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章 废(1/1)
随着1843年英国加大对清廷的侵略和勒索,这让拿破仑二世看到了瓜分清廷统治下的中国这个蛋糕的机会
就在神州准备北伐的关键也是神州无暇分心之时,1844年美国以进京呈递国书,享有与英国同等通商特权,保障美国侨民安全为借口,通过武力威吓与外交讹诈相结合的手段,迫使清政府签订该条约
美国国务卿韦伯斯特在给特命全权公使顾盛的训令中明确要求,中国已给予他国人民的商业便宜和各国特权,若不给予美国,美国政府不能和中国维持友好关系
顾盛抵达澳门后,以传达美国总统友好之意为名,要求北上觐见皇帝签订条约,两广总督程矞采以天朝抚驭外夷,向无此例拖延,顾盛则通过间谍获取情报,得知道光帝严令禁止洋人进京,遂将此作为谈判施压的关键筹码,称若不满足进京要求,将影响中美和好
《南京条约》签订后,美国利用清政府的畏怯心理,援引最惠国待遇原则(虽当时英国未明确要求,但美国认为利益均沾是国际惯例),要求获得英国在《南京条约》中取得的除割地、赔款外的所有特权(如五口通商、协定关税等)
顾盛宣称英国人所享之权利,美国亦应一体均沾,否则美国商民将遭受不公待遇,将平等对待包装为合理诉求,迫使清政府承认美国的特权要求
美国以中国治安混乱、美国侨民生命财产受威胁为由,要求扩大领事裁判权(即美国人在中国犯罪由美国领事审判)
例如,谈判中顾盛提出厦门民人诬告美商罗伯茨伤人一案,称若依中国连坐法,恐伤和气,要求将领事裁判权写入条约,此外,美国还以军舰巡查贸易为名,要求允许其军舰自由进出中国通商口岸,声称此举旨在保护美国商船免受海盗袭击,实则为后续军事威胁铺路
为强化借口的可信度,美国出动四艘军舰(包括“布兰迪瓦恩号”)在澳门、珠江口一带巡航,鸣放礼炮、展示武力,顾盛甚至威胁:若三十日内未获皇帝接见,将亲率舰队赴天津呈递国书,并以潮汛将带来更多军舰为借口,制造战争恐慌
清政府因鸦片战争战败后国力衰弱、畏惧列强,最终妥协在1844年7月3号和美国签订《望厦条约》
见美国这个大洋彼岸跟清廷八竿子打不着的美国都以莫须有借口强迫清廷签订《望厦条约》后,急于证明自己的拿破仑二世路易·拿破仑,在1844年初拿破仑将法国皇帝皇位传给他后,准备也学着美国强迫清廷签一个不平等条约
得知消息的拿破仑找到他只说了一句话
“英国的下场还历历在目,神州将清廷所统治的土地视作神州的土地,你若做到太过火,到时候我都不能帮你”
拿破仑说完便离开了,留下路易·拿破仑站在杜伊勒里宫的走廊里一个人沉思
他听到拿破仑说的,他的第一个想法是父亲老了,没有年轻时的锐意进取的雄心壮志了,但仔细一想,自从自己可以理政后拿破仑对于他的所有政策都没有发表过任何意见,唯独这一件事主动找到了自己
路易·拿破仑理政后在法国大搞工业化,但法国没有英国那么多的海外殖民地为自己提供原材料,急需大量的工业原材料和低廉工业品的倾销地
拿破仑的警告让路易·拿破仑不得不沉下心来重新仔细思考,经过数天的思考,路易·拿破仑终于做出了决定
1844年,路易·拿破仑派遣特使拉萼尼率领使团抵达中国,以要求与清政府签订条约、扩大在华权益为借口,向清政府施加压力,此时,清政府正忙于应对国内的各种问题,且对西方列强的侵略本质认识不足,缺乏有效的应对策略,这使得法国更容易实现其侵略目标
1844年10月24号,爱新觉罗·旻宁派遣钦差大臣耆英和法国特使拉萼尼在广州签订《黄埔条约》,除了法国要享受和英国美国一样的特权之外,拉萼尼特别要求法国能在清廷统治下的中国有进行传教的权力,法国传教士可以中国自由修建教堂和传教且不受到清廷干预
得知消息的朱怡伦并没有多说什么,他只是给主理王明下令问他准备的预备官员有多少了
朱怡伦要做好完全准备,一旦神州军队打下一个地方,这些预备官员将迅速投入地方恢复行政秩序和生产生活秩序,以最短时间完成对地方权力的接管避免过渡的混乱带来的不稳定因素
同时大量军用物资从明州出发送往海峡省前线和吕宋省前线,如此大规模的军用物资调动迅速在神州国内引起轩然大波,所有人都认为神州的北伐战争即将开始
神州要北伐最担心的就是和清廷签订了条约的国家,因为清廷不存在的话他们的条约自然也要作废,而神州是绝对不可能承认这些不平等条约的
特别是美国和法国,他们和清廷才签订条约不久,该享受的是一点没有享受到,不像英国已经在清廷统治下的中国享受了好几年的不平等条约
(这章卡了后面的审核,不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