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1章 边陲秘闻(1/2)
宁州市计生委档案馆的地下库房,陈志明在手电筒的微光下,小心翼翼地翻动着尘封的档案架。1980年代的生育登记册整齐地排列着,纸张已经泛黄发脆。他要找的是1985年云南边境某县的记录,这是从“园丁”早期活动轨迹中锁定的关键区域。
“陈队,这一册是1985年勐腊县的出生登记。”助手小张递过一本厚重的登记册,封面上的字迹已经模糊。
陈志明戴上白手套,轻轻翻开册页。边疆县的登记记录相对简略,许多条目只有姓名和出生日期,连父母信息都登记不全。在翻到七月记录时,他的手指停住了:
“1985年7月15日,男婴,姓名周正阳。母亲:杨淑芬,22岁,本地农户。父亲信息:未登记。接生员:李秀英。”
记录简单得可疑。更奇怪的是,“周正阳”这个名字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显得格外突兀。陈志明立即调取该县同期所有出生记录进行比对,发现其他新生儿大多使用傣族、哈尼族等民族名字,唯独这个“周正阳”使用的是标准汉名。
“立即查找杨淑芬和李秀英的信息!”陈志明预感这条记录背后必有隐情。
然而,户籍系统显示,名叫“杨淑芬”的女子在1986年就因“意外溺水”去世,年仅23岁。而接生员李秀英,则在1987年举家迁往外地,从此音讯全无。
“太巧了,所有知情人都‘消失’了。”陈志明眉头紧锁。
就在调查陷入僵局时,档案馆的一位退休老职工提供了一条关键线索:“那个年代,偶尔会有上面来的人,在县医院‘特殊病房’分娩,记录都会单独存放。”
在老人的指引下,陈志明在档案室最隐蔽的角落找到了一个标注“特殊事务”的铁皮柜。柜子里存放着几本不同颜色的登记册,其中一本黑色封面的册子引起了陈志明的注意。
册子内记录的都是在县医院特定病房分娩的情况,产妇信息大多使用化名。在1985年7月15日的记录页上,陈志明找到了关键信息:
“特护病房三号,产妇‘吴梅’(化名),25岁,血型Ab型Rh阴性。男婴,体重3.2kg,健康状况良好。特殊备注:上级要求保密。”
“吴梅”这个名字让陈志明心中一震——这与“园丁”已知的化名之一吻合。而Ab型Rh阴性血型,正是之前医疗报告中“园丁”的稀有血型。
“立即比对笔迹!”陈志明将这份记录与“园丁”的已知笔迹样本送往鉴定中心。
鉴定结果证实,记录上的笔迹与“园丁”的笔迹高度一致。这意味着,“园丁”很可能就是当年在边疆县秘密分娩的“吴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