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章 春醒未醒(2/2)
1945年4月初的一个晚上,戈培尔拿来了希特勒最爱读的一本书——英国历史学家托马斯·卡莱尔写的《腓特烈大帝传》。戈培尔声情并茂地为元首朗读了其中最富戏剧性的一章:在七年战争中,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大帝被俄奥联军打得山穷水尽,几乎准备服毒自杀。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他的死对头、俄国女皇伊丽莎白,突然驾崩了!俄国随即退出战争,普鲁士奇迹般地得救。这一历史事件,被称为“勃兰登堡王室的奇迹”。
戈培尔用他那极具煽动性的语调,向希特勒暗示,历史将会重演,一个类似的奇迹,注定会拯救第三帝国。据说,希特勒听完,激动得热泪盈眶。
这种唯心主义的历史观,很快又被“科学”的占星术给“证实”了。戈培尔,这位曾经把占星术当作工具来愚弄民众的宣传大师,此刻自己也成了这些东西最虔诚的信徒。他命人从希姆莱的秘密档案库里,找来了两份占星图,一份是希特勒本人的,一份是1918年为魏玛共和国绘制的。经过“大师”解读,这两份星盘精准地“预言”了战争爆发、德军胜利、以及1941年后的失败。但最关键的是,它们都“预言”:在1945年4月的下半月,德国将迎来命运的转折,并取得最终胜利!
这些荒诞不经的“证据”,被郑重地呈现在希特勒面前,作为“天命所归”的铁证。当一个政权开始靠算命来决定国策时,那离完蛋也就不远了。
就在地堡里这群人翘首以盼,等着奇迹发生的时候,一个消息,真的传来了。
1945年4月12日深夜,宣传部收到了路透社的电讯: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逝世。
地堡里瞬间炸开了锅!这,不就是他们日思夜盼的“奇迹”吗?!
戈培尔的反应近乎癫狂。据他的秘书回忆,他当时“欣喜若狂”,立刻命令手下:“快!拿出我们最好的香槟来!”然后,他抓起电话,接通了元首地堡。
“我的元首,我恭喜您!”戈培尔的声音因为极度的激动而颤抖,“罗斯福死了!星象上写着,四月的下半月将是我们的转折点。今天是4月13日,星期五。这就是转折点!”
1945年4月12日,美国历史上唯一一位连任四届的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在佐治亚州温泉因突发脑溢血去世。
罗斯福无疑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巨人之一。他是美国历史上唯一一位连任四届的总统,带领美国走出了大萧条,打赢了世界大战。可以说,他用自己“打破规则”的方式,为美国和世界塑造了新的规则。
对我们中国人来说,对罗斯福的评价可能比较复杂。尤其是在雅尔塔会议上,为了换取苏联对日作战,他在外蒙古独立和苏联在东北的特权等问题上,对斯大林做出了让步,这在很大程度上被认为是“牺牲了中国的战略利益”,至今仍是争议焦点。
但历史需要放在当时的大背景下看。在那个法西斯肆虐的年代,罗斯福最大的贡献,或许在于他为战后世界确立了一种制度性和平的框架。他是联合国的主要推动者,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设计者。这套体系尽管不完美,却一直延续至今,并且在此框架下,像二战那样的全面世界大战,再未爆发。这本身,就是一项了不起的历史功绩。
也难怪,在美国的历届总统排名中,罗斯福始终稳居前三,仅次于林肯和华盛顿,被视为“现代美国精神”的象征。
然而,地堡里的人,显然不会这么想。
一股病态的、歇斯底里的乐观情绪,瞬间席卷了整个地堡。希特勒和他的核心圈子坚信,随着罗斯福这个“头号战争贩子”的死去,美英的反苏势力必然抬头,他们很快就会跟德国媾和,然后掉转枪口,和德国站在一起,共同对抗苏联。
希特勒随即向东线部队发布命令,宣称“天意已经将这个时代最伟大的战犯从地球上清除”,这标志着战争的决定性转折。这种彻头彻尾的妄想,完全无视了盟国早已确立的“无条件投降”政策。
在第三帝国最后的时刻,宣传机器的制造者们,最终成为了自己制造的麻醉剂的最后、也是最忠实的消费者。
就在希特勒和戈培尔为罗斯福的死讯举杯庆祝时,他们并不知道,这一事件真正带来的转折,将与他们的期望完全背道而驰。在华盛顿,一位与前任截然不同的人物,正被历史推上舞台的中央。他就是——哈里·杜鲁门。
他跟罗斯福,简直是两个极端。罗斯福是出身显赫的贵族,杜鲁门则是来自密苏里州的平民。他当过农夫,开过服装店但破产了,一战时当过炮兵上尉,是美国历史上最后一位没有大学文凭的总统。他言辞朴实,性格耿直,办公桌上摆着着名的座右铭:“推卸责任止于此”。
他真正进入全国视野,是因为在二战期间领导了着名的“杜鲁门委员会”,负责调查军方的浪费和腐败问题,为政府节省了数十亿美元,也为他赢得了清廉、强硬和公正的声誉 。1944年,他作为各方都能接受的妥协人选,当上了罗斯福的副总统。1945年4月12日,仅仅当了82天副总统后,他就被推上了总统宝座。他对即将承担的重任毫无准备,曾对记者说:“我感觉月亮、星星和所有的行星都砸在了我身上。”
罗斯福的对苏政策,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他与斯大林的个人关系,他相信可以“管理”苏联。
杜鲁门则完全不同。他从骨子里就对苏联充满怀疑。作为一个讲求实际、不尚空谈的政治家,他对斯大林那种复杂的强权政治,毫无耐心。
他的上任,标志着美国对苏政策,从“合作”到“遏制”的根本性转变。而几乎在同一时刻发生的维也纳战役,为这一转变提供了最直接的催化剂。苏联对维也纳的占领,以及红军在当地的暴行,为杜鲁门政府提供了苏联扩张主义的鲜活例证,证实了他内心最深的忧虑,也坚定了他采取强硬路线的决心。
不过此时,现在在对苏联有意见,纳粹德国现在还在,有啥意见也得等把仗打完再说。
杜鲁门上台后,迅速对外宣布:将全面继承罗斯福的对德政策,绝不动摇。这句听起来平淡的表态,对正在柏林地堡里苦苦幻想“命运反转”的希特勒而言,无异于最后一记重锤,他一直寄希望于罗斯福之死能带来西方盟国态度的动摇,幻想着美英之间会因战略分歧而与苏联反目,进而与德国媾和。
但杜鲁门的这项声明彻底击碎了他的幻想。美国的对德政策没有丝毫缓和的余地,围剿纳粹的联合战线依旧牢不可破。
这一刻,希特勒的精神防线几近崩溃。他终于明白:“上天的暗示”并不会改变现实,敌人不会因罗斯福的死而手下留情,所谓的星辰不过是冰冷的自欺。死亡的阴影,开始无声地笼罩在帝国的残垣断壁中。
直到最后,希特勒都没能真正明白:这场战争,早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列强争霸,不再是可以靠谈判收场的“国家之间的冲突”。
早在卡萨布兰卡会议上,盟军就已经明确宣布:这是一场反法西斯的正义战争,是正与邪、生与死之间的较量。他们将追求“无条件投降”作为唯一目标,明确拒绝任何形式的妥协或和谈。
而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惨剧被揭开后,全世界也终于看清了纳粹的真正面目。那一座座焚尸炉,那一排排被毒气吞噬的尸体,那不是战争的副产品,那是系统性的灭绝,是人类文明的底线被践踏。
在这样的背景下,自诩为“正义扞卫者”的盟军怎么可能因为一个人的去世转头去与这样的“魔鬼”谈条件!我要再跟你纳粹谈条件这不就是在打自己脸吗。而希特勒到至今仍然还活在一战的阴影里
不过,此时距离希特勒的生命倒计时,已经没多少时间了。盟军最后的胜利近在咫尺,他们的下一个目标,也是最终的目标,已经锁定——纳粹德国的老巢,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