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资源新生,英雄纪元(2/2)
基地边缘,经过紧急抢修的盟军空指部终于再次亮起了信号灯。跑道进行了简易平整加固。那架立下奇功的夜鹰01号直升机静静地停在机库中,地勤人员正小心翼翼地为其更换受损的旋翼叶片和进行彻底检修。塔台里,雷达屏幕重新亮起,虽然扫描范围因功率限制而大幅缩减,但总算恢复了基本的空情预警能力。
然而,空指部指挥官的脸上却带着一丝忧虑:“指挥官,夜鹰01号修复在即。但是…燃油,特别是航空燃油,依然是最大的瓶颈。现有的储备,只够支撑它进行几次短距离的紧急侦察或小规模投送。大规模空中力量恢复…遥遥无期。” 油量表上那刺眼的“17%”,如同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顾长清的目光扫过资源面板上燃油一栏,眉头微蹙:“新油田勘探计划,必须立刻提上最高优先级。伏羲,结合地质资料和缴获的日军勘探报告,给我最可能的几个靶区!”
如果说资源和工业的复苏是磐石基地的筋骨血肉,那么弥漫在整个根据地、被鲍里斯和伊万的传奇所点燃的、前所未有的高昂士气和蓬勃生机,则是它最强大的灵魂。
在基地内部:
士兵们训练的热情空前高涨。训练场上,刺杀呐喊声震天,枪炮射击声连绵不绝。新兵们以加入“雏鹰”狙击小队或StS为最高荣誉,训练起来近乎拼命。老兵们则自发地组织起“传帮带”,将宝贵的战场经验倾囊相授。
狙击训练营里,“猎隼”赵铁柱和“鹰眼”李石头归队后,立刻成为新学员眼中的明星。他们沉默寡言,但眼中闪烁的锐利光芒和身上那股若有若无的硝烟与杀气,让所有学员心驰神往。鲍里斯的训练依旧严苛如冰,但学员们咬牙坚持的意志,比太行山的岩石更坚硬。
野战医院里,伤员的康复速度似乎也快了许多。伊万偶尔在鲍里斯带领下来“巡视”,它那庞大而安稳的身影,成了伤兵们最好的精神慰藉和康复动力。一个失去手臂的年轻战士,看着伊万,对护士笑着说:“伊万同志少条胳膊也能拍扁鬼子,我少一条,一样能打枪!”
在广阔的根据地:
新开垦的梯田如同绿色的阶梯,层层叠叠铺满向阳的山坡。从敌占区逃难而来的人口持续增长,带来了急需的劳动力。村庄里,新搭建的房屋冒出炊烟,学堂里传出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小集市重现生机,虽然物资依旧匮乏,但人们脸上的愁容被希望和干劲取代。
军民关系达到了空前的融洽。士兵们利用训练间隙帮助百姓修屋筑路、抢收抢种;百姓们则自发组织起来,为基地赶制军鞋、被服,将家里仅有的鸡蛋、蔬菜送到军营。鲍里斯和伊万的事迹,被编成快板书、画成壁画,成为根据地最受欢迎的“文化产品”。一个巨大的、由百姓自发用山石和黏土堆砌的、略显粗糙却威武传神的“巨熊骑士”雕像,矗立在新开辟的村口广场上,成了根据地新的精神地标。
一支支由精壮青年组成的民兵队伍被武装起来,在八路军游击队和基地派出的教官指导下进行训练。他们的武器虽然简陋,但眼神中充满了保家卫国的决心和对磐石基地、对“西伯利亚战神”的无限崇敬。
顾长清站在基地最高的了望塔上,俯瞰着这片在战火中涅盘重生的土地。远处,黑石沟矿山的烟囱冒着象征工业力量的白烟;近处,重工厂的轰鸣与训练场的呐喊交织成充满力量的乐章;田野间,是辛勤劳作的身影和生机勃勃的绿意;村头广场上,那座质朴的“巨熊骑士”雕像在夕阳下投下长长的影子,周围围着一群嬉戏的孩童。
资源的新生,工业的脉动,民心的凝聚,士气的如虹——这一切,都交织在鲍里斯与伊万那如同神话般的光环之下,共同构成了一个崭新时代的壮丽开篇。这不是简单的休养生息,而是一场由胜利、鲜血、汗水、钢铁、土地和人心共同铸就的磅礴序曲。
“英雄纪元…” 顾长清低声念着这个由参谋部提出的、不胫而走的称谓,嘴角扬起一抹深沉而有力的弧度。他望向西边天际最后一抹如血的残阳,仿佛看到了更广阔的未来,也看到了潜藏于辉煌之下的、新的风暴与挑战。磐石基地,这艘由钢铁与意志打造的巨舰,已然加满了燃料(尽管还不够),升起了风帆,正乘着这名为“英雄”的时代洪流,驶向更加波澜壮阔、也必然更加凶险莫测的深蓝。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