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民国:王牌飞行员 > 第643章 异能加工:毫米级精度的 “手工智造

第643章 异能加工:毫米级精度的 “手工智造(2/2)

目录

随后,他“看到”火箭弹的扰流板失去信号控制,胡乱偏转了1°,弹体猛地向左偏航,最终扎进靶场边缘的草丛,扬起一片尘土。

这一枚原型弹的失败,让方文已经明白接下来两枚不可能成功。

他立即降落,将两枚原型弹卸下来,装上泰山军车。

赶过来的姜文瑾不解问道:“怎么只试射一枚?”

“我发现一个重大问题,需要回去改造下,明天再继续。”

方文说完,跳上军车,直接开回基地。

实验室内,方文和制导小组的研究人员们讨论。

“原型弹发射后,阳极温度会快速升高,超过300℃,这种情况下,紫铜材质会受到影响,导致整个主动雷达导引头失效。”

他说出问题后,研究人员立即进行实验。

在模拟状态下,随着温度升高,确实让信号失效。

为此,有研究员提出:“要解决这种问题,我认为最好的是加散热片,用气流强制降温,这样不会对原型弹结构做出改变。”

这个建议,非常中肯,大家都倾向于用加散热片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

但具体实施,就要由方文来做了。

毕竟,他才可以在最短时间里完成改造。

随即,会议结束,方文直接开始。

在实验室的工作台面上,他将紫铜材质的阳极部件放在台钳上,指尖贴着金属表面启动机械感知。

阳极外壁的平整度误差、真空管引脚的焊接位置、弹体内部预留的安装空间,瞬间在他脑海中形成三维模型。

“用铝制鳍片,厚度1.2毫米,做12片环形鳍片,间距3毫米,呈放射状贴在阳极外壁。”

他拿起铅笔在图纸上画草图,笔尖精准勾勒出鳍片轮廓,嘴里念叨着。

“铝的密度比紫铜轻,导热系数237W/(K),足够把阳极热量导出去,还不会增加太多弹体重量。”

这个设计由方文亲自来做。

只用了两个小时,他就做出了符合自己设计要求的散热片。

随后,加装好散热片的阳极被装进第二枚原型弹。方文将弹体竖起来,通过透视异能观察内部:12片铝制鳍片像撑开的伞骨,紧密贴在紫铜阳极上,石墨介质均匀填充在缝隙里,既没挡住真空管引脚,也没碰到雷达天线的馈线。

但这样还没完。

“再在弹体侧壁开4个10毫米的通风孔,让高速气流能穿过鳍片间隙。”方文指着弹体中部,说出自己的后续设计,“孔的位置要避开舵机连杆,角度倾斜15°,防止雨水灌入。”

姜文瑾一边计算,一边分析:“按火箭弹飞行速度340米/秒算,气流穿过通风孔时的流速能达到50米/秒,鳍片的散热面积有0.08平方米,理论上能把阳极温度控制在220℃以下。”

方文补充道:“边缘太锋利会产生气流涡流,反而影响散热。把孔口磨成圆角,半径1毫米,这样气流能更顺畅地穿过鳍片。”

“是吗?”姜文瑾并不确定,他是做科学研究的,对于方文这种神奇的知识获知能力,无法理解,只能通过实际效果证明。

一天后,完成改造的‘泰山制导试验二型’开始试射。

方文驾驶战机升空,完成雷达锁定后发射。

火箭弹从发射巢射出,高速射向标靶。

火箭弹离开发射巢的刹那,方文的机械感知如同细密的探针,瞬间穿透银灰色弹体,将内部每一处细微变化都纳入视野。

340米/秒的初速让弹体表面与空气摩擦产生的热量顺着外壳传导,但他的注意力全在那12片铝制鳍片上。

气流正顺着弹体侧壁15°倾斜的通风孔涌入,圆角边缘果然消除了涡流,60米/秒的气流像无形的刷子,快速扫过鳍片间隙。

他“看到”紫铜阳极外壁的温度爬升曲线骤然变缓:160℃、190℃、210℃,随后稳稳停在215℃,离300℃的软化临界点还有足足85℃的安全余量。

铝制材料的高导热性成功挽救了制导设备,阳极的暗红光泽渐渐褪去,恢复成金属本身的亮铜色。

“增益稳定在55dB!”方文的感知捕捉到真空管放大器的信号波动——455kHz的中频信号像一条平稳的正弦曲线,在检波器中清晰振荡,再也没有之前的衰减迹象。

摆式误差检测器里的金属摆锤终于活了过来,随着靶标微小的方位偏移轻轻摆动:当弹体因气流扰动向右偏出0.5°时,摆锤立即向左偏移2,输出的误差电压稳定在2.3V,通过导线精准传向尾翼控制单元。

尾喷口的4块扰流板随之动作——右侧两块向内偏转1.2°,左侧两块保持原位,燃气流向瞬间改变,产生的横向控制力将弹体轻轻“扳”回既定弹道。

方文的感知顺着舵机连杆延伸,伞齿轮咬合时的间隙始终控制在0.15,虽然没有未来那些高级润滑材料,让金属摩擦造成一定损耗,可这毕竟是消耗性武器,无所谓了。

此时雷达照射波束仍牢牢锁定1500米外的军车空壳,3GHz的电磁波在靶标表面反射后,被弹体头部的四臂螺旋天线稳稳捕获。

方文“看到”接收机内的LC调谐线圈微微震颤,本振频率与回波信号的偏差始终控制在50kHz以内,鉴相器输出的同步信号让整个制导链路像咬合紧密的齿轮,一环扣一环地运转。

当火箭弹飞行至1200米时,突发的侧风让靶标回波出现短暂跳变,摆式误差检测器的输出电压瞬间跌至1.8V。

但很快,陀螺仪的修正信号已叠加进来,主轴的高速旋转产生的惯性力,瞬间抵消了侧风带来的姿态扰动,误差电压迅速回升至2.2V,扰流板微调0.8°,弹体轨迹再次与波束中心重合。

还有最后500米。

所有人都在激动的等待结果。

‘超凡状态’下的方文,将感知脱离主体,提前“触”到靶标。

他能清晰分辨出军车空壳的铁皮厚度、车窗框架的金属接缝。

也能同时观察火箭弹内部情况。

距离靶标100米时,摆式误差检测器输出最后一次修正信号,扰流板同步偏转1°,将弹体姿态最终校准。

此时阳极温度仍稳定在218℃,放大器增益54dB,所有参数都在设计范围内。

“轰!”

硝烟腾起的瞬间,方文的感知定格在命中前的最后一刻:火箭弹以335米/秒的速度,射向军车空壳后方位置,战斗部在接触地面的刹那引爆,爆发的冲击波让不远处的标靶铁皮扭曲变形,弹片飞溅的范围恰好覆盖整个靶标。

虽然已经知道结果,方文还是拿起话筒询问:“情况如何?”

无线电设备中传出姜文瑾激动的声音:“命中点偏差只有3.2米!方总,咱们成了!”

(本章完)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