筑城技艺中 “实用与坚固并重” 的智慧。

崇祯一边想一边顺着牛德马手指的方向,望向炮口与盖州城楼的连线,点了点头:

“那就让建奴听听,什么叫雷霆之威。让建奴看看,什么叫做灭顶之灾!”

“遵旨!”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