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2章 火箭制导技术的选择,主动雷达导引(1/2)
关于载重自行车的情况,方文很感兴趣。
他让沈伟涛说的更详细些。
根据地军民会对载重自行车进一步改装——加固车架、加装木质或铁质货架(前后各一个,部分还会在车轮两侧加挂挂篮),将载重能力进一步提升。
这样一辆军用载重自行车可以达到运载量300斤左右。
一个自行车运输队有20辆,单次就可以运送3吨物资。
他们常用于运送粮食、布匹、药品等生活物资,以及子弹、手榴弹、炸药等军火。
在反“扫荡”期间,民兵会用载重自行车夜间穿梭于山间小路,将藏在山洞里的粮食转运到各村,或把储备的弹药送到前线部队。
由于自行车目标小、噪音低,可在田埂、林间小道灵活穿行,甚至能扛着过浅河、翻矮山,比马车、牛车更易避开日军的岗哨和巡逻队。
在战场上更是受到作战小分队的喜欢:自行车骑兵,快速通讯员,战场灵活转移。
所以,才有了1200辆的‘大订单’。
他询问:“多久可以生产1200辆载重自行车?”
沈伟涛解释:“一个半月,物料用的都是我们加工后的边角料,主要是工人不够。”
工人不够。
方文虽然这段时间不在基地,但还是知道的。
自行车零配件生产没有固定厂房,都是用的火箭弹厂的车间加工,然后送往仰光的组装厂组装。
所以,想要加快生产,就得让火箭弹厂的工人暂缓原有生产项目,转向这个。
方文拍板道:“各厂暂时抽调一批车工,现在生产载重自行车,我们要优先保证前线的需求。另外,要考虑他们的反馈,将那些加装部件也做出来。沈伟涛,这事你来负责。”
在他得要求下,沈伟涛与各部门负责人在会议室协商起来。
方文则和路泽轩前往泰山研究院。
3人行至研究院,方文拿出证件给守卫,通过了检查。
进入研究院后,方文便直接前往计算中心。
如今的计算中心,非常热闹。
不同研究组的人,都在这里排队,等待递交自己项目组的运算申请。
递交了运算申请的人,在固定时间里,会与运算操作员一起进行计算操作。
晶体管计算机的运算都是相当复杂的,光是操作输入就需要很长时间。
而这些运算也不是一次性就能得出结果,需要分解成多个算式逐个进行。
和未来的计算机比起来,还非常简陋,但已经可以满足科学研究的运算需求。
了解了运算中心的情况后,方文回到研究院的办公室。
在办公室内,方文回忆着桂南战事。
随后在心中思绪,如何让泰山的航空火箭弹实现制导功能。
他首先想的是:以目前的科技水平,可以实现制导功能吗?
答案是可以的。
5年后,德国的v2火箭,将使用惯性制导。
虽然不知道详细结构,但方文目前机械知识,还是可以大概推论出来。
应该是用由陀螺仪、加速度计和机械计算机组成的系统,一旦出现航向偏差影响到陀螺仪,就可以通过机械装置调整燃气喷射角度,来实现修正飞行姿态。
这种技术,能用于泰山的火箭吗?
方文摇头否定。
太原始了。
v2火箭数百公里的射程,就算使用了惯性制导设备,也不过是保证方向不出大差漏,但实际命中目标偏差,可能会有数公里到十公里范围。
这还是远程火箭制导,如果用于短程火箭弹,效果会更差。
还有一种方法,结合人工操作的无线电遥控制导技术。
操作员通过目视观察曳光管修正飞行路径,一旦发现偏差,就通过无线电装置启动火箭助推器使火箭弹在途中调整射向。
但这种操作,对人员的要求非常高。
否决了这两个方案后,方文继续思考。
其实,主动雷达导引头是最优方案。
但这种技术实现难度也是最高的。
所谓主动雷达导引头,是导弹自身携带雷达发射机,通过主动发射电磁波并接收目标反射回波实现自主制导。
这种技术使导弹具备“发射后不管”能力,可以显著提升了作战灵活性和命中率。
虽然他有这方面的知识,但如何实现,却没有头绪。
为此,方文起身开门,对门外的龚修能道:“去请姜文瑾过来,我有事要和他谈。”
“是。”龚修能下楼去了。
十分钟后,姜文瑾来到方文办公室。
“总经理,您找我什么事?我手上的项目正好在紧要关头,不能耽搁太长时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