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2章 常同劝进(2/2)
“新附之地,被一个将军征服和被一个皇帝征服,差别可大了去了。否则,人心不稳,人家降的到底是西军还是朝廷?大帅给李仁孝封了个顺义王,此事知会过朝廷吗?”
常同侃侃而谈,刘錡沉思不语。
良久,刘錡起身道:“常先生先回去休息,此事非比寻常,本帅需要仔细思量!”
常同躬身:“下官告辞!”
刘錡夜不能寐,细细想了一夜,不知不觉,窗外的天色已由浓墨转为鱼肚白,书房内的烛火也已燃尽。
他站起身,骨骼发出疲惫的声响,但眼神却愈发清明锐利。
常同的话,不无道理,就像一把钥匙,插进了当前死局最关键的锁眼里。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此前种种掣肘,李椿年手段酷烈所招致的反弹,曲端麾下隐隐的躁动,乃至向大户“借粮”时遇到的软硬钉子,根源或许皆在于此。
他刘錡再是权势熏天,在这些根深蒂固的势力眼中,终究只是个“地方节度”,是个权臣。
与一个权臣合作,风险莫测,自然要待价而沽,甚至暗中抵触。
可如果和他们打交道的,是一位新朝皇帝呢?
“皇家”二字所代表的,是法统,是秩序,是一个可以预期的未来。
对于渴望稳定和延续的士绅大户而言,与新朝皇室建立联系,远比与一个可能朝不保夕的军头打交道要稳妥得多。
登基大赦、免赋,更能瞬间收揽千万民心,将潜在的流民危机化为新朝的根基。
而对曲端那般居功自傲的将领,唯有“从龙之功”和“开国元勋”的名位,才能彻底压下其心中的不甘,将他们的力量导向对外,而非对内。
风险固然巨大。
称帝,意味着与临安的赵宋朝廷彻底撕破脸,失去“宋臣”这层最后的遮掩,将直面南方可能的口诛笔伐甚至军事压力。
但……这压力难道现在就不存在吗?事实割据早就形成,赵构对他恐怕早已忌惮多于倚重。
“取天下之地,当有天下之器。”
刘錡低声自语,目光落在舆图上那片广袤的疆域。
虽割据一方,如名位不符,则终是困守。
唯有打破旧壳,创立新朝,才能以全新的气象和名分,去整合西夏故地,去经略河西,去与金、宋乃至更远的势力争衡。
这盘棋,继续在“宋”的旧棋盘上下,已是死局。
唯有掀翻旧盘,重定规则,方能杀出一条生路。
想到此,刘錡心中再无犹豫。
他唤来亲卫,沉声吩咐:
“去请范先生、李总管、李总长、常先生几人即刻过府议事。”
他顿了顿,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告诉他们,有关乎我等前途命运的大事,需共决之。”
晨光透过窗棂,照在他坚毅的脸上。
他知道,这次议事的主题将不再是“如何度过危机”,而是“如何开创一个新朝”。
一场远比战场厮杀更复杂、更惊心动魄的大幕,即将拉开。
他需要统一西军核心层的意志,这一步踏出,便再无回头路。
要么君临天下,要么万劫不复。