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2/2)
因着她的出身故事正好与留仙县契合,她又是留仙县发家,所以林修为才推荐了这个名字。
改了名字之后,徐秀越感觉仿佛将整个府城牢牢攥进了手里,也安抚了她心中稍稍燃起的不安。
在府城连续忙了两个月,徐秀越才将事情捋顺,另外将府城开采殆尽的矿山等一应资源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
地盘扩大了,最大的好处就是资源更丰富了。
徐秀越先将当初负责采购的韩举人喊到府城,当初就是韩举人乔装打扮后来府城购买制造炮弹的原料,因此产区在哪里他也十分清楚。
而后便是搬家。
徐秀越曾想过,留仙县那边已经建设的初具规模,她也熟悉,不如将府城的一系列直接搬过去。
然而在了解府城之后,徐秀越才发觉此行不可。
首先就是府城的一应设施譬如粮仓等等,已经建设完备,若是挪过去还要重新建设,另外则是府城的地方比留仙县大多了,而且闲置的建筑也很多,想要重新建设研究院等等,都很方便。
再有就是搬府城对她来说如同迁都,这里面还涉及到一些人员牵扯。
随同她搬过去的人如何安置也是个问题,另外府城已经习惯了作为中心,这一搬走,不说世家,
便是百姓小吏也会有微词。
正好,留仙县当初建立的研究院,因着规划不合理,导致有些明明经常合作的研究院相距甚远。
而像是商业研究院这种仅仅是喝茶聊天交换情报网的地方,反而更适合单独拉出来,也省的那些商人天天投诉隔壁木匠声音太大。
徐秀越在府城地图上圈出一些能用的位置,然后实地考察之后,选定了各个研究所的位置,并开始在附近建房以供研究员家庭搬迁所住。
没错,徐秀越打算直接给研究员分套房子。
房子不大,都是一进小院,住个一家七八口还是可以的。
若是有人想住好些的,就得自己买了。
再有就是一些军官。
接管府城之后,徐秀越一并接管了府城大营,按照朝廷的编制,好歹四品以下的武官,都有位置可放了。
于是按照之前的军功,各队长小队长都有了个头衔。
这些人中大多数势必要待在府城,他们的家属也需要位置安顿。
好在抄家吴家之后,徐秀越金钱富裕,干脆跟现代一样,搞了个军属院。
因着府城没有连成一片的院子,徐秀越便找工匠建了,正好也是新房子。
一堆房子按照职位高低,分出了大小不同,然后外围墙建起,有人站岗。
不过古代的房子占地面积广,所以只有有品阶的才能分到一套,同样的,若是离职,则要搬出,若是殉职的,则会送一套房子予以搬迁。
徐秀越基本做好了安排,才下令搬迁。
当然,也是自愿的。
都说故土难离,古人尤是如此,若是不愿意来的研究员,徐秀越也会给一笔遣散安家费。
然而到统计人员的时候,却发现没有一个人想留下。
于大多数研究所人员来说,若是留下,他们就还是个普通工匠,若是跟着徐秀越,现在就是给公家干活,日后……日后说不得还能当官呢!
徐秀越对此喜闻乐见。
由军队护送,留仙县开启了搬家。
比人早些时间到的,是他们提前送过来的最近研究成果,多数是农业的。
一则是经过一茬种植与实验,选出了几种产量较高的种植方式,二则是周公子种出了徐秀越心心念念的土豆。
可惜的是,杂交小麦的研究还未有成果。
徐秀越下令保密土豆的存在,它的产出太大,若是已经统一,自然可以作为利国利民的东西普及,但如今是战乱年代,土豆就是大产量的军饷。
徐秀越知道,越是战乱年代,百姓们越缺乏吃食,若是土豆普及,说不得能少饿死几十万百姓,但这同样也给敌军提供了大量粮草。
土豆的存在与种植需要普及,但这必须是在她吃过红利之后。
做出决定的徐秀越叹了口气,如今她也不知道,自己是否已经离初心太远,但她明白,好心未必会有好结果,但筹谋算计可以。
搬家、整合军队、重建研究所、分配部门等等几项,徐秀越忙活了三个月才算稳定下来,再之后便是女学普及,以及育婴堂的管理一类惠民政策颁布。
直到来年开春,徐秀越自觉羽翼渐丰,才正式向外宣布九皇子的存在。
猜测了半年多的新闻终于落地,各方势力想法不同,不过所有人关心的问题是,九皇子在徐秀越这里,是以什么身份示人。
毕竟徐秀越放出的消息,只说了九皇子是如何从京城被救,一路到了留仙府,如今由原太傅教导,却没有说奉九皇子为主。
作为前朝皇子存在,与作为储君或是帝王存在,是完全不同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